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理论视角下的北极地区安全态势与发展趋势
2013-02-14夏立平
夏立平, 苏 平
(同济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上海 200092)
北极地区安全态势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随着北极变暖的速度加快和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北极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北极航道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将要开通,北极地区安全态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种变化将对全球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将成为国际战略新的博弈场之一,环北极国家对北极主权和资源的竞争加剧,全球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文章试图运用博弈理论对北极地区安全态势进行分析。
一、博弈理论与北极安全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博弈理论被从数学和经济学领域中借鉴和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借以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博弈理论的运用最为广泛,其所设定的博弈者主要是国家,重点体现在国际安全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目前国际关系中的博弈理论研究已形成三大学派。
第一个学派以研究博弈论中的冲突理论为主,侧重使用博弈论来研究国家间在冲突和外交决策中的互动过程,博弈论有时成为理性选择范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政治学者卡普兰(Morton A. Kaplan)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一书中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博弈及其应用方法。*[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薄智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谢林( Thomas C.Schelling)使用博弈论模型来研究相互依赖决策问题,并发展出博弈论中著名的讨价还价理论。*[美]托马斯·C·谢林:《大师细说博弈论: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谢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美国政治学者布拉姆斯(Steven J. Brams)试图运用博弈论分析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分别应用斗鸡博弈、囚徒困境和真相博弈三种模型来剖析超级大国间的三种冲突类型——威慑、军备竞赛和核查。*Steven J. Brams, Game Theory and Politics, New York: Dover PUBN Incorporated, 1975.
第二个学派以研究博弈论中的合作理论为主,打破了简单一次博弈的假设,引入重复多次博弈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用博弈论来解释合作的发生。美国政治学者弗伦(James D. Fearon)提出用共同战略结构来理解国际合作难题更为准确,并将国际合作的主要问题归结为讨价还价和执行难题,并分别用囚徒困境和重复囚徒困境加以分析。[注]James D.Fearon, “Counterfactuals and Hypothesis Testing in Political Science”, in: World Politics, 1991, 43(2),pp.169-195.美国政治学者马丁(Lisa Martin)将利益、权力和多边主义框架与博弈论相结合, 进一步提出协作博弈、协调博弈、保证博弈和劝说博弈等。[注][美]利萨·马丁:《理性国家对多边主义的选择》,见[美]约翰·鲁杰主编:《多边主义》,苏长和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8-140页。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基德(Andrew Kydd)研究了信息博弈和再保证博弈,提出高成本信号理论(costly signaling theory),认为通过具有一定代价的善意信号传递可以减轻国家间的不信任,以推动国家间的合作。[注]Andrew Kydd and Duncan Snidal, “Progress in Game-Theoritic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 Volker Rittbergered ed.,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pp.115-117.美国政治学者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等提出,国际制度影响博弈者的预期,使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有更大的预见性。[注][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三个学派在研究博弈论时运用形式方法(如模型相关性和数学化)。自美国军控学者理查德森(Peter Richardson)首先将数学模型方法应用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以来,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各种冲突、威慑、决策模型就经常在国际关系研究成果中展现。[注]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7页。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引入博弈论较晚。胡宗山(2006)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博弈论的发展,分析了其成就和局限性。