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朝紫砂艺术的特点

2013-02-15李立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9期
关键词:宜兴饮茶紫砂壶

李立华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明代是紫砂壶的发源时期和开端,有了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紫砂在诞生初期,也是从陶瓷器皿中脱颖而出的,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创作紫砂的工匠们心灵手巧,也离不开文人雅士对于紫砂的贡献,让紫砂从普通的茶器逐渐成为品茗饮茶的雅器。

早期的紫砂壶,可以说是古拙的大茶壶,用来烧水煮茶的器皿,与铜壶差不多,其造型重浑厚,朴素地一无装饰,简单是其的独特艺术语言。要想从紫砂的造型、装饰艺术上解读紫砂从古拙到华丽再到雅致的过程,必定要了解紫砂在明朝这一开端、发展的过程。

上面说到紫砂的古拙是紫砂的开端,那么我们来看看紫砂的鼻祖,也就是创作出第一把紫砂界公认的中国第一砂壶“供春树瘤壶”。这把壶在历史上,可谓紫砂历史性地一次创作,也就是从供春壶开始,有了第一把具有代表性的花塑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花货。

明朝正德年间,这把“斫木为模”、“削竹为刀”制作的供春树瘤壶可谓是古朴精工,温雅天然的精品了,仿造树瘤的自然纹路,特有的指纹螺隐,让人感觉玄妙的禅宗哲理迎面而来。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也极具代表性质。金沙寺中的饮茶参禅,对于金沙寺僧来说,是佛界的常见的一种文化习惯,而对于供春来说,让一个小书童成为了紫砂史上的第一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这样描述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台阳百咏》中也这样说道供春壶:“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可见供春之壶艺术价值之高。

自从供春树瘿壶后,又有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的名家壶艺能手董翰、赵梁、元畅、时鹏,被后人称为“紫砂四大家”。董翰一改金沙寺僧、供春之古拙风格,创制菱花式壶,以文巧著称于世。赵梁之壶以古拙朴实见长,砂壶中多以提梁式壶,流传后世。

时大彬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时人皆好。并首创方形、圆形壶式,以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工艺,成为和供春齐名的开创性人物。《茶疏》中赞曰:“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明代的紫砂壶,不但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有较大区别。大彬早年好做大壶,自与陈眉公等文人相交后,壶式风格为之一变,由大壶变为小壶,这是由于当时的文人饮茶趣味决定的。大彬之壶可谓是紫砂之最,其创作的壶式,流传极少,后世多不能模仿,有诗赞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时大彬的两位高足,李仲芳所制之壶渐趋文巧之风,徐友泉擅作仿古铜器壶,有古拙味道,且善配泥色,创造了许多壶泥色和壶式样。

明代万历年间的陈仲美,这位原为景德镇的陶瓷艺人,他把瓷器中的工艺雕塑、镂等与紫砂的工艺相互结合起来,并且创造了“重镂透雕”的紫砂技术,使得紫砂工艺进入历史的新阶段,对于紫砂的装饰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惠孟臣可以说是时大彬以后的紫砂高手,他所制作的紫砂壶,称为“孟臣壶”,作品以小壶多,也最为精妙。其后期所制的朱泥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适合人们喝功夫茶。形体浑朴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擅长铭刻,孟臣壶式风格可谓影响了饮茶方式,风靡一时。

明代宜兴紫砂器不仅出入宫廷,在士大夫、文人之间已是流行和品位的象征,至明末已远涉重洋运往世界各地,成为热销产品。一把紫砂壶,打动的不仅是整个江南的文人,更是世界爱壶之人。

[1]《紫砂茶壶》李英豪 香港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1991年版

[2]《中国陶瓷史》 中国哇酸监学会主编小组冯先铭等编 文物出版社 1982年

[3]《宜兴紫砂陶》 韩其楼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宜兴紫砂陶艺》 姚迁等编著 台湾南天书局 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宜兴饮茶紫砂壶
宜兴釉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四季饮茶与健康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