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2013-02-15喻包庆

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生态

喻包庆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1.人依存于自然界。首先,人产生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其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p105)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p56)

2.人反作用于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人依存于自然界的同时,又指出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1](p329)因为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只有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p384),“才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这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1](p329)。

3.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这一中介,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劳动。劳动过程,就是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p373)这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3],在物质变换的同时实现能量和信息的变换,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2](p80)

尽管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能发挥能动的反作用,但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始终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并受自然制约,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否则将造成生态危机甚至生态灾难,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4]“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5]恩格斯也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p283)因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1](p383)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刻论述,为当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二、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当今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日益恶化,生态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并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下面,本文将对当今中国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现实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现实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生态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已集中显现,概述如下。

1.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我国江河湖泊海洋已普遍受到污染。2011年,全国地表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农村地表水也轻度污染。[6]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早在2003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已达2220万吨左右,超过环境容量的81%。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达2217.9万吨。多数城市细颗粒物(pM2.5)超标。再次是土壤污染加剧。[6]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一千多万吨。[7]以上污染也导致了农业生物和农产品的污染。

2.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匮乏,人均占有水平低。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的水资源仅占世界6%,石油储量占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 1/10。[8]而且,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日趋减少,资源约束趋紧。此外,我国还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6]据《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

以上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严重失衡,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因素: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受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我国政府、企业及民众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第一,地方政府在发展理念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理念上陷入了一种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误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又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对立起来,“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发展”这样的论调在各级官员当中很有市场。第二,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至上,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缺失。许多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并想方设法减少污染治理成本,无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第三,民众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我国民众普遍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普及率低[9]。正确生态价值观的缺位、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必然导致生态的失衡和恶化。

2.经济因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是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10]。2007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报告指出,中国每年因空气和水污染而导致的损失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5.8%)。受此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大而不强,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占了很大比重,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又会进一步固化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

3.制度因素: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束缚

我国相关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这是造成我国生态持续恶化的制度根源。

基本经济制度不完善。近些年来,有些人极力鼓吹中国全盘私有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唯一的动力”就是追逐最大利润[1](p385)。为了确保利润最大化,第一,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疯狂掠夺和占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加剧耗竭。马克思对此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3](p552)第二,为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向环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并让工人、社会及后代来承担其恶果。恩格斯对此指出:“资本是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11]他还强调:“A près moi le déluge![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就是所有资本家和资本家国家的口号。”[11](p301)第三,资本家为了增加财富,千方百计把人引向成为一种只知道物质消费的“残废的怪物”[2](p120)。 由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不强。第一,政府环保机构之间存在权力不清、关系不明的情况,可能导致政府各部门之间责任的相互推诿和消极应对。第二,各环保部门之间在管理上缺少综合协作,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业务流程无法衔接。第三,环境保护部门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监管能力不够。[12]

行政决策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因缺少民主、公正、透明、科学的行政决策参与监督机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未经科学论证、广泛参与、公开透明、充分沟通,就盲目上马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还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项目的决策时,罔顾民众诉求甚至动用种种行政力量抑制民意表达。此类项目一方面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民众不满,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由环保引发的群体冲突时有发生,例如,从2007年的厦门和2011年的大连因PX化工项目出现“集体散步”,到2012年什邡的钼铜项目骚乱事件和启东事件(抵制王子造纸的“南通排海工程”),此起彼伏。

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晋升的主要标准,这激发了各级政府官员在任期内为实现GDP增长的最大化,不断扩大投资,热衷追求短平快的项目或争相引进一些高税收但基本又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这导致各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趋同,从而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高度污染。

生态法律制度不健全。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但我国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13]此外,我国的环境违法成本低。[14]而在执法方面,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执法权限尚嫌不足,执法手段不够充分,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环境监管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