[注]胡宗山:《博弈论与国际关系研究:历程、成就与限度》,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6期。陈洪波、蒋天文(2005)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世界主要力量围绕《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所进行的博弈。[注]陈洪波、蒋天文:《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政治博弈》,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0期。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运用博弈论对北极国际政治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运用博弈理论来解读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大背景下,国际行为体围绕着北极各种问题而展开的博弈,可以看到:博弈理论包括“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这是运用博弈理论对全球气候变化下北极国际政治进行分析的两个维度。国际行为体在军事、领土、主权、资源、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博弈有一些是零和博弈。由于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国际行为体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因此他们在北极治理、环境保护、交通、地缘经济等方面有一些非零和博弈。
文章运用博弈论中“利益—制度—合作”的解释模式,探讨通过建立或加强现有的有关北极的国际制度来解决北极安全问题,并在协作博弈、协调博弈、保证博弈和劝说博弈等基础上提出“博弈安全”的概念,即在防止零和博弈导致冲突的同时,通过非零和博弈实现共同安全。
二、当前北极地区安全态势的主要特点
1. 环北极国家强化各自对北极地区领土主权的诉求,以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作为这种诉求的战略支撑
根据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极点周边为冰所覆盖的北冰洋属于国际海域,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点,所以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应该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监督管理。目前北冰洋周边国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只拥有领海外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又规定,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陆架超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可适当延伸。大陆架是指领海以外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到200海里的,扩展到200海里;超过200海里的,则限制在350海里以内。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EEZ)具有管辖权,并界定了沿海国在大陆架上进行资源勘探和开发等的权利。北极的主体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因此,北极问题实质上是海洋问题。
目前,北冰洋周边国家都在思考着如何将本国在北冰洋的大陆架延伸到200海里以外。俄罗斯、挪威、美国、加拿大和丹麦等环北极国家在如何根据北冰洋底大陆架划分北极方面有争议。俄罗斯宣称,北冰洋底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其大陆架的一部分。加拿大和丹麦则反对这项主张,称该海岭是其各自领土的自然延伸部分。俄罗斯2001年曾向联合国提交了对该海岭拥有主权的申请,但文件不久被退回,联合国要求其提供更多证据,俄方随后加紧搜集证据。2010年,俄“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在北极用3个月研究海底地形,总共完成了9000公里断面的测量工作,这将成为俄方的重要证据,使其可以宣称,根据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其大陆架自然延伸的一部分,俄应在北冰洋拥有更大的专属经济区。
同时,美国与俄罗斯在划分白令海专属经济区问题上存在分歧。俄罗斯与加拿大在谁拥有从北冰洋沿岸到北极点部分地区的主权这一问题上存在纷争。加拿大与丹麦就格陵兰与加东北的边界划分有争议,两国曾因一个名叫汉斯的北极小岛发生激烈争执。美国与加拿大在波弗特海边界划分上有较大分歧。美国认为,阿拉斯加与加拿大之育空地区的领土分界线向北冰洋的延伸线并不能成为两国之间直达北极点的领海分界线。
环北极国家为了支持其对北极地区的主权要求,纷纷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实力。2010年6月,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俄罗斯将增加在北极地区的驻军,以保护其利益。[注]Ivan Andrianof, “Russia will Increase Its Military Deployment in Arctic”, in: Moscow Times, 2010-07-01.同年7月,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透露,俄将组建两个特种旅,派驻到北部的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维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注]Ivan Andrianof, “New Special Brigades in Arcitic”, in: Moscow Times, 2010-07-02.2011年3月,俄罗斯军方宣称,俄正在组建一个特殊的摩托化步兵旅,其人数最多可能达到8000人,该部队将驻扎在俄罗斯科拉半岛最北端的佩琴加,靠近挪威和芬兰边界,以保卫其在北极的油气资源。[注]Edwin Jameson, “Russia Use the Brigade of Arctic to Defend Resource of Oil and Gas”, in: Los Angeles Times, 2011-03-31.
