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古镇
2013-02-12化觉堂主人
文/化觉堂主人
昔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古镇,如今大多渐渐沉寂。历经千年的各地古镇,大多已经或正在启动修复工程。复苏,成了古镇共同的追求与向往!
吴冠中作品 《水乡》
那古色古香小巷弯弯的青石板、那小桥人家,枕水木楼,排列的乌檐青瓦、还有那古老民宅户牖上残缺的雕花和班驳的油漆;那纵横交叉的小河,碧波上轻摇的小舟;还有那一间间铺子上散发出来的江南风味小吃气味……这些富于江南水乡风景,更带着梦幻色彩,空灵而迷离,时时留恋在梦中,让人难以割舍。古镇归来话风水,是什么造就了灿若繁星的中国古镇文化,让人沉醉的是古代地理师营造独特的风水环境,造就了因镇而生的杰出人物。
古镇产生的原因各异。有的是因战争城防而建,有的是因水路或陆路交通而立,有的是因望族聚落而成。但是今天,这些面貌不同的古镇却呈现出相同的安闲,它们的节奏跟快速发展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昔日依附其上的繁化时尚,并从那种慢悠悠的氛围中体验到远古先民的博大与包容。
聚气而名,不看山水看风水
引领中国风水思想发展的经典著作《葬书》有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因此,古镇建设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建设历史上藏风聚气的风水之妙。古镇风水透露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人们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也寄托了在神秘的自然力之中,人们面对命运叵测时,生出的由衷的祈福。
风水的思维和传统在古镇生活中处处落下了痕迹。这些痕迹经过岁月的洗涤之后,一些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些流传成为令人们体味旧时生活的生动的历史故事。无论哪一种,都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以整体的眼光来观察古镇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古镇人在此环境中形成的基本生活理念。
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教授楼庆西先生在其有关著作中谈到:古建筑在根据风水学的方法选择环境时,一般从四个方面考察,即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
两山夹一江
玉带缠腰
二龙抢珠
在风水学中,“龙”就是山脉。从原始人类开始,生活就离不开山,对于山的崇拜和信仰也成为人类对自然崇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觅龙”即寻山,寻山首先从山脉的出处开始,古人认为那里是祖宗居住的最高处。寻到山脉还得要看山之形势,总的来说以群峰起伏,山势奔驰为好,认为这种山势为藏气之地。
“察砂”中的“砂”即主山脉四周的小山。在