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观灌输到思维方式培养——虚拟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的新走向*

2013-02-15封泉明林世芳

关键词:思政思维同学

封泉明,林世芳

(1.福建中医药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福建 福州350008;2.福建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008)

一、引 言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扩展对他们思考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本文选择以福州地区高校为调查地点,专门开展了一次较为深入的问卷调查,以期反映出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思维产生的影响,并对信息网络化时代大学思政课课堂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的方向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二、研究设计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了解福州地区三类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对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思政课课堂教育提出的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问卷结构的设计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大学生的网龄、上网时数、网络生活的主要方式、遇到问题以及完成作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第二部分,主要了解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思考问题方式的影响。包括了解网络讨论是否影响个人对问题的看法,网络与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网络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网络与学生系统思维发展等。第三部分,主要关注网络生活对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包括向学生提问,思政课课堂是否应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网络生活,网络时代思政课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以及学生喜欢的思政课课堂授课方式等。内容设计上力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网络生活对思维方式以及思政课课堂的影响。问卷发放给三类高校大学生,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按比较发放问卷(见表1)。从性别上看,要求男女比例相当,从年级上看,主要调查二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从专业上看,调查对象从工科、理科、文科学校中随机提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共收回问卷1 158份,回收率是96.5%,其中有效问卷是1 142份,样本有效率为98.6%。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后编码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社会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研究发现

根据对大学生网络虚拟行为和思维方式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可以得出网络的虚拟实践正在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并对大学生产生双重影响[1]。

1.大学生思维的网络依赖性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每次的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主要网络活动是观看视频,其次是交友交流、信息检索和玩游戏。思维的网络依赖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主要不是使用图书馆类的自我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采用询问网上与网下的朋友的方式,反映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减少。二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开放性作业时有63%的同学大部分引用网上资料,少量引用自己的想法,37%的同学少部分引用网上资料,大部分引用自己的想法,但这类学生有时也视情况作选择,从中可以看出网络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功能。由于学生在网上的大部分生活都与思考无关,所以有大约73%的学生认为网络使思维变得迟钝,只有27%的学生认为网络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也与这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长和上网的活动有关。自主意识比较强、网下生活比较丰富的同学,主要使用网络的信息检索功能,这部分同学的网络生活是服务于网下生活的,所以,他们认为网络有利于思维,而另一部分同学主要在网上进行娱乐与游戏活动,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沉浸于特定的情境,主要是情绪参与而不是思维参与的网络生活,所以这部分同学会感到网络使思维变得迟钝。

2.网络改变思维方式

网络生活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改变。有70%的学生认为网络生活使他们获得“事物有正就有反”的认知。有超过60%的学生支持“从多个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不要急着做判断,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世界上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历史的根源与背景”、“问题的原因和答案总是多方面的”。可见,网络生活中一些特殊事件及其讨论时众声喧哗对问题的多方位展示是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理性、更全面的思维方向的。然而,虽然网络生活对问题可以获得更多面的认知,但怎样综合这种认知却有困难,所以,只有24%的同学认为网络生活可以获得“看事物要超越细节看到大局”的认知。正是因为网络生活对各种不同意见的广泛接触,使得学生对各种不同意见更加宽容,对问题的理解也更现实。大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参加讨论组时能够接受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60%的同学支持“没有最优答案只有相对优答案”,有14%的同学认为“没有最怪的只有更怪的,越怪就越有个性”,26%的同学认为“存在的哪怕是不好的东西也是合理的”。这种认知也反映了部分同学善恶价值观的模糊。

对于网络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调查显示,72%的学生对网友花样百出的新创意持有“喜欢了解,有利于创造”的态度,有4%的学生认为“很有趣,想效仿之”,但也有24%的学生认为“都是无厘头的搞怪”。有48.9%的学生喜欢在网上和朋友交流新奇的想法,有31.1%的学生偶尔交流,有20%的学生从未交流。有54.3%的学生认为网络生活提高了创造力。这些学生中又有一部分会去关注他人创造如何形成的过程。

