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所见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灾赈中杨大凯怠忽案述略
2013-02-15马建民
●马建民,陆 宁
(1.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2.北方民族大学 a.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b.宣传部,银川 750021)
乾隆三年(1739年)宁夏地震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迅速开展了灾后赈济工作。一方面,中央政府迅速委派兵部侍郎班第等官员赴宁夏参与赈济。另一方面,地方官员宁夏将军阿鲁和宁夏总兵官杨大凯通过不同系统上报灾情,并积极组织赈灾。但是,由于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宁夏将军阿鲁等满族官员上疏奏参宁夏总兵官杨大凯,致使杨大凯以“怠忽殊甚”被革职。实际上,在地震发生后,杨大凯就积极地开展灾后赈济工作,他一面飞禀灾情,一面调集军队维持秩序,并昼夜巡查,其赈济实绩也得到了其他官员的认可。
尽管《清史稿》没有杨大凯的个人专传,但是从其他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相关经历:“该臣查有杨大凯系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由雍正元年武进士,五年十一月内调浙江处州镇标中军游击,钦点侍卫于雍正五年。伶透人明白,将来似有出息……是以素知大凯年力强壮,弓马娴熟,才具既优,品行亦端,相应遵旨保举。”[1]“杨大凯……雍正元年(1723年)中武进士,列二甲第三名,授御前侍卫,后补温州水师营游击之职,不到一年又升山西潞泽营参将。恰逢准噶尔叛乱,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备边选将,杨大凯以本职应选。雍正帝召见十余人,唯对大凯比较满意,加永固副将衔。出塞后,杨大凯常为先锋……凯旋时,论功行赏,杨大凯名列第一,授宁夏总兵之职。在塞外时,杨大凯治军严整,令士卒不可骚扰地方,是以‘食货倍值’。同时,杨大凯教他们‘节缩营贸,采植为持久之计’后竟以地震被免宁夏总兵之职。卒于家。”[2]294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杨大凯不仅“才具既优,品行端正”,而且治军有方,他经历了丰富的边事历练并因军功累迁至宁夏总兵官。但是,关于杨大凯被免职一事,相关史料只有非常简单的记载:“后竟以地震被免宁夏总兵之职”。[2]295可见,杨大凯的被免职或许并不是因为地震这么简单,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笔者试通过档案文献记载对这一问题作一考论。
1 关于乾隆三年(1739年)宁夏地震研究
关于乾隆三年(1739年)宁夏地震及灾赈研究,学术界已经有了较多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大多数学者都从整体上关注地震的破坏及政府荒政的实施情况。尽管有学者已经论及杨大凯参与灾赈及其被革职的相关内容,但学者们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表述观点却截然不同。
陈明猷在其《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中认为杨大凯等地方官员所考虑的是如何派兵弹压而非赈济,因此奏折的传送和官员的行进速度非常慢,这都不利于灾赈的开展:“当年十二月初四日,即大地震第十天,在西安的大学士仍管川陕总督查郎阿才第一次接到宁夏总兵杨大凯遣人送来的禀报……而当查郎阿到宁夏时,已是地震后一个月了。”[3]
与此相反,刘源在其《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中关注到了杨大凯及时报告灾情的情况:“与此同时,宁夏道纽廷彩、总兵杨大凯等及时向本省抚藩和川陕总督禀报。”[4]王曙明在其《试论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实施》中也论及了杨大凯受命维持社会秩序的行动:“为阻止一些不肖之人直赴米仓私取粮食,宁夏将军阿鲁等即令总兵杨大凯齐集兵丁,坚守仓库”[5]另外,王永超在《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救济刍议》谈到了地方政府间合作自救,认为:“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次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政府在稳定秩序上协调一致……”[6]
