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

2013-02-15张洪标吴家标吕铭林杰果朱凯帮

放射学实践 2013年4期
关键词:鼻甲鼻中隔冠状

张洪标,吴家标,吕铭,林杰果,朱凯帮

泡性中鼻甲是常见的鼻腔解剖变异,但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少见,囊肿较小时一般不产生症状,生长较大时常对周围结构产生压迫,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病变。笔者搜集2006年1月-2012年2月东莞市寮步医院和东莞市企石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CT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

本组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8~42岁,平均27.3岁。病灶在左侧鼻腔5例,右侧鼻腔4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鼻塞、流涕的症状,病程4个月~11年,其中流脓涕伴头痛4例,9例患者均无嗅觉减退、鼻出血等症状。体格检查:9例均可见患侧鼻腔内浅红色肿块,表面光滑,粘膜充血,触之较硬,不易出血,其内侧紧贴鼻中隔,鼻中隔偏向健侧。

9例患者均行CT冠状面扫描,其中5 例行增强扫描,采用Philips Brilliance及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患者采用俯卧位,头后伸,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角度,从前向后连续扫描至蝶窦后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250mA,螺距0.6713,矩阵512×512,扫描层厚1.5mm,间隔1.5mm,同时行软组织算法和骨算法重建,均行多平面重组(MPR)。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 I/ml),剂量1.5~2.0ml/kg,以3ml/s的流率快速团注。

结 果

CT表现:9例均见病侧中鼻甲明显增大,占据整个中鼻道,最大1例囊肿大小约3.6cm×3.1cm,其中左侧5例,右侧4例。9例黏液囊肿的泡性中鼻甲均有骨壁改变,表现为泡腔扩大、骨壁变薄,轮廓光滑(图1、2),其中2个有骨壁吸收性缺损(图1)。6例黏液囊肿CT表现为低密度(与面部肌肉密度相比)(图1),2个为等密度(图2),1个为高密度。9例中鼻甲黏液囊肿均见鼻中隔受压向健侧偏曲,4例下鼻甲及钩突受压变形。9例均见鼻窦炎,以患侧明显。本组病例共有5例行增强扫描,5例囊肿均无强化(图1b、2c)。

讨 论

1.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发病机制

筛骨在发育过程中筛气房(前筛或后筛)过大并气化中鼻甲从而形成泡性中鼻甲,可以出现于单侧,也可出现于双侧,中鼻甲的球部和垂直部都可分别发生气化,也可广泛发生气化,又称为鼻甲泡,是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常见解剖变异,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4%~67%[1]。在鼻腔、鼻窦区域任何部位发生的气化,其开口堵塞都有可能形成黏液囊肿[2]。泡性中鼻甲多开口于额隐窝,少数引流至基板周围气房或筛漏斗[3],其开口阻塞即可引起气腔分泌物积聚而形成黏液囊肿。它是以粘膜为囊壁,囊内含有棕黄色的粘稠液体。由于囊肿内黏液长期聚积,慢性生长,可导致囊腔膨胀扩大和泡骨壁吸收性缺损;如果囊肿继发感染则形成脓肿。

2.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CT表现

黏液是鼻窦或泡性鼻甲腔内含有蛋白的一种分泌物,在不同患者中蛋白质浓度差别很大,这就造成了囊肿在CT上密度的差别。大多数囊肿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少数可表现为高密度。囊肿所在中鼻甲泡腔膨胀扩大,表现为囊腔被骨壳包绕,骨壁薄,厚薄均匀,轮廓光滑,这是良性占位病变的一种重要征象。本组病例中2例表现为局限性骨壁骨质吸收,但囊壁粘膜线保持完整,结合术中所见,实为局部骨壁过薄而致CT不能显示。文献报道鼻窦黏液囊肿增强扫描后部分病例可见囊肿与窦壁之间的粘膜呈环形强化,而囊肿无强化[4],此特征是与实性肿瘤鉴别的一个要点,但敏感性不高。本组7例黏液囊肿增强后均无强化。笔者认为粘膜太薄且紧贴骨壁,在CT上不能分辨两者。泡性中鼻甲占据整个中鼻道,周围结构受压移位但骨质完整,以鼻中隔、下鼻甲及钩突受压为主。许昱等[5]报道1例巨大泡性中鼻甲黏液脓囊肿,向前上侵及同侧额窦,向外推移右侧眶纸板及眼球。此外,由于泡性中鼻甲囊肿常阻塞OMC,窦口引流不畅而导致鼻窦炎。

3.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鉴别诊断

图1 左侧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a)冠状面CT扫描示左侧中鼻甲泡腔扩大,骨壁薄,轮廓光滑,局部骨壁吸收性缺损,囊内密度低于面部肌肉(箭),鼻中隔受压偏曲,下鼻甲受压变形;b)冠状面CT增强扫描示囊肿无强化(箭);c)横轴面重建示囊肿(箭)骨壁为中鼻甲的内、外侧板。 图2 右侧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a)冠状面扫描示右侧中鼻甲泡腔扩大,骨壁完整,囊内密度与面部肌肉相近(箭);b)横轴面MPR 示右侧中鼻甲泡腔扩大,骨壁完整,囊内密度与面部肌肉相近(箭);c)增强扫描矢状面重建示囊肿无强化(箭)。

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主要应与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筛窦黏液囊肿等鉴别。鼻息肉多发生于双侧鼻腔,鼻甲骨质完整,部分病例可有鼻甲移位,但病变区无囊状骨壳,临床检查触之柔软。内翻性乳头状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形态不规则,以中鼻道为中心,沿自然腔隙生长,多有鼻甲骨质吸收或侵蚀性破坏,上颌窦窦口可见扩大,病变区无囊状骨壳,增强扫描多有强化,临床触之易出血。筛窦黏液囊肿在CT上也表现为囊状骨壳包绕的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楚,单凭常规的CT冠状扫描图像与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鉴别较难,但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获得的横轴面及矢状面图像可将两者鉴别,筛窦黏液囊肿常将中鼻甲推压,中鼻甲除变形移位外无其他变化,而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囊状骨壳即为中鼻甲的内侧板、外侧板。

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存在使得同侧中鼻道和筛漏斗狭窄,鼻中隔受压向对侧偏曲同样引起对侧中鼻道狭窄,从而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因此本病常合并鼻窦炎,本组病例均见双侧鼻窦炎。随着囊肿逐渐增大,临床症状及并发症随之加重,甚至引起眼部及颅内并发症,因此一旦发现本病应及时手术治疗。鼻内镜手术是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手术方式与泡性中鼻甲类似,有外侧造袋、内侧造袋、挤压、横行切除等方式。术前冠状面CT扫描结合MPR 后处理不但能清楚显示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的主要特征,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还可以清晰显示OMC 的解剖结构和解剖变异,对内窥镜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林蔚达,刘志华,蒋姨燕,等.泡性中鼻甲CT扫描表现与临床分型治疗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25-2226.

[2]王荣光,王晓英.中鼻甲黏液囊肿[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6):393-394.

[3]Hatipoqlu HG,Getin MA,Yuksel E.Concha bullosa types: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inusitis,ostiomeatal and frontal recess disease[J].Diagn Intervent Radiol,2005,11(1):145-149.

[4]王灿云,齐晓东.鼻窦黏液囊肿21例CT诊断[J].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58.

[5]许昱,陶泽璋,占汉章,等.巨大泡性中鼻甲脓囊肿伴眼眶侵犯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3):1085-1086.

猜你喜欢

鼻甲鼻中隔冠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冠状切口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