2010年10月,俄罗斯海军总司令维索斯基表示,根据梅德韦杰夫签署的《俄联邦海洋政策基本原则》,驻扎在北极地区的俄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将逐步新增舰只,以提升战斗力。[注]Anatoly Boukreev, “More Warships to be Deployed in Arctic”, in: Russia Today, 2010-10-03.俄罗斯现在仍有10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其中有6艘“德尔塔”IV型核潜艇和4艘“德尔塔”III型核潜艇。这些战略核潜艇可携带160枚潜射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可装载576枚核弹头,占俄罗斯现在2668枚战略核弹头的23%。2010年6月,配备巡航导弹的第四代多用途核潜艇“北德文斯克”号下水,最新一代955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的首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正处于试航中。维索斯基透露,俄海军已经向俄总理提出了保障北方海路安全的一揽子提议,其中包括海军军舰在航路各港口设立临时驻点的措施。此外,随着侦察系统、海岸监视系统的完善及海空军在北极驻扎体系的发展,俄军将提供部分航线的护航服务。
美国加强了在北极的军事力量,2007年在北极举行军事演习,2009年美海军“海伦娜”号和“安纳波利斯”号攻击核潜艇在北极也参加了军演。美国还派出潜艇在北极海底进行活动,收集情报,并探索北极潜在航道。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专家建议设立北极司令部,以防范中国、印度等对北极资源日益增强的需求,同时警惕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活动,保护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2007年10月,美国海军、海岸警卫队、海军陆战队联合发布了《21世纪海权的合作战略》。该海上战略明确将维护在北极地区的航行自由权作为其最优先考虑的事务,而维持在北极地区的航行、飞行自由权,也与美国海军在全球其他地区(包括重要战略海峡)所行使的类似权力相一致。[注]David W.Titley, Courtney C. St.John, “Arctic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and the U.S. Navy’s Roadmap for the Arctic”, in: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2010, 63(2). http://www.wired.com/images_blogs/dangerroom/2009/11/us-navy-arctic-roadmap-nov-2009.pdf.
2009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了第66号国家安全总统指令/第25号国土安全总统指令(NSPD-66/HSPD-25)。该指令明确,为了国家安全和利益需优先制定有关北极地区的政策,美国是一个北极区国家,在北极享有广泛而不容置疑的利益。指令认为,北极虽然富含各种资源,但也非常脆弱。美国国务院、国土安全部和国防部应联合研究并制定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政策,出台更详尽的措施以及加强相关能力,以保护美国在北极边界地带的利益:增强在北极海域的态势感知能力;确保美国军事力量能利用北极海空,以发挥其全球机动能力;突显美国在北极主权海域内的存在,鼓励各方和平解决争端;与其他北极地区的国家合作,以处理种种因船舶大量通航而产生的问题;建立包括联合搜救、设立联合营地和后勤支持等行动在内的危机响应机制,以应对该地区的突发危险情况;评估利用北极夏季航道作为战略海运路线的可行性等。以上诸多举措意味着美海军必须要为将来进一步介入北极事务做好准备。[注]National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and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no.66/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25, 2009-01-09, 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9/01/20090112-3.html.
2009年11月,美国海军作战副部长批准签署了工作组草拟的海军《北极路线图》,与该文件同时公布的还有一份基于科研结论的时间表。该路线图为海军讨论北极事务提供了框架,并开列了适宜的目标和行动类型。路线图勾画了一个五年行动计划,来执行美国国家北极区域政策和海军的海上战略;为达成其所制定的目标,路线图要求现在就展开先期行动,如科技方面的准备、联合行动等活动。
在环北冰洋各国中,加拿大是第一个正式提出对北极主权要求的国家。加政府自1925年起就宣称以扇形原则界定加拿大领土——将国土最东边和最西边的界限一直延长到北极点,形成的扇形所覆盖的水域、岛屿等都是加拿大领土。
2009年,加拿大政府制定了 “北方战略” ,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其北极地区行使主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地方政府管理等。加拿大外长坎农2010年8月发表《北极外交政策声明》,强调加拿大对其北极地区拥有主权,继续推进“北方战略”,并加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注]Anatoly Boukreev, “Strategy in North Canada: New Phase”, in: Russia Today, 2010-10-02.坎农表示,加拿大是北极大国,在世界北极事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拿大愿意与美国和丹麦就解决尚存的边界纷争进行接触,并与北极理事会所有成员国合作探索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开发。他说,加拿大将在联合国规定的2013年期限前完成有关大陆架在海底延伸情况的调查并提交报告,依靠科学数据厘定界线。[注]John Miller, “Cooperation with Arctic Area by Canadian”, in: Washington Post, 2010-08-21.
