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说》与清末唐山方言词汇

2013-02-15高光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方言词词形官话

高光新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燕说》与清末唐山方言词汇

高光新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燕说》是清末学者史梦兰的一部方言著作,记录了当时唐山的一些方言词。《燕说》记录的方言词有些沿用到现在,有些消失了。通过分析在唐山消失了的方言词,可以发现《燕说》记录的方言词不完全准确,清代唐山方言和山东方言关系很密切。

《燕说》;体例;方言词

《燕说》,清末学者史梦兰作。史梦兰(1813-1898年),字香崖,自号竹素园丁,唐山乐亭人,现存《燕说》为同治丁卯年(1867年)所刻,收入史梦兰止园庄板《止园丛书》中。

一、《燕说》的体例

据《燕说·序》可知史梦兰作《燕说》缘起,序云:“余尝读扬子《方言》,知委巷之谈,动关训典,习焉不察,遂忘其祖。……然辨物称名之际,传声写貌之间,往往有荛童灶妾习其语,而学士大夫不能举其字者,余心歉焉。”民间口语和书面语最初是有联系的,只是时间长了,人们已经不知道现在口语的本字是什么了,作者对此感到惭愧,于是作《燕说》,编写此书的目的,《序》:“以雅诂俗,以彼证此。”即为以书面语解释口语,查找口语词的源头。因此,《燕说》是一部考证方言本字、查找方言源头的训诂著作。

《燕说》共四卷,卷一收录107条,卷二173条,卷三154条,卷四163条,共597条,其中卷四有三条各收录两条俚语,所以全书共收600条俚语,这些俚语基本是方言词,例如邋遢、把滑、赁、打夯等,卷四最后是有些是方言语,例如一出、一宗、不中用、可怜见等。卷一收录一般动词、形容词,个别是名词,基本上是双音词;卷二收录的词以人的肢体动作词为主,全是单音词;卷三收录与天文、地理、农具、日用器具、乐器、建筑、服饰等有关的词语,单音词、多音词都有;卷四收录与人体、饮食有关的词语,以及名量搭配、惯用语。

《燕说》解词的体例,完整的体例是每条先列出方言本字,本字生僻的列读音,再列出最早的出处,最后列异体字,有的还有按语,最简单的则只列方言本字。例如:

取物曰搂摗。摗,先侯切,漱平声。《字林》:“搂摗,取也。”或作捒。(卷一)

妇容美好曰俏。(卷二)

钓丝之半系以荻梗曰浮子,视其没则知鱼之

中钩。韩退之《钓鱼诗》云:“羽沉知食駚。”

则唐世盖浮以羽也。(卷三)

第一例,先列方言本字,再列生僻字的读音,再列出处,最后是异体字。搂摗现在是吴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1,p6033]:“【搂摗】:①<动>寻衅。吴语。浙江苍南金乡。~起讲七讲八。②<动>取。吴语。浙江象山。乾隆二十四年《象山县志》:‘~,《广韵》:取也。出陆氏《字林》。’”现在唐山方言不用搂摗了,表达取物的词最常用的是“取[tɕ’iou214]”,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tɕ’y214]韵母不同。

第二例,只列方言本字。现在俏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是褒义的,《现代汉语词典》:“俏:①形俊俏;样子好看;行动灵活:打扮得真~|走着~步儿。”[2,p1047]在方言里多含有贬义色彩,《汉语方言大词典》:“俏:①<形>美好;好(多含贬义)。”[1,p4247]五莲方言(笔者家乡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的俏是贬义色彩的,例如“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真是俏。”冬天穿棉袄显得肥大,年轻人为了好看不爱穿棉袄,长辈就认为他们俏,为了好看宁愿受冻。现在唐山方言形容女性貌美,很少用俏,多用俊。

第三例,先列方言本字,再列举出处,最后是按语,浮子现在是普通话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浮子】名鱼漂。”[2,p401]方言中也用,五莲方言用浮子这个词。现在唐山方言还在用,有些地方用别的名称,据《河北方言词汇编》[3,p148],丰润叫“鱼漂儿”,滦县、乐亭叫“漂漂”。

由于《燕说》的目的是考证方言本字,因而考证出的本字字形与当时或后世通用的字形并不完全相同。

几案曰棹。案:棹同櫂,又直角切。《正字通》:“倚卓也。”杨亿《谈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卷三)