2 杨大凯被奏参及其去职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宁夏府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宁夏将军阿鲁和副都统喀拉迅速将灾情及赈灾情况上报朝廷。其中,十一月二十五日报告了满城灾情。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八旗和绿营是分城驻防,因此阿鲁在奏折中提到满城和汉城详细灾情一时无法查明。乾隆皇帝则朱批:“知道了。有旨谕该部矣。”[7]120十一月三十日,阿鲁上报了满、汉城官兵被灾情形,在奏折中,阿鲁提到地震后他令总兵官杨大凯齐集绿营兵,会同八旗兵一同稳定社会秩序并开展赈灾工作的做法:“臣等即令杨大凯齐集兵丁,坚守仓库。臣等亦即行传集满兵五百名,于汉城内大小街衢,紧要地方居住,往来巡察,抚恤被灾民人……复向杨大凯云,城内兵丁,今虽被灾,所有附近兵丁,未被灾者,可即速行调取来城防守,以便抚恤灾黎。杨大凯已即调取兵丁,俟到来时,再将满兵撤回。是夜平安无事。”[7]123但此奏折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复。
需要说明的是,阿鲁在十一月三十日的奏折中也提到了地震中杨大凯等官员的遭遇:“总兵杨大凯、道员钮廷彩,仅能脱身,知府顾尔昌全家俱被压死。”[7]123同时,由于事发突然,杨大凯的总兵官印信等也来不及带出而被火销化:“宁夏地方十一月二十四日地动后,总兵官署火起,闻印信被火销化,著该部速行铸就颁发。所有王命火牌、勘合札付等件,该部一并查给。”[7]157即便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杨大凯在地震后仍能够积极配合阿鲁等地方官员开展赈灾工作。
即使如此,宁夏将军阿鲁、副都统喀拉、副都统同山仍然在十二月二日的上疏中联名奏参杨大凯:“奴才等所处宁夏地方于本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陡遭地震,官兵之住房尽皆坍塌,夷为平地。等情。已于本月二十五日奏闻,继于三十日将汉城被灾严重,派我满洲兵加以看守,尽皆安堵情形业经奏闻外,奴才等窃思,总兵官系宁夏地方首要武职,该处遭遇如此大灾,人心浮动,绿营兵虽亦被灾,身为总兵理应率带所有官兵,亲临巡查,安抚灾民。奴才等于二十六日前去汉城看视。总兵杨大凯方出帐会同我等约见道员议事,观其情形,尚属从容,并无惧窘之状。奴才等面为商定,令其所有官兵遍加看守仓廒,派我满洲兵在城内街道编设堆拨,往来巡查抚民。二十七日,道员牛庭才派同知程贵告称,仓廒全然无兵看守,不肖之徒仍接近仓廒取米。等语。故复急派我处兵丁协助看守仓廒。此间,奴才等每日轮流进入汉城晓示民人,观总兵杨大凯,其状甚属无事……窃思,宁夏总兵系属总统万兵之职,所关紧要。现灾后应办之事甚多,杨大凯懦弱无能,难胜其职,留任在此,于国于事甚属无益。奴才等同驻一处,平素虽不能深知,现遇事知其无能,焉敢徇情不据实陈奏。伏乞圣上明鉴施行。”[7]131
需要注意的是,阿鲁二一月二十五日和三十日的两通奏折使用汉文书写,十二月二日的奏折是用满文书写。郭美兰曾指出,用满文书写奏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满蒙官员,二必须是承办八旗、边疆、北方民族或陵寝等事务的官员。[8]但是在关于宁夏地震的这三通奏折中,第三通使用满文书写的原因应该是与其奏参官员的内容有关。从对这通奏折的处理来看,乾隆皇帝阅览后朱批:“著该部将杨大凯严加查议具奏”。[7]131
