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观与人的科学发展观关系研究
2013-02-14李义丹周志刚
李义丹,周志刚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作者在《试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新概念,并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的科学发展观表述为: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人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严肃地指出了目前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2]。破解人才培养的难题,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理论。我国现行的教育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观。这一理论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观在指导教育发展、解决教育棘手问题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除作者发表的文章外,还没有发现研究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文。研究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论文比较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内容的分析方面。本文是继《试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之后的又一篇研究人的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希望通过研究人的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述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破解教育难题、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的科学发展观全盘继承了人的全面发展观
人的科学发展观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协调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人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并继承了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成果。
人的全面发展观源自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曾多次提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多次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由低到高分为三个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社会、物的依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同时,将人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联,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发展将实现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循序渐进过程。人类社会最高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继承马克思这一理论,新中国建立后在教育领域长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初级形式。
我国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理论成果来源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逐步形成。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并确定为教育方针;邓小平强调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3];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了“三个紧密结合”,即“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4]。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观。
二、人的全面发展观在人才培养范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人才培养范畴内,人的发展观主要探讨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观重点强调了人的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对于人的发展的其他方面涉及较少,在论述人的发展规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对“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科学发展观认为:“第一要义是发展”,即“发展”是发展观中最重要的内容。发展一词是哲学术语,指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是时间的函数。人的全面发展观重点强调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忽视发展随时间的变化性。有的学者也认识到“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最核心的概念,而“人”和“全面”只是对“发展”的修饰和规范,必须从纵向的“发展”入手来界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质[5]。由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对于“发展”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
2.对“以人为本”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点之一,它强调的是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根本。人的全面发展观虽然也有类似的论述,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并没有把“以人为本”明确放在核心的位置,更没有在人的全面发展观中有所表述。此外,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在人的发展内容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人的全面发展观强调发展内容的全面性,但对于发展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不够,如德智体之间、“四有”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我国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也比较集中体现在发展内容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如重智轻德、重做事轻做人、重知识轻能力等。此外,人的全面发展观没有考虑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和在不同阶段发展侧重点的差异性,因而也就缺少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
三、人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观
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全面继承了人的全面发展观,而且还有所丰富和发展。
1.与人的全面发展观相比,人的科学发展观在内容上有所拓展
(1)增加了人的协调发展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仅仅要求发展内容的全面性是不够的,各发展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十分重要,表现为要素之间的协调或不协调。当前,人才培养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发展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人的发展质量,如重智轻德、重学轻能等;二是没有妥善处理好发展要素之间的矛盾,影响了人的发展水平,如刻苦学习会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又如过分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创新培养,会造成学生思维和行为方式过于单一;三是发展要素之间配置不科学,影响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强调人才培养中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性,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发展观的主要目标。
(2)增加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观。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对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少。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没有把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在教育实践中,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一,学生的厌学情绪随着年级的提高比例明显增加。有关调查显示,学生的厌学比例小学四年级为5.6%,到高三年级为42.7%,厌学率的年增长率为25.3%[6]。其二,学生半途而废现象严重。辍学、因病休学、退学以及因犯罪和自杀停止学业的现象在大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其三,拔尖人才培养能力缺乏。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实际上是质问我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任何杰出人才的出现都是几十年持续发展的结果。
2.与人的全面发展观相比,人的科学发展观增提出了许多新观念
人的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的许多新观念用于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的发展理论的科学性。
(1)提出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政策的制定,还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乃至于教育评价与就业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人的发展。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功利化倾向违背了这一理念,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其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学校和教师追求业绩,家长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都没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更没有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新理念审视我国教育,会更加准确地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突破目前教育所面临的质量困局,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2)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不难看出,一切为了人是目标,一切依靠人是手段,只有做到一切依靠人,才能达到一切为了人的目标。以人为本为核心,从教育角度看,就是把“一切为了学生”和“一切依靠学生”放在核心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的教育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凡涉及教育问题时,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学生利益少。而在一切依靠学生方面做得更差:学校教育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做得不够;课堂教学满堂灌仍然是当前教学的普遍现象;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参与还很有限。
(3)提出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用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同样需要统筹兼顾。教育上的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学生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兼顾阶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落实江泽民的“四个统一”和胡锦涛的“三个紧密结合”。此外,还要处理好做事与做人、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课内与课外、德智体美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
四、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
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分析看出,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克服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存在的诸多局限性。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标志教育理念的进步和发展,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1.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国自1994年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概念以来,“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新的理念已经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并作为国家意志在全国推广。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甚至是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阻力,以至于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一切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形成这一现象除高考竞争过于激烈的原因外,也有素质教育的目标与现有教育目标的区分度不大等原因。我国始终坚持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何用一种全面发展教育代替另一种全面发展教育,确实令人迷茫。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必然将教育目标从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人的科学发展。若将素质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人的科学发展,素质教育与现行教育将会出现本质区别,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2.有利于教育观念更新
受人的全面发展观局限性的制约,教育观念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更新较慢,且主要的探讨是围绕发展内容展开的。提出人的科学发展观必然导致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除已经提出的“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人的协调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等新观念外,还会出现一大批由这些观念派生的教育新观念。例如,从“以人为本为核心”可以推理出“一切依靠学生为核心”的新观念,进一步推理出“以学生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观念。
3.有利于推动大中小学教育的协调发展
这不仅是人的协调发展的问题,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受升学压力影响,学术教育超前和做人教育滞后现象并存。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也仅仅局限于学术方面。这严重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其二,在人的发展动力培养中存在严重问题。理想的学生发展状况应该是随着年龄增加发展动力越来越大,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现实情况是,低龄阶段教育耗能过大,使学生的发展动力逐渐减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很好地处理好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使大中小学教育保持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例如,教育和学习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年龄进行最优化处理,较好解决学术教育超前和做人教育滞后的现象;另外,要重点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动力保持和提升问题,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以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的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生没有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实际上是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不够的表现。如何改变这一培养模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在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充分认识这一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危害,进而可以在实践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既需要理论上的探索更需要教育实践的改革。相信在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李义丹.试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J].天津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97-1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125.
[4]胡锦涛.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www.bj.xinhuanet.com/bjpd sdzx/2011-04/25/content 22604972 1.htm.
[5]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界定[J].理论探讨,2003(5):40-41.
[6]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