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信与创新:世界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

2013-02-17■孙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特色世界

■孙 斌 颜 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从世界边缘走向中心,“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不仅终结了资本主义世界抛出的“历史终结论”[1](P23),而且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增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心。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但使中国人民快速富裕起来,国家发展迅速,而且“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P13),并坚定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P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向国际社会证明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世界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路径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依靠自身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一条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适应本国具体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从生产力发展的层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的错误思想

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的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3](P320)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关键是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面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又代表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制度的优越性、摆脱贫困落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并未实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情况下执掌国家政权,要弥补历史发展遗留的物质财富积累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显得尤其突出和紧迫。因此邓小平所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这个英明论断从根本上揭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从根本上纠正了社会主义国家重生产关系调整而忽视生产力发展的观点,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从调整生产关系层面,突破了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禁区,为世界社会主义打开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闸门

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5](P757),并由此认为商品生产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所决定,“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6](P87)因此,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没有市场经济,未来的社会主义无疑属于具有“自由个性”特征的计划经济形态,僵化地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高度发达和人们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的那个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从而忽视国家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现实,排斥和仇视市场和市场经济,甚至将市场经济作为意识形态进行批评和反对。邓小平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错误认识,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P373),准确地把握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使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社会主义不排斥市场经济,只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趋势,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促进国家强盛。

(三)从发展的动力上,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手段,为世界社会主义开辟了发展源泉的新视野

当代世界的深入发展,使世界的发展已经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交往彼此相互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得到先进的生产力,避免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转移加快发展。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必须打开国门,融入世界潮流。因而,邓小平告诫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P377)。他深刻地阐明了开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P370),要勇于打破社会主义存在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并将改革开放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方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将大胆借鉴与独立创新结合起来,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这是一条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信心

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无疑是一面旗帜,让世界社会主义看到了前途和光明,看到了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

(一)从发展的成就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信心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的思潮一度泛滥。美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的著作中狂妄地认为,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一场历史的悲剧,“共产主义”是背离历史发展正常轨道的畸形物。他断言:“到下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将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它将作为20世纪最反常的政治与理性畸形物载入史册。”布热津斯基从否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层面,肆意否定20世纪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必然性。但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经受住了国内政治风波、各种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挑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加快发展,改变了全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历史命运,并且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发展潮流当中,从而使“中国因素”成为世界的重要元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有力地促成世界政治从单极向多极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一系列卓越表现,特别是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独有的竞争力、高效率和适应性”,使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它“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7]。而这也恰恰证明了邓小平曾经提出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3](P346)的科学判断,极大地提振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从社会制度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世界社会主义由于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的偏差,片面且机械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味照搬照抄理论,并不同程度地仿效苏联模式。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寻自己的发展模式,使各国的发展面临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造成体制的僵化和活力的丧失,并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浪潮中,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能从容应对各种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证明了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P224)

(三)从世界政治关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两种制度的战略关系,提升了社会主义在世界的政治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的“对立”思维。一方面,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来看,社会主义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吸收改造,做到了“为我所用”,通过金融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学习社会主义的管理经验和手段来化解各种危机。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相互学习的制度体系。尽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没有根本改变,但在短时间还不可能趋于灭亡。另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虽然在20世纪经历了各种政治变革处于低潮,有的演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体制,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因此,在整个世界的政治体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但是共存的,而且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一个丰富的人类世界。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传统两种制度“对立”的思维方式,尊重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减少政治意识形态下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初步回答了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创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境界。

(一)在社会主义本质上,进一步厘清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任务,改变了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取得政权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都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使这一问题成为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的发展潮流,用实践的成果检验了理论认识的正确性,初步回答了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走向共同富裕等事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逐步形成,并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在社会主义领导力量上,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共产党人在通过革命夺取政权之后,如何从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如何执政、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成为各国共产党面临的共同问题。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共产党在掌握政权之后,仍然按照革命斗争的方式来治国理政,导致阶级斗争随意化、政治运动经常化,长官意志普通化,使经济建设让步于政治运动,这种方式使党内出现独断专行、脱离群众、蜕化变质的严重倾向,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和党的建设基本规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以后,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丰富了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三)在现代化进程上,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生态危机、贫富差距、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性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何保持社会主义发展不走西方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把发展的思想从物质财富的发展提升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物质文明到生态文明,摒弃“唯物质利益”的发展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开拓了世界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新形态,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在制度形态和实践路径以及民族性上丰富了世界文明,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所谓的“普世价值”,开创了资本主义文明之外的文明形态,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8]

(一)从发展的个性上,世界各国都必须结合本国的历史和民族特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自己的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过程,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一条从模仿外国发展模式到独立开拓的发展复兴道路。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只能由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来选择,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道路。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选取的各种发展模式和道路,都具有每个民族的特征,这也是从发展的模式和道路上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出的贡献。

(二)从发展的模式上,世界各国都可以探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形成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在寻求国家独立富强的发展经验的总结,由于经济基础、政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各种发展模式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就有不同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发展模式,但是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模式是完全一样的。即便同属一种制度模式,因受各国政府所确定和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在具体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社会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且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和一成不变的,每种模式各有长短,且需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宗教、制度等是在较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通过世代传承积淀在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有其稳定性和延续性,因而在开放环境下国家发展模式的建构必然与各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密切相关,没有必要追求与某一国家完全一致。正如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所指出的那样,“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由此各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多样性、尊重选择权。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制度的选择上,世界各国都可以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制度,形成自身的制度文明成果

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不同的制度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基本的社会制度。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诞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而每种制度的存在,都是历史潮流的演进,符合了历史演进的规律性和各国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形态,保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而是通过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可以创造社会的繁荣发展,不但有力地回应了西方社会的“社会主义终结论”,而且证实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坚定了“制度自信”。[2](P10)因此在当代世界的演进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从而也说明了存在于当今世界的制度是多样性的,而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夏兴有.世界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解放军报,2009-09-08.

[8]孔德生.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生产力特色世界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