桌椅的桌,最初的字形是“卓”,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蔡)京遣人廉得有黄罗大帐、金龙朱红倚卓、金龙香炉。”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盖其席地而坐,不设卓倚,即古之设筵敷席也。”后来才变为“桌”,明·文秉《列皇小识》卷二:“上与讲官俗共一桌,真不啻天颜咫尺矣。”《正字通·木部》:“桌,呼几案曰桌。”也曾经借用过“棹”,《朱子语类》卷九十:“同人在旅中遇有私忌,于所舍设棹,炷香可否?”后来在字形演变过程中,“棹”淘汰,只剩下“桌”,沿用至今。在文献出现的时间上,“棹”早于“桌”,所以《燕说》定的本字是“棹”,而不是使用更广泛的“桌”,由于这个原因,《燕说》在引用《正字通》的时候,宁远选择“倚卓也”,而不引用“呼几案曰桌”。

二、《燕说》词条分析

《燕说》收录的600条俚语,按照与现在使用状况的对比,可以分为两类:沿用的词、失传的词,前者有253条,后者有247条。

(一)沿用的词

沿用的词,是指从《燕说》到现在还在使用的方言词,这一类方言词没有唐山特有的方言词,都是与其他地方一起使用的方言词。唐山方言现在属于北方方言冀鲁官话,这类词有许多是与北方方言其它官话区共有的。

沿用的词有253条,分共为两类,一类是词形不变的词,有163个,一类是词形变化的词,有90个。

1. 词形不变的词

这类词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发生变化,例如矬、絮叨、掉换、旷荡、卖弄、平白、把滑(以上卷一)、抻、戳、掐、揞、捎、犟、亏(以上卷二)、汪、坝、炕、打夯、沤、楥、麻擣(以上卷三)、跐、妞儿、瘪、一出、穷棒子、人情、人事(以上卷四)等等。

讥人自夸曰卖弄。《后汉书·朱浮传》:“浮代窦融为大司空,坐卖弄国恩免。”(卷一)

得力曰亏。亏本为欠缺之义,俗为效力者反曰亏。按:吕云浮《六书音义辨证》载成祖谓仁孝皇后曰:“媳妇儿好,他日我家事亏他撑持。”则此言明初已然,盖尽力者不无亏伤也。(卷二)

以碎麻和灰土曰麻擣。按:《唐六典》:“(京兆岁送)麻擣二万斤。”《梦溪笔谈》:“韩王治第,麻擣钱一千二百余贯。”知其名由来已久。(卷三)

一番曰一出。《世说》:“(林公)答人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卷四)

以上四个方言词现在仍然还在用,每个词都列出方言本字和最早出处,第二条还解释了词义产生的原因。

第一条,卖弄的含义是故意显示、炫耀,不过现在唐山本地人较少使用卖弄,使用比较多的是卖弄的同义词显摆,例如,“她老爱在别人面前显摆她家有钱。”

第二条,“得力曰亏”,这里亏是幸亏、多亏的意思,即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得到好处或者避免了不幸。亏的这个用法在北方方言中的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以及徽语方言区都广泛存在,例如胶辽官话,“这回亏着你,不的话就找不着路了。”《燕说》认为亏的得力义出现在明初,实际上在元代就出现了,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学士,这多亏了你也。”

第三条,麻擣是扮和了泥灰的碎麻,可以用来涂墙,在其它地方也有,例如河北盐山、青县、南皮,河南获嘉。《梦溪笔谈》例出自卷二十四《杂志一》,原文是“麻捣”。

第四条,一出的含义是一回、一次,例如,“你怎么闹了这么一出?”

这一类词有的变成了普通话的词语,或者本身就是通用语的词,例如卖弄、亏;有些变成很多方言区都使用的词语,例如麻擣。

2. 词形变化的词

这一类词有90个,到现在词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燕说》的目的是考证方言本字,所以只列最早的字形,而不列最通用的字形,因而有些词的词形与现在不同;二是时代发展,语音、词义发生变化,导致词形有变化。

(1)方言本字与今用字不同

这类词有82个,例如媌条(苗条)、躭悮(耽误)、遭獭(糟蹋)(以上卷一,括号内为现在的词形,下同)、浏(溜)、担(掸)、穵(挖)、煺(退)(以上卷二)、马闸子(马扎子)、衚衕(胡同)、乌腊(乌拉)、补靪(补丁)(以上卷三)、火(豁)、弹(蛋)、一傮(一遭)、拾没(什么)(以上卷四),等等。

长曰媌条。《客座赘语》:“南都言人之长曰媌条。”(卷一)

以羽毛布帛去尘曰担。担,音亶,与笪同。《广雅》:“击也。”《玉篇》:“拂也。”俗以通担负之担,谬。《礼·内则》:“桃曰胆之。”注:“桃多毛,拭治去之,令青滑如胆也。”并可与担字通用。(卷二)

