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朗和诺西合并会成真吗?
2013-02-14杨海峰
要不是春节的原因,可能这个话题在中国的讨论会很热烈。因为,华为和中兴的崛起一直被欧美分析师看做是欧美通信设备商没落的首要因素。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欧美通信设备制造商没落的原因。第一,全球通信业经过二十多年高速发展进入平稳期,甚至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发展有些停滞。第二,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的确起到了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促进产业竞争的作用。第三,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大大提升网络的能力并大幅降低网络成本。第四,整个高科技行业越来越趋向双寡头垄断或者说向极少数大型企业集中,通信业亦不可避免。第五,欧美企业长期稳定积累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尤其是资本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全球化、低成本、高投入、高效率的运作模式。
当然,如果继续去总结,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从阿朗和诺西过去5年多的整合历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主要方式是“裁员”和“出售边缘资产或者砍掉竞争力不足的产品”,最终通过降低成本来提升盈利能力。或许在以前,我们更倾向于看到欧美公司通过新的技术投入或者创新来打败所谓的低成本运作者。
这也从侧面说明,在技术层面取得绝对领先在通信领域已经很难成立,尤其是过去很多年,华为和中兴遵循了欧美企业的发展精髓,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遗余力,使得其在技术层面被甩开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摆在华为和中兴面前的主要是内部矛盾和外部市场环境,解决这两点主要依靠的是自身而非竞争对手的成败。
现在看来,单纯把华为和中兴定义为低成本运作者或者说低价入市者显然不成立,因为长期大规模投入和低利润运营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杀不死别人就等于自杀。我想这一点,欧盟那些贸易官员应该去想一想。正因为如此,阿朗和诺西的投资者们才愿意坐下来谈谈继续合并的可能性,因为成本的降低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以牺牲竞争力和创新力来缩减成本,那么结果也只有死路一条。因此,通过合并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规模,似乎成了欧美企业常用的方法论。
当然,业界对于阿朗和诺西的再度合并传闻并不看好,欧美分析师们似乎也在过去五年阿朗和诺西各自的合并过程中没有看出这种合并能带来多少竞争力的提升。反而,爱立信、华为等企业仍然在缓慢增长。
华为和爱立信已经迈出了各自转型坚实的一步,目前看两者的策略都有了一定的回报,起码在2012年寒冷的冬天,两家给业界的答案还是正面的。只要在大的层面不出现明显失误,这两家仍将保持增长,关键是如何保持大的增长以及在新进领域能否顺利突破。有趋势表明,这两家很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和后面几家的距离,甚至很有可能形成通信设备领域的双寡头。
中兴通讯可能是另外一个极端,包括其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尤其是依靠强大的中国市场以及其近几年在终端领域的不俗表现。不过,他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取较大的增长,甚至可能会小幅回落,保持稳定并在其所开拓的领域有稳步的发展是其最应该追求的,或者说,中兴通讯将是一个稳定的、中等规模的综合性公司,这种定位将不至于其被淘汰。
诺西从表面上看,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过去几年两家母公司多次注入现金流来帮助其渡过难关,如今稍微好转,但盈利能力和整个通信业的前景并不被业界所看好,因此其股东们的想法就决定了诺西下一步怎么走的关键。无论是诺基亚还是西门子本身也都处于极度转型时期,他们各自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和诺西在通信业中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股东们处于这样的心理动荡期,那么对于诺西的未来就是多变的。
而对于阿朗而言,其转型的动作不可谓不大,但似乎感觉仍然是边边角角的修补和剔除,而不是业界希望看到的大刀阔斧地如外科手术般的改革。同样,股东们对于韦华恩的表现似乎也到了尽头,连续的亏损以及整个行业的不确定性同样决定着阿朗的未来。
可以预期的是,5月份阿朗股东大会之后,新的管理团队很有可能改变现有策略,对阿朗进行更大幅度的改革,而这其中也不排除和诺西进一步讨论合并的可能性,虽然我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
从上述两家股东们的表现看,欧美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运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公司发展的方向,很多时候,股东和资本市场的干预所起到的反作用更加明显,尤其是两家还有巨额的债务缠身,这给股东们带来的影响力更大。和这一点非常相关的两个案例就是戴尔近期的私有化进程,以及华为多年来坚持不上市的行为。
最后,我们回到主题,我的看法是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我认为这种合并只能对其他三家更加有利,连续的合并很有可能最终让这家企业走向死亡。或许,2013年是这五家企业重新洗牌的一个好机会,正如我在2007年说的,未来五年,将形成“阿诺爱中华”的全新格局,但我说过,只能看到五年,看不到更远,2013也许就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