网络穿越小说是网民一种新奇的幻想和创造,这种小说对学生世界观和思维方向的影响调查显示:只有6.2%的学生不看网络穿越小说,穿越小说对学生世界观产生影响。问卷的设计围绕着:穿越小说是“一种小说的想象世界还是另一种基于现实的可能世界”。有43.9%的学生认为“穿越回古代是一种新奇的幻想”,有25%的学生认为“真实与虚幻没有绝对的界限”,有10.4%的学生“真希望有另一个世界,在现世生命死亡之后还能够重新活着”,有8.3%的学生认为网络生活就是“使自己的精神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形体活在现实中,精神活在网络中”,有6.2%的学生“看多了穿越小说,越觉得人真的有灵魂”。这些答案显示出,学生对网络小说幻想世界的接触,可能逐渐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线,潜在地有利于宗教意识的形成,不利于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

3.网络生活影响思想政治课堂教育

对“你上网倾向于关注负面消息吗?”这个问题,有30%的同学倾向于关注,这部分同学中有一半会因为众人的牢骚加深对现实的不满。有46%的同学不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有24%的同学偶尔关注负面信息。这三类同学中总共有34%的同学会被网络负面言论影响。学生们大部分认为网络牢骚并不都是理性的,有一部分理性,一部分非理性。有的学生认为“某些负面信息反映的是国家的现状,新闻报道不一定真实”,“有些牢骚是理性的,能引起当政者的反思”。有的学生认为“大部分都是在愤怒、埋怨时所发的牢骚,基本不予理睬”、“很无聊”。有的学生“看到网上众人发的牢骚60%会认同,若太离谱的消息一笑了之”。有的学生“除非自己亲身体验或亲眼所见,不然基本上是看过即忘”。有的学生指出:“牢骚不全是理性的,他们有时也从自己的利益来考量事情,有时很极端偏激,甚至有些是带着仇视社会的心理在发表言论,人云亦云。”有的学生认为“在某些政治问题上,很多人过于激进,根本无法比国家领导人看得长远,他们不断地发泄不满,营造了不良的环境。”有的同学认为“牢骚有理性、有感性、有无理取闹,有以偏概全,有无中生有。”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网络负面消息的态度大部分还是理性的。

学生大部分认为思政课堂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心灵。在对思政课课堂教育是否应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并引导网络生活时,有82.6%的学生认为要关注,要引导,有10.9%的学生认为要部分关注,只有6.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关注。学生们大都认为网络生活是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们认为“网络是通讯以及了解各种事情的重要途径,但也有弊端,故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热点。”“网络热点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课堂应进行正确引导。”“应该就当时的热点问题进行一些讨论,让同学各抒己见,如果发现严重偏激的,可以进行及时改正。”“网络离学生还是近,既能引起注意力又能培养反思能力,一箭双雕。”“网络如今越发深入大学生生活,因为其中经常存在不良引导,所以希望上课可以得到解释。”“这可以使许多人更关注生活、时事”。有的学生注意到对网络热点的引入要适度,“可以有,但不必过于深究”;“可以有,但也不能全部时间拿来关注网络热点”;“不一定,穿插一点就可以了,经典的事例更需要讨论”;“一半一半吧,网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但是个人道德修养较为重要,网络热点大多低俗,还不如看新闻”。

对于思政课课堂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有46.9%的同学认为应该是“改变思维方式”,有55.1%的同学认为应该是“改变思想观念”,有26.5%的同学认为应提供具体的知识。从上可以看出,学生们关注的是思政课课堂“超越具体知识”的功能。

对于学生喜欢的思政课课堂上课方式的调查显示:有20.4%的学生选择故事会型,有36.7%的学生选择视频娱乐型,有6.1%的学生选择理论分析型,有10.2%的学生选择互动讨论型,有46.95%的学生选择综合型。这说明学生受网络生活的影响,虽然不拒绝理论分析,但更倾向于情节化、形象化等教育方式。学生对思政课堂上课方式的综合化需求,对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双重影响,使其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同在,这也对思政课课堂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思政课课堂在对各种具体知识的讲授中都要贯彻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下眼界和思维方向的原则。