4.国际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当前国际秩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在政治上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以自由贸易为由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里实施垄断,具体体现为: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国际贸易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国际金融体系由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国际经济机构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通过产品输出和贸易保护、产业转移等方式,大肆掠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能源,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逃避环境责任,从而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流失、环境恶化、民众健康受损、经济发展受限,并进而造成全球生态的总体持续恶化。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严重失衡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要努力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这又离不开“人类本身的和解。”[15]就我国而言,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实现这双重和解,迫切需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16]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理念基础。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7]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其核心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要内容是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目标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引导人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因而,鉴于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的现状,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目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和层次化。生态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正规教育,而应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内容)。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群体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鼓励非政府组织开展教育、宣传公益活动。第二,生态教育内容的系统化。要改变原有生态教育内容的随意性、零散性的状况,将生态教育的内容整合成合理严密的体系,使受教育者获得系统化的生态文明知识。“在生态教育中应突破知识条块分割,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构建能够正确理解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之间复杂关系,以及动态交换作用的学术机制,将生态教育覆盖至社会的综合工程、产业结构、消费行为等各领域。”[18]第三,生态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为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教育效果,应该改变原有的讲授式或活动式的单一的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第四,生态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党的各类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在生态宣传与舆论引导上的巨大影响力,进行传播体制、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循环经济是指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采取“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资源利用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19],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循环经济,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节约发展。要合理制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以及相关奖惩机制,“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19]第二,推动绿色发展。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引导各类企业把发展责任与环保责任、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第三,推动转型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其由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大力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要淘汰、限制或整合高能耗、高投入、重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和产业,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发展节能低碳企业和产业。要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降低能耗。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和常规化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异化问题的,要实现两个和解,“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p385)也就是说,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到那时,“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0](p926)因而,当前,我们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努力建立、健全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和常规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第一,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过“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20](p926),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此外,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21],要制定实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建立健全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19]第二,要建立健全权威、高效、协调的统一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职能。要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好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意识,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建立独立的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专门环境资源治理机构,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同时,要打破“碎片化”模式下的组织壁垒和自我封闭的状态,强化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政府服务方式和渠道的整合,构建无缝隙、一体化的“整体型政府”[22]。第三,要建立健全民主、透明、公正、科学、高效的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在进行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权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采用听证会、论证会、专家咨询和社会公示等形式,扩大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听取公众意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第四,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要改变干部政绩考核的唯GDP化倾向,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第五,要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法治生态。没有良性的规则,则生态建设势必陷入紊乱,而有规则不执行,生态建设也搞不好。只有同时做到良性的规则和严格的执行,才能建设法治生态[23]。在立法方面,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修改完善相关环保法规。在执法方面,必须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责任和程序,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立跨行政区环境执法合作机制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要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努力实现生态治理的国际化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变革由资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冲破资本的霸权话语”,“实现不同民族国家在生态利益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和环境正义的追求。”[24]一方面,要增强节能减排的自觉与自律,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19]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或国际环境的合作行动。另一方面,要联合发展中国家,促使发达国家在治理和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上尽更多义务。“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和发展权,实现环境正义。”[2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6]环保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1zkgb/

[7]中国商品粮基地受重金属污染,超标产品流入市场[N].南方周末,2011-1-7.

[8]冯之浚.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J].中国软科学,2008,(8).

[9]郭强等.2010-2011年度我国公众节约意识调查[N].光明日报,2011-06-14.

[10]张平.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2倍[EB/OL]..中国新闻网,2011-12-28,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28/3565364.shtml.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01.

[12]蒋俊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政府管理模式优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3]参见吕忠梅.中国需要环境基本法[J].法商研究,2004,(6).

[14]谢海燕.建立环保倒逼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6]胡锦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7/23/c_123457457_4.htm.

[17]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EB/OL].http://www.wxyjs.org.cn/GB/186508/186515/231591/16911792.html.

[18]周其凤.专家学者呼吁:生态教育应成为全民终身教育[EB/OL].新华网贵州频道,2012-07-28:http://www.gz.xinhuanet.com/2012-07/28/c_112558482.htm.

[1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03.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2]谭海波,蔡立辉.“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J].学术论坛,2010,(6).

[23]邓曦泽.论和平函数与和平系数——关于和平程度的计算法[J].江海学刊,2012,(5).

[24]王雨辰.略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J].哲学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