皮鞋曰乌腊。《事物原始》:“辽东军人着靴名护腊。”护腊当即乌腊,今奉天出乌腊草,用以荐履最暖。(卷三)

不知而问曰拾没。俗讹为什么,见《字典》。

(卷四)

第一条,媌的本义是纤美,《方言》第一:“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在西汉时期,女子长得美并且纤瘦,在陕西山西一带叫娥,在河北山东一带叫媌。苗单用的时候没有纤美这个含义,所以《燕说》定的本字是媌,但是现在表示女性身材细长柔美的词是苗条,而不是媌条,《现代汉语词典》:“【苗条】:形(女子身材)细长柔美。”[2,p900]在汉语史上,实际上苗条出现的时间比媌条早,媌条出现在明代(《客座赘语》的作者是明代的顾起元),而苗条在元代就出现了,元·无名氏《替杀妻》第三折:“那婆娘打扮来便似女猱,全不似好人家苗条。”

第二条,《玉篇·手部》:“担,拂也。”后来写作“掸”,《现代汉语词典》:“掸:动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2,p256]掸出现的历史比担稍微晚一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掸去热气,令如人体,于盆中和之。”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杨文鼎等编纂的《滦州志》卷八《方言》也赞同《燕说》的观点,《滦州志·方言》:“以羽毛布帛去尘曰担。”

第三条,乌腊是一种草,产在东北,茎叶晒干后可以放在鞋子或靴子里保暖,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有乌腊草,近水而生,长细温软,荐履行冰雪中,足不知寒。”最初的词形是乌腊,现在变为乌拉,或者靰鞡,《现代汉语词典》:“【乌拉】:名东北地区冬天穿的一种鞋,用皮革制成,里面垫乌拉草。也作靰鞡。”[2,p1383]

第四条,以前许多方言区使用拾没这个词,《汉语方言大词典》[1,p4014]列出的方言区包括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以及吴语、闽语,拾没就是现在的什么,《燕说》这么认为,当时的人也这么认为,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拾没》:“《字典》:‘不知而问曰拾没’……今北人所谓什么也。”但是,唐山本地对于“不知而问”使用的最多的,不是什么,而是“啥”,去声,一般不说“那是什么?”而说“那是啥?”这一点,清代杨文鼎等编纂的《滦州志》卷八《方言》就已经指出来了,《滦州志·方言》:“不知而问曰厦,犹云什么,亦云拾没,见《字典》。作厦,犹云作什么。咱着。犹云怎么着。”《滦州志》不仅记了方言的义,还记了方言的音,比《燕说》的记录更准确,现在唐山方言还在使用,只是字形变为“啥、作啥、咋着”,“啥”读去声。

(2)语音、词义发生变化

语音或者词义发生变化,导致词形发生变化,这类词有8个,例如:

手披物曰拨攋。攋,郎达切,音辣。《集韵》:“拨攋,手披也。”或作揦。(卷一)

应声曰阿。《老子》:“唯之与阿。”则阿为应声。(卷二)

拨攋的含义是用手把物分开,到现代汉语里词形发生变化,《现代汉语词典》:“【拨拉】bō·lɑ<口>动拨①:~算盘子。”[2,p96]“拨:①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门|~船◇~开云雾。”[2,p96]

《汉语方言大词典》:“【拨攋】①<动>用手或棍类拨动,扒拉。北京官话。北京[pa(u)55lao]把土~开再找|拿棍子在草丛中~出一条小道儿|他~开人群,钻了出去。②<动>分开。○一中原官话。山东曲阜。清桂馥《札朴·乡言正字》:‘手披曰~。’○二。’③<动>挨个儿挑选或数书目。北京官话。北京[pa(u)55lao]~来,~去,就剩下这几个能干活儿的了。”[1,p3295]

《汉语方言大词典》:“【拨揦】<动>披;用手分物。胶辽官话。山东牟平。1936年《牟平县志》:‘披曰~。’山东临朐。1935年《临朐续志》:‘以手分物曰~。’”[1,p3295]

《汉语方言大词典》:“【拨啦】①<动>拨开。北京官话。北京[pa(u)55lao]把这些碍脚的东西~开。”[1,p3295]