1.乐观态度

学生乐观态度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挑选以及对不同信息的敏感度。个体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信息的,但个体又很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吸引,网络上的各种夸张化、极端化的信息标题实际上迎合人的内在的旨趣。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相同的,然而世界实际上因人的关注而向他展开,一个主要关注世界正面信息与一个主要关注负面信息的人,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思政课教育的意义是要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改变个体,是要使个体具有获得幸福的行为能力,更要有体验幸福的心灵能力,这都需要我们在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时保持一种积极的阳光的态度。要超越具体的细节看到大局、看到主流,特别是在看到人性之恶的时候仍然能够坚信人性之善的主流,在看到社会落后的一面时仍相信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未来,从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2.理性思考

理性的态度是指看问题和行为时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偏执,而是听从理智的力量。理性的态度是能够超越感情、超越偏执。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社会中、网络中以及学生中的一种批判文化进行引导。思政课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是许多教育家都认可的。然而,人的这种超越性又由于与现实性之间存在本质冲突而表现出另一面。一方面,人的超越现实的欲求永远快于他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于是着眼于现实批判的、意在改变的力量就可能因为道路受阻,演变成一种毁坏现实秩序与人类发展信心或是自身发展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网络的匿名、自由、开放、共享的特点,使个体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的欲望得以在网上自由宣泄,于是,带有情感和非理性色彩的牢骚不满逐渐成为流行的话语方式。这样失去理性制约的批判就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盲目批判与不满一切。批判于是就演变为毁坏的力量而不是建设的力量。法国思想家彭加勒就指出:“怀疑一切和相信一切二者同样是方便的解决办法;每一个都使我们不用思考。”[2]所以,他反对“走极端”的“怀疑主义”。波兰尼也告诫人们:怀疑可以变成虚无主义的,从而使一切思维自由陷入险境[3]。

批判在网上是一种流行的话语方式,网民通过批判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网民也通过批判显现个体深刻,从而获得网上的支持率与话语权。然而当批判成为一种流行的话语时,我们就要省视批判,特别是反思批判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批判包括两个方面:指向外部的社会批判与指向内部的自我批判。而这两个方面是一体两面的,也就是说作为理性的行为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普遍有一种将批判之剑指向外部的意识,这种外部性的批判是唤不起个体内在觉醒的。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网上大家都在批判他人遇到老人摔倒不扶,但现实中自己遇到老人摔倒也照样不扶。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成为要求评价他人的工具,而不是反思与提升自我的内在要求。所以,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中我们特别要注意对批判的使用和对批判的超越。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如果没有把自己对象化,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行分析的意识,我们就很难克服自身的弱点。所有社会批判的落角点最终应该是对自我的批判,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每个个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能力是分裂的,说明整个文化中存在着内在分裂和异化,那么社会问题的解决就不是制度建设能够凑效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批判也是一种欲求,合理的欲求是与个人改进能力与社会改进能力一起成长的欲求,这是一种逐级流动的合理欲求,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而不合理的欲求却是不顾及个体与社会的“越级流动”的欲求。面对网络批判话语的流行,以及这种批判话语向实体空间的溢出,在思政课教育中,教师首先自己就要有超越的意识、理性的精神、历史的眼光和全局把握事态的能力,避免牢骚满腹并在课堂上贩卖自己不成熟的社会批判。一方面,思政课课堂教育要从不加批判的灌输教育走向培养批判意识的教育;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个体理性的批判意识,理性的意识是一种超越的精神,是超越狭隘、超越局限、超越教条式的,这种理性的批判有时与确证是统一的,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态度,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是有肯定有否定的辩证态度。同时,思政课课堂教育更要引导一种从对外部批判指向内在自我批判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我们始终保有清醒地认知世界和自我的理性态度,使批判富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步调以及社会整体利益[4]。

