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
2013-02-19曹丽萍
曹丽萍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当前,市场经济正蓬勃发展,在经济领域呈多元与多样的态势,随之而来的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对于心智正趋成熟期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由于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日趋复杂,加上网络时代下外界各种信息获取之便捷,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们进行渗透的情况下,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倾向表现出情绪波动较大。这个时期若不引导好,一些大学生就可能会走上弯路。而高职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课正是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有着重大的作用。这让思政课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改进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课有效与高效,是摆在高职思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笔者就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思考。
一、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亟待改变
(一)对该课程的地位认识不够
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高职思政课重在教育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性与其他人文学校课程有明显不同,后者多为知识性的课程,注重“授业”,而前者则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和“解惑”,而要把“传道”、“解惑”做好,就要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借助学科开展科研活动。由于少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不甚了解学科特性,更有甚者把思政课看成可有可无,孤立地看待这门学科,这样学科建设便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只停留在照本宣科、机械教条地教学。将思政课看作是“公共课”,由于该课程经常是大班教学,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如人意,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思政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不是就读思政专业的,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知识结构与思政专业毕业的教师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自然很难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地对应并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业务钻研和学术研究,因而对学科的理性意识和要求较为缺乏。即使有这种意识,也可能会因自身的种种条件限制,对学科建设感到办不从心,其学科研究中的相关成就自然难以及时准确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科建设也便无法有效地支撑思政课教学。
(三)思政学科的教材内容难以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寸,实例是否具有生动性或者时代性等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思政教材将实行“全国一本”,已被党中央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中,这一举措对于统一思想,明确目的,保证教学从总体上把握正确方向有重要的意义。但任何行为都有两面性,“全国一本”教材很难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的巨大差异性,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类型的具体问题,尤其是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师生的要求,也较难协调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容量和效果。这就要求各教研部门能在“全国一本”的情况下,根据自身高校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具体实际,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有针对性地编写本校师生使用的相应的辅助教材,使教材的编写既考虑到学科建设的全国普遍性,又关照到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特殊性,以真正实现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思政课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教化的东西,因此普遍以说教为主,反映到教学中就不自觉地演变成满堂灌的形式,表现在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像演员,学生像观众。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学生后知后觉,甚至是一无所知;而教师是先知先明,甚至是无所不知,教师只要把该堂课的内容讲完,也就完成了其教学任务。这种思想主导就导致教师不去管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心理状态,其弊端有:一是缺乏互动。只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有加;二是缺乏思考。从探究的角度看,学生大脑几近休眠状态的课堂效果是极差的,教师也因之不能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影响自身的提升;三是缺乏自由。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上,并不关心学生想什么、怎么想,关心的只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只具有服从教师条件下的“自由”,这是直接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
二、要积极开展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认为,从本质上看,人类是有积极寻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欲望的,而教育的过程无非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唤醒人的意识的过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而认识世界,而不是简单接受掌握话语权的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思考的主动性,激励他们去探究问题的真相,使课堂成为学生们获得快乐与美感的地方。所以,对于高职的思政课而言,对话式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一)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要学会倾听学生。能否很好地倾听别人,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素养,既要听学生所说,更要听学生所想,这也是尊重学生的前提。在《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才就读一年级,在他刚来到巴学园时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校长先生极显耐心地听完豆豆一连讲四个小时而无任何怨言,这一下子就让小豆豆喜欢上了巴学园。该例子启示我们,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并学会充分的倾听学生,就一定能把对话教学开展好。
2.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多交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在交流中,要求教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时刻避免将消极心态带进教学中,从而为开展对话教学奠定基础。
(二)创广泛的对话空间
1.对学生而言,只要学生有疑处,都可以开展对话教学。高职思政课本身就是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相应的教育,当他们在思想上有疑虑时,教师理应帮助学生解决。这就告诉我们,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与地点,积极主动的围绕学生心存的问题来展开。
2.就教师而言,要善于设计问题。虽然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学有更直接现实的意义,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提前预设也特别重要。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备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3.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内容方面,要求就当前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阶段主题、社会考察等内容进行讨论,以达到延伸课堂内容和活用课堂内容的目的。在形式上,可以采取热点大讨论、焦点大辩论、主题大演讲、社会大调查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创造学生们参与“对话”的学习形式。
(三)求实效的对话教学
并不是采用了对话教学形式,就一定能实现教学的良好效果。要想获得实效,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教师要作出必要的引导,要让对话内容不偏离中心,否则就是耗时又低效。二是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有意义的问题,避免做一些无聊的争论。三是要有生动的事例。教师要广泛搜集并运用生活中的人和事拿来讨论,避免对话空洞无物。四是对话未必要得出结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设性意见,给师生留出必要的思考空间。
三、要抓好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中,务必将实践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相结合。一是要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围绕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课程内容与特色来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二是实践教学的模式要不断创新,努力让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在诸多的创新中,要避免思维僵化,不要一谈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认为是考察、参观或观看影视资料、开展课堂讨论。由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特殊性,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无论是在课内实践还是课外实践、无论是集中式实践还是分散式实践,只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都可以采用,目的都是为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持久的开展。
四、要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引入,是改变过去高职思政课枯燥乏味的一池活水。它是通过讲述生动的案例,从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动机,提升其反思、科学探究、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政道德方面的修养。所以,案例教学只是为实现这个总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因为案例本身就很生动形象,所以案例一般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但是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误把案例当作思政课教学的重点,正确的做法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案例处在辅助性的从属的地位。要“用案例教”,而不是“教案例”,更不是为案例而用案例,因为理论和原理始终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前,要求教师准备恰当的案例,所谓“恰当”,包括既要符合思政课的性质及教学目标,又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还要力求具有时代特色并能吸引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认真组织学生研读案例,可以分组探究讨论,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然后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在教学后,还可布置学生对课堂案例作适当的延伸,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1]蒙运芳.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50-153.
[2]林颖.对话式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J].辽宁警专学报,2011,(9):104-107.
[3]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9.
[4]周宇宏.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江苏高教,2010,(4):69.
[5]殷旭辉,王华.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