《燕说》记载的拨攋,到现代汉语,在普通话和方言里演变成四个词形:拨拉、拨攋、拨揦、拨啦,音有细微变化,义有新义产生。

现在,唐山方言语音的特点之一是在开口呼零声母前加[ŋ],口语中表示应答的词是“啊”[ŋә],从“阿”到“啊”[ŋә],语音发声变化,词形也变了。

2. 失传的词

失传的词是指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方言词,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有些事物、现象消失,相应的方言词就会消失;还有一些是被新的方言词代替,不再使用,这类词有247个。失传的词分为两类,一是所有方言区都不使用的词,二是唐山方言不使用而别的方言区还在使用,前一类是很难统计的,很难确定一个方言词是否真的退出了实际应用,因此我们不统计两个小类的具体数量。

延缓曰捱。捱,宜佳切,音厓。(卷二)

铁臭曰鉎。鉎音星。《集韵》:“铁衣也。”亦作鍟。(卷三)

饮水曰哈。哈,色洽切,音喢,本作歃。《玉篇》:“以口歃饮。”《淮南子·泛训论》:“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又音合。(卷四)

睡曰困。志海禅师有“饥来吃饭困来眠”之语,尤西堂用作睏。按:《字典》无睏字。(卷四)

以上四个词,现在唐山方言已经不用了,但是山东方言还在使用,以五莲方言为例,捱的意思是拖延,例如“有病就上医院,别捱着了。”铁锈叫鉎疏(《五莲县志》[4]),喝水叫哈水,睡觉叫睏,“你困不困?”在五莲方言的含义是“你睡不睡?”其中鉎疏这个词,《山东方言研究》[5]认为山东方言保留的古语词。“饮水曰哈”这一条,据《河北省志·方言志》[6],河北的廊坊、唐山、沧州、保定、石家庄、大名、张家口,喝的读音都是[xγ],声母、韵母与普通话相同,廊坊属于北京官话区,唐山、沧州、保定、石家庄属于冀鲁官话区,大名属于中原官话,张家口属于晋语区,根据《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7],只有山东的烟台、青岛、诸城,喝的读音是[xa],都属于胶辽官话区。类似的唐山方言不用而山东方言还用的词,在《燕说》里还有。

三、说明的问题

《燕说》是史梦兰作于清末的方言类训诂著作,他记录的方言词有很多一直在沿用,说明方言词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也有很多失传了。

随着时间推移,有些方言词汇消失,但是,《燕说》所记录的是否都是当时的方言词,还不能判断。史梦兰是学者,他编纂的辞典还有《叠雅》等,他的训诂学功底深厚。而《燕说》记录的方言词,现在有些是普通话的词,有些在口语里几乎不说,例如懵懂、怂恿(卷一),有的记录不准确,例如对“不知而问”的记录,《燕说》是“拾没”,而《滦州志》的记录是“厦、作厦、咱着”,前者源自《康熙字典》,后者依据口语,后者更切合实际。再考虑到《燕说》的编纂目的是考证方言本字,而不是记录方言,因此《燕说》所记录的方言词汇比较文雅,并且大部分有历史出处,所以,《燕说》记录的方言词与口语的契合度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燕说》里消失的方言词,有些现在唐山方言不用了,而山东方言还在使用,这是移民的原因造成的,山东移民带来山东方言词,当时还在使用,随着时间推移,在唐山消失了,而在原地山东还保留着。明代大量山东移民迁到唐山,《中国移民史》[8]曾对明代永乐之前抚宁、迁西、迁安三县村庄的原籍进行抽样统计,175个村庄,原籍山东的有100个,原籍山西的有17个,本地自有的仅有25个,其余来自其他地方。山东籍村子数量比例竟然高达57%。随着移民进入,方言也会随之被带进来,并与当地原有方言逐渐融合在一起,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新的方言的形成,移民的方言有些会逐渐淡化。现在唐山和山东西北部都属于冀鲁官话,看来是有历史的。

[1] 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五莲县志编委会.五莲县志[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40.

[5] 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141.

[6] 河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河北省志·方言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7] 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3094-3094.

[8]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42.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Yanshuo and Tangshan Dialect Word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GAO Guang-x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YanShuois a dialect writings wrote by scholar Shi Meng-la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corded some Tangshan dialect words at that time. Some dialect words recorded by YanShuo are used nowadays, but some disappear. YanShuo is not entirely accurate record of the dialect words. And Tangshan dialect and Shandong dialect have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analyzing the dialect words disappeared in Tangshan.

YanShuo; style; dialect words

H171

A

1009-9115(2013)03-000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3.003

唐山师范学院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课题(JD2012-19)

2012-12-31

高光新(1979-),男,山东五莲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词汇学。

猜你喜欢

方言词词形官话
韩国学校语法中副词形语尾的变迁
英语词形变异及其语义信息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简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里的方言词汇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