近年来,加拿大的北极政策呈现出经济建设与军事建设相结合、内政与外交相配合、全面扎实向北推进的新特点。加拿大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其北极地区主权和加强北方建设的措施,其中包括:在马尼托巴省的丘吉尔市斥巨资用于机场的升级改造;在努纳武特地区的剑桥湾设立世界一流的高纬度北极研究站;在西北地区的图克托亚图克建立鲸鱼保护区等。
2007年俄罗斯“北极插旗”事件后,加拿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建设,包括:在其领土最北端埃尔斯米尔岛的最靠近北极点的阿勒特建立军事基地;在“西北航道”中段的努纳武特地区康沃利斯岛的雷索卢特建立军事基地;在巴芬岛建设深水港;购买和建造新的巡逻舰艇等。2010年8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表示,加拿大将继续增加国防投入,用最新装备武装军队,包括在2014年至2015年发射3颗遥感卫星,为军队提供高精度实时图像,以便于对北极地区的控制。
2003年,加拿大耗资490万美元在北极地区进行首次军事演习。2004年,加拿大又在北极地区进行代号为“独角鲸”的军事演习。自2007年起,加拿大每年在北极地区举行代号为“纳努克(因纽特语,指北极熊)行动”的军演。2010年8月,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视察了该演习。2009年,加拿大海空军在北极地区举行代号为“北极主权”的反潜演习。2011年8月,加拿大再次在北极地区举行代号为“纳努克行动”的大规模军演,1000名加拿大士兵参加了演习,地点位于巴芬岛和埃尔斯米尔岛周边区域,分数个阶段举行。加拿大国防部长彼得·麦凯说,演习将显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永久性和季节性”存在,以维护加拿大在这一地区的权益。[注]Helena Jenkins, “Military Exercise by Canadian Armed Forces in Arctic”, in: New York Time, 2010-08-21.加拿大政府企图用这些军演来强化其对北极地区主权的宣示。
针对俄罗斯组建北极部队和用战略轰炸机在北极地区进行巡逻,加拿大不甘示弱,在2012年前将其北极部队的总人数增加至5000人。这支部队的主要使命是对北极地区的各种事件做出反应。为提高这支部队的作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该部队每年参加4 次在北极地区举行的演习。同时,加政府更新北极圈内战略要地雷索卢特湾的军事设施,并将拨款在北极建设一个军事训练中心,以供加拿大军队全年在北极进行训练。加政府还计划斥资70亿美元建造8艘在北极使用的巡逻舰。
加拿大和丹麦关于汉斯岛的争议久拖未决。汉斯岛位于加拿大与格陵兰岛之间的内尔斯海峡,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距北极点仅仅1000公里,加丹两国为此岛争吵了20多年。1973年加丹签署国界划定条约时故意忽略汉斯岛,但此后双方都在该岛插国旗,以宣示主权。从1984年起,丹麦先后5次到该岛插国旗宣示主权。由于加拿大没有可破冰的军舰,20多年来只能口头抗议。2003年,丹麦将国旗插在北冰洋小岛汉斯岛上,迅速引发两国关系的恶化。2005年加拿大在汉斯岛上插上了加拿大国旗。作为反击,丹麦再次派出武装护渔船前往汉斯岛确认主权。2012年11月29日,加拿大与丹麦签订了新的划界协议,以替代加丹1973年签署的划界协议。新协议虽然更精确界定了两国在北冰洋海域的边界,但仍未解决有争议的汉斯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加丹还将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谈判。
丹麦议会在其通过的2010-2014年防务草案中,计划加强驻扎在丹属格陵兰岛的军事力量,包括组建一支北极部队和设立一个北极地区军事司令部。丹麦此举将进一步加强冷战时期美国在格陵兰岛的军事基地、 雷达站和预警系统。挪威也不甘落后,举行了军事演习,并且场景设定为因北极领土和资源争夺激化进而爆发战争。
2. 环北极国家寻求在北极问题上通过谈判相互妥协,对外实行保护主义的趋势在上升
为解决围绕海域划界、岛屿归属、航道管辖的争端,环北极国家在北极问题上相互博弈的同时,也试图相互妥协,对外实行保护主义的趋势在上升。北极理事会8个成员国对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治理表现出排斥态度。2008年5月,北冰洋5个沿岸国家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在格陵兰岛召开部长级会议。会议通过的宣言明确提出依靠现有的国际法主要是海洋法来解决有关北极的争议,商定在现有国际公约基础上开始谈判北极分割事宜,同意通过科考提供证据来决定北极的主权归属问题,同时决定不再为此通过任何类似《南极条约》的新文件。现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和丹麦等国正在加紧绘制各自的北冰洋海床图,以争取在2013年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交大陆架划界申请。
2009年2月,在北极地区拥有领土的冰岛、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召开北冰洋安全机制会议。