此后至十二月十三日,朝廷就将杨大凯“降旨议处”,其余官员各赏赍有差:“办理军机大臣奉上谕:宁夏地动,总兵杨大凯视为泛常,怠忽殊甚,已降旨交部严加议处。其总兵员缺,若大学土查郎阿于通省总兵内拣选贤能之员调补,速令前往办事。其所遗员缺,即著递行题署。阿鲁亲率官兵前往料理弹压,所办甚属可嘉,著交部从优议叙。喀拉、同山著交部议叙。其派往之满洲官兵,著班第查明从优赏赍。”[7]143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从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地震到十二月十三日杨大凯被革职,仅过了20天时间。从十二月二日阿鲁上奏参折到杨大凯被革职,仅过了10天时间。可见,朝廷对此事的处理非常迅速。但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也显得比较仓促,一方面,朝廷对杨大凯作出处理的依据仅是满族官员的奏参折;另一方面,在这期间,朝廷并没有对此事开展仔细的调查就将杨大凯革职。
3 杨大凯积极参与赈灾
实际上,在地震发生后,杨大凯就积极地参与到赈灾当中。除上文论及阿鲁会同杨大凯等调集军队维持震后社会秩序外,杨大凯还及时将灾情派人上报给甘肃提督瞻岱并立即开展赈济工作:“乾隆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巳刻,准陕西宁夏镇臣杨大凯差把总王大朋齐咨前来,报称宁夏镇城陡于二十四日戌时地震,一刻之间官署民房尽行坍塌,时值严冬,家家有火,房倒延烧,大凯只身逃出房外,亲丁人口尽被房压,印信王命俱被延烧,官弁军民马匹被焚压死者甚多,大凯随饬令将弁晓谕军民不得乘机抢掠,现会同文员赈恤。至被灾军民焚烧压死人口数目,俟查明再报等因。”[7]133另外,从川陕总督查郎阿上报朝廷的奏折也可以看出,查郎阿获知宁夏地震的消息是在“乾隆三年十二月初四日酉时”,[7]135可见杨大凯是将灾情同时上报给瞻岱和查郎阿。至于上文曾提及陈明猷先生认为杨大凯上报灾情速度缓慢的问题,瞻岱在其奏折中也做出了解释:“至臣驻扎甘州距宁夏一千四百六十余里,是以得信稍迟”。[7]134
同时,针对震后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杨大凯也尽力调集有限的兵力对仓库等重点区域进行布防,即使如此,抢掠行为仍时有发生,直至11月28日社会秩序才趋于稳定:“就近百姓,移居仓廒空处避火,见仓倒粮露,就便窃取,远处百姓,亦皆效尤。本职虽派拨弁兵看守,但仓无门墙,粮储露积,又兼派兵巡查街道以防乘机抢掠,兵少不能周顾,员弁兵丁虽极力卫护,至力尽筋疲,昼夜巡防,亦难於禁止。一面飞调协路之兵八百名,星赴故城保护,於二十六日将军来至宁城,见残毁情形,仓廒处所甚多,协济兵五百名巡查街道。本职随将标营巡查街道之兵移守仓廒。於二十七日,玉泉兵到,窃取始息。又恐人心不定,会商宁夏道,速赈安民,若待户口查明始赈,恐缓不济事。於二十八日传集军民,每口一斗散赈。是日,灵州兵到,人心方定。”[7]136
另外,针对地震事发突然,破坏性大,驻防兵丁多有伤亡的情况,杨大凯也请求川陕总督查郎阿调取固原等地官兵进行协防:“镇城陡遭地震之变,异常奇灾,甚为狼狈。兼之被灾之后,无赖奸宄,旋即窃发,闻有抢掠。虽竭力经营,敕令将弁多方保护,无如标兵死伤甚重,虽有未经被伤兵丁,亦为数寥寥,又皆衣着不全,且其父母妻子,均有伤亡,即督令巡查防护,势难免其内顾,兼之器械马匹,多皆损伤。是以飞调协路官兵一千二百七十名,内花马兵二百名,中卫兵三百名,灵州兵二百名,广武兵二百名,玉泉兵二百名,兴武兵一百名,横城临河兵七十名,选派将弁管领来镇弹压,于二十六日渐次到宁。二十七日虽觉安静,但人心恍惚,昼夜惊恐。兼之平罗、宝丰、新渠、洪广、平羌各处,灾异亦重,亦有抢掠。舆夫四乡道路,盗贼时闻。更兼黄河结冻,鄂尔多斯均系穷夷,恐乘隙过河,於邻近村庄偷窃滋事,亦末可定……”[7]138可见,杨大凯请求调拨兵丁一方面是考虑到赈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防范蒙古力量的需要,而并非如陈明猷先生及其他成果所说是政府派兵弹压。[9]
4 杨大凯并无怠忽情节
笔者在上文指出,阿鲁在奏参杨大凯的奏折中认为“杨大凯懦弱无能,难胜其职,留任在此,于国于事甚属无益”,朝廷也很快以“怠忽殊甚”为由将杨大凯革职。但同时,其他材料却又反映了杨大凯在稳定社会秩序、积极参与赈灾的同时,也显示了他对边事处理的前瞻性视野。那么,参与赈灾事务的其他官员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乾隆四年(1740年)正月初二日,奉命料理赈务的兵部右侍郎班第就宁夏震后灾民抢米一事密奏朝廷,[7]173认为之所以发生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二:(1)“宁夏城地震,陡忽之间,仓廒衙署兵民房屋全行倒塌,继而数处火起,贫困人等无处买粮,即便平素贮备粮谷之户,皆为倒塌房垣掩埋,一时亦难起出。”(2)“惟宁夏城户口繁多,城中所有宁夏、宁朔、新渠、宝丰四县贮粮仓廒十余处,房屋墙垣全行倒塌,粮谷溢出,看仓粮人夫及衙役人等死伤过半,量粮之人不敷,一时难以供应数万领粮之人,故被灾贫困人众迫于饥寒,不等量放,亦有自行取食溢露在外之粮者。”可见,震后灾民抢米并非是故意滋事,而是情非得已。且随着八旗兵和绿营兵进驻汉城,城内的社会秩序也随之好转:“(十一月)二十六日即派满洲官兵防范镇守,二十七日又增派满洲官兵协守仓廒。总兵所调玉泉营绿营官兵亦至,一同防守。被灾民人各自稍得粮谷,且见满洲、绿营兵进城,便不再自行拿取,等待散放。而后总兵所调绿营兵亦相继抵达,方于初六日撤回满洲兵。”[7]176