3.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方式是从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和把握事物及其概念,它反对孤立、片面、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恩格斯指出:“辩证逻辑和旧的单纯形式的逻辑相反,不像后者那样只满足于把思维运动的各种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形式和推理形式列举出来并且毫无联系地并列起来。相反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导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并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从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5]332-333辩证思维是“以概念本身的本性的研究为前提”的。概念的辩证本质表现在概念的相互依赖、对立与统一,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概念的永恒运动和变换。辩证思维方式不是从概念和符号的绝对对立中去思维,而是承认概念的内在矛盾性、概念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的多层次性,从对立、差异特殊性、多样性即在对立统一中去思维。辩证思维方式就是擅于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擅于在对立统一中理解事物,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就是始终根据情境的运动变化来改变问题的思考路径,从而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恩格斯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5]349

辩证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了,但围绕着特定问题分析的信息却未必是多元化的,个体旨趣和意愿以及参与网络空间的深度不同也使他们获得的信息未必是多元化的。而且很多信息都是个体发布,信息的来源真假难辩,信息是依个体的立场和观点收集的,有可能带有片面性。并且一群人围绕特定问题的讨论,也有可能带有群体的情绪性,使不同观点受到抵制和压制,使问题讨论趋向非理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分析问题时强调辩证方式。例如,在某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观点不同,于是把握不好,观点的碰撞就有可能上升为人身的攻击,影响团结也影响同学们理性地对不同的、但合理的意见的吸收。这里面的一个文化心理是“面子问题”,把观点与尊严联系在一起,认为观点被反驳,就是失了面子,观点被支持,就感到自己高人一等,这些态度都是狭隘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区分观点和提出观点的主体,观点有正确与错误、浅薄与深刻、片面与全面之分,但不管观点如何,提出观点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如果没有对个体的尊重,就没有不同意见的提出,也就没有创造,也不可能使真理越辩越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经常提醒学生,不管自己的观点如何,那都是一个人自己思考过的,从自己流淌出来的,是对自己个性与独特性的注解,所以,也要尊重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哪怕个人的观点是浅薄的不全面的。

4.历史眼光

看问题历史的眼光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看问题经常习惯于仰视,也就是看向理想、看向比我们优越的,这样我们就感到不足而努力追赶,但也可能使我们过于不满于现状,心态失衡。所以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未来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和过去,与过去比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未来比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从历史的角度,综合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态来看问题就能够使我们在平衡与失衡、知足与不知足中保持必要的张力,能够以悦纳自己与悦纳社会的态度向我们的目标前进。

5.全局意识

全局性和系统性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把握问题的相关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动态演化性。看问题要看到问题情境的复杂性。某一具体的问题通常是隶属于特定的问题系统的,所以问题要不要先解决、能否解决以及解决的速度,要看问题在问题域中的位置,要看问题域中其他问题的解决情况。某一具体的问题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的问题,有可能本身的解决是千头万绪的,特别是社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通常没有最优策略,只有相对优策略。由于个体的视角通常是当下的、小局的,有可能只看到问题而看不到大局,这就需要我们有超越的意识。超越出个体,超越出当下,从更高的视角看问题。从全局来把握问题,就能够看清主流,把握问题在发展中的位置,就不会主次不分,一叶障目。

6.立足发展

看问题要立足于社会发展,要有利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与个人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国家当前最核心的利益是稳定和繁荣,所以,思政课课堂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各种行为,不管是批评、呼吁、动员、抗议,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维持一个稳定繁荣的大局,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6-7]。例如,我们在评论社会现象和设计未来发展时可以进行百家争鸣,但讨论要重视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分歧但也要有大方向的共识和认同,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社会分裂等破坏性的后果。

[1] 许祥雁.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资源的整合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7-41.

[2]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M].李醒民,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

[3] 波兰尼.个体的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415-416.

[4] 魏钢,徐仲伟,代金平,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特征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9-13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张晓洪,熊晓燕.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0-103.

[7] 钟玲.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挑战及改革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3-115.

猜你喜欢

思政思维同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