2010年9月,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在莫斯科举行的首届北极论坛上对各国与会代表说:“我们认为,保持北极地区作为和平与合作区域是必要的。”[注]Jean Benson, “Putin: Peace and Cooperation in Arctic”, in: Los Angeles Times, 2010-09-24.他指出:“我们听到一些扬言为北极一战的超前论断。但是,我们在仔细观察这一地区的局势后,清楚认识到大部分关于北极的可怕构想缺乏任何真正的依据。”[注]Jean Benson, “Putin: Peace and Cooperation in Arctic”, in: Los Angeles Times, 2010-09-24.在该会议上,普京和其他北极国家与会代表强调,期望联合国就各国对该地区矿藏相互冲突的所有权要求做出裁决。
2011年6月,俄罗斯和挪威首次交换了巴伦支海和北冰洋划界及合作条约的批准文件。根据该条约,两国争议地区86万平方公里水域归俄罗斯,51万平方公里归挪威。条约还允许两国在17.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北极大陆架开发油气田。该区块主要是在位于北极海域的巴伦支海,可能储藏着120亿桶石油。《俄罗斯报》称,两国外长都证实:放弃此前确定的石油天然气开发禁令的时机已经到来。
3. 环北极国家对北极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将其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环北极国家强调对北极领土主权的诉求所引起的争端主要是围绕海域划界、岛屿归属、航道管辖的问题,但实质上与北冰洋海底蕴藏着巨大的矿产和油气资源有关。北极大陆架是下一个十年潜在的聚宝盆,因此开发北极大陆架有着极为诱人的前景。2009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在其首份北极资源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北极海床之下至少蕴藏着900亿桶石油储量,该储量约占全球未探明石油资源的13%。[注]吴明霞:《北极采油:谋财岂能害生态》,载《文汇报》,2010年9月3日。有专家认为,北极地区可能蕴藏着全球1/5的油气资源。[注]Randy Boswell, “Melting Arctic Poses Security Risk: A Report for U.S. Congress”, in: Canwest News Service, 2010-04-07.俄罗斯宣称,归俄所有的那块北极区域可能拥有的石油储量是沙特阿拉伯探明储量的两倍。[注]《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13% 俄欲加紧开发北极》,载《新京报》,2011年11月13日。
北极是俄罗斯最具战略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俄罗斯以油气开采等项目为突破口,掀开了新一轮北极开发的序幕。2008年9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国家安全会议上表示,开发北极资源是俄罗斯能源安全的保障,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将北极变为“俄罗斯21世纪的资源基地”。[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开采北极石油》,载《新快报》,2008年7月22日。2010年10月,俄副总理伊万诺夫在出席第二届北极国际经济论坛时表示,“北极的矿产资源价值超过30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财富归俄罗斯所有”。[注]《俄在北极军事动作频繁 主权争夺方面占优势》,中国广播网,2010年10月21日,http://www.cnr.cn/allnews/201010/t20101022_507208777.html。俄自然资源部2010年9月宣布,到2039年前,俄打算共投入约3460亿美元用于大陆架开发,其中大部分资金投向北极地区。[注]吴明霞:《北极采油:谋财岂能害生态》,载《文汇报》,2010年9月3日。俄罗斯国家优先发展项目中包括了什托科曼凝析气田开采项目。该气田位于摩尔曼斯克东北巴伦支海俄罗斯所属大陆架的中央部分,长达600公里。这里的海水深度在320~340米之间。气田天然气勘探储量排在世界前10名,约有4万亿吨天然气和约5600万吨天然气凝析油。什托科曼项目在2007年就已启动,并于2008年创建俄法挪三国合资企业——什托科曼开发股份公司(Shtokman Development AG),这家合资公司从开始投产算起在未来25年内都将是该气田的主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占有51%的股份,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占25%的股份,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占有24%的股份。[注]钱宗旗:《俄罗斯北极开发国家政策剖析》,载《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11年第5期,第81页。
俄罗斯和美国也加强了在北极能源领域的合作。2011年8月底俄石油公司(Rosneft)与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其中就包括在北极的合作项目。美国公司获得了在喀拉海三个地段的油气田开采权。先来者将获得开采大型油气田的最大自主权,从而巩固自己在未来10年的地位。美俄双方将进行技术和人员交流,在圣彼得堡成立北极大陆架开发科研设计中心。