关于抢米行为是否存在为首之人?兵部右侍郎班第、川陕总督查郎阿、甘肃巡抚元展成、宁夏将军阿鲁皆认为不存在为首之人:“阿鲁言称,民人哄抢仓粮,我官兵到后即散,果有为首之人,我等焉能不缉捕。查郎阿、元展成亦称并无为首之人。”[7]176而乾隆在收到此奏折后,也朱批“知道了,不必查明。”[7]176
关于杨大凯怠忽一事,乾隆四年(1710年)三月二日,川陕总督查郎阿、甘肃巡抚元展成上奏折认为杨大凯并无怠忽情节,[7]247他们在奏折中陈述了杨大凯被压于屋下,其家人六口被烧死的经历。同时,他们指出,尽管在这种情形下,杨大凯仍会同道员钮廷彩昼夜巡逻、积极赈灾,由此可见杨大凯并无怠忽情节。而乾隆则只朱批:“知道了”,此事则再无下文。
5 余论
在本文所讨论的杨大凯怠忽案中,乾隆帝依据宁夏将军阿鲁的陈奏将杨大凯革职。关于阿鲁参奏杨大凯的原因,一方面是阿鲁认为杨大凯在灾赈中有怠忽情形,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两人旧有嫌隙。但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从兵部右侍郎班第、川陕总督查郎阿、甘肃巡抚元展成、甘肃提督瞻岱的相关陈奏材料来看,杨大凯并无怠忽情形。
第二,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还没有发现有关阿鲁和杨大凯两人之间有个人恩怨的材料。且阿鲁在奏参杨大凯的奏折中提到,两人尽管“同驻一处”,但“平素不能深知”。
可见,阿鲁奏参杨大凯是在突发大地震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但是由于时间仓促,阿鲁对地震的详细情况及杨大凯参与赈灾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乾隆皇帝也仅依据阿鲁的陈奏就将杨大凯革职,这一过程显得比较仓促。而当其他官员陈奏杨大凯并无怠忽情形时,由于处理决定早已作出,乾隆帝也仅朱批:“知道了”。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1册)·建昌府知府魏锡祚奏保举福建澎湖协标右营游击杨大凯折[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801.
[2]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第7册)·人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陈明猷.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J].西北史地,1983(2):51-58.
[4] 刘源.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J].历史档案,2002(2):91-96.
[5] 王曙明.试论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实施[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126.
[6] 王永超.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救济刍议[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2):96-99.
[7] 中国地震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上卷)[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8] 郭美兰.清代首任伊犁将军明瑞满文奏折综析[J].满语研究,2008(1):50-56.
[9] 陈育宁.宁夏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