格陵兰岛邀请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开发其海域的油气资源。由小布什和布莱尔的朋友比尔·盖梅尔掌控的苏格兰石油公司2010年卖掉了其在印度拉贾斯坦邦德油田股份,获得数十亿英镑的收益,转而选择将格陵兰作为其未来石油开采的新领域。同年8月,该公司宣布在格陵兰海域发现了天然气。同月,英国凯恩能源公司宣布,该公司在格陵兰岛西部海岸打下的两眼勘探井已找到天然气资源。
2011年8月下旬,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第一次同时打开,再次引发了北极开发的热潮。
三、未来15年北极地区安全的发展趋势
1. 各国围绕北极航道的争议将成为国际政治博弈中的热点之一
由于北冰洋将在2020年至2040年的某个时候完全无冰,如果早的话,在2013年夏天就会无冰了,因此北极航道成为国际商贸的重要航线势在必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国际上在北极地区的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是否属于国际航道问题上有严重分歧。加拿大主张,西北海上通道是加拿大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并宣布凡驶入西北航道的船只必须向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登记备案。但美国坚持西北航道属于开放水域的国际航道,而非加拿大所宣称的内海航路。俄罗斯将东北航道视为国内交通路线,主张其有权建立对外国船只和军舰在该航道航行的制度。俄罗斯政府出台法令,规定对航道实施垄断性控制,要求过往船只必须事先取得俄政府许可,并使用俄罗斯的船只破冰和导航服务,从中收取高额费用。而美国政府坚持北极的东北航道属于国际航道,北方海航道包括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美国船只有权通行。东北航道将是美俄在北极地区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总体来看,东北航道的争议较难解决,因为俄罗斯不仅将东北航道视为国内交通路线,而且还希望从对航道实施垄断性控制中收取高额费用。这将使美国等国与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议长期化,有时甚至会激化。西北航道的争议相对容易解决,因为加拿大是美国的盟国,美国在承认加拿大对其北极岛屿拥有主权的基础上,要求加拿大同意西北航道为国际航道,加拿大可能会逐渐接受。
2. 北极国家关于北极地区领土主权的争议将在博弈中通过谈判趋于解决
俄罗斯政府2012年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确认北极大陆架的有关文件,包括其绘制的北冰洋海床图和大陆架划界申请。其他环北冰洋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挪威和丹麦等国也将在2013年陆续这样做。北冰洋5个沿岸国家,即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2008年在格陵兰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宣言中,已明确提出依靠现有的国际法(主要是海洋法)来解决有关北极的争议,商定在现有国际公约基础上开始谈判北极分割事宜,同意通过科学研究提供证据来决定北极的主权问题。因此,北极国家之间虽然在划分北极大陆架方面有矛盾和争议,但可以通过谈判和国际法来逐渐解决。
3. 北极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将在非零和博弈中有较大进展
北极地区有丰富的油气、煤炭资源和富饶的渔业、森林资源以及镍、铅、锌、铜、钴、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随着北极冰盖融化,相关国家和一些企业正在加快勘探和开采这些资源。由于现在世界上对油气资源和其他资源的需求量很大,现代资源勘探和开采技术发展较快,相关国家和企业将对北极资源勘探和开采投入大笔资金,因此对北极资源的开发将在未来15年取得很大进展。
4. 有关北极治理的国际机制将在协调博弈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
现在北极治理的参与者和模式还未确定。当前北极理事会8个成员国在北极问题上显示出保护主义的倾向,一直强调它们对北极地区的主权,对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治理表现出排斥态度,这将不利于北极治理的发展。国际上要求改变在北极治理中对非北极国家的排斥性决策机制的压力在增加。
已有一些著名政界人士和学者提出,北极理事会应该建立“8+6”机制(北极理事会成员8国加上中国、欧盟、巴西、印度、日本、韩国;其中,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已经是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以讨论北极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有一些专家提出,巴西应与中国建立就北极问题进行协调的双边机制,也可以建立中国、巴西、印度三边关于北极的协调机制。
欧盟近来在北极问题上的姿态开始变得积极。欧盟如果希望实现它在北极问题上的目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内部条件,即欧盟必须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二是外部条件,即欧盟在北极问题上必须为国际所接受和信任。欧盟在与北极地区有关的能源、航运、捕鱼、安全等领域有关键利益,其他国家也希望欧盟在与北极地区有关的气候变化、环境、原住民、多边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有专家提出,如果欧盟在北极理事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将有利于欧盟和北极理事会的利益。
在现有的北极治理体系中,北极理事会发挥着核心作用。北极理事会向北极原住民群体提供了作为北极地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的独特地位。但对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如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在北极治理中可以发挥的作用重视不够。一些专家主张,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应该参与到北极地区国际环境治理的决策体系中。
北欧五国在北极八国的框架内将加强协调,提出更加综合性和建设性的观点来应对北极地区未来的挑战。北欧五国还可能加强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以在北极治理中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合作。在今后10~20年期间,经过有关各方博弈,关于北极的国际机制将有进一步的发展。
5. 环北极国家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对全球战略格局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可能导致“零和博弈”
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就在北极部署了大量核潜艇、核导弹及其他先进武器。冷战结束后,美国和俄罗斯仍在该地区保留了相当多数量的核武器和先进武器。当前环北极国家正在加强在北极的军事存在,进行各种军事训练和演习。随着北极冰盖融化,北极地区不仅将适应部署更多先进武器和进行更多种类的军事活动,而且将成为全球新的关键战略竞技场之一。美俄军舰将可以利用新开通的北极航道迅速前往东亚地区。这些将使北极地区在军事上对全球战略格局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6. 北极冰盖融化的前景对全球生态安全形成重大潜在威胁,需要国际社会努力寻求“博弈安全”
北极冰盖融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的结论认为,以北极冰盖目前的融化速度,再加上温暖的太平洋海水流入,北极地区在10~30年之内夏季将不再有冰盖覆盖。在过去的80万年到100万年间,北极至少部分地区全年被冰覆盖。如果北极冰盖全部消融,其造成的巨大生态影响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将是史无前例的。
这种变化将首先对北极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生态灾难。由于失去了稳定的冰面,许多海豹不得不爬上它们不熟悉的陆地产崽。北极熊失去大片赖以捕猎的浮冰,不得不冒险前往人类居住的地方捕食。
北极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将大大上升。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还在不断增加。科学家预测,如果极地地区的冰全部融化,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约7米。这将使一些岛国面临没顶之灾并淹没许多国家的沿海地区。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国居民将首当其冲,寻找新的栖息地将成为其最重大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环境机构和欧洲委员会在2009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100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从伦敦到雅典将有400多万欧洲人的居住地面临被海水吞噬的危险,损失将达2万亿欧元(约合2.6万亿美元)。而且,北极和南极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固体淡水库。地球的淡水资源中有70%以上冻结在北极和南极的冰盖中,如果北极冰川全部融化,地球将进入缺乏淡水的时期。北极冰川的后退还将使北极的沙尘被吹到欧洲北部和北美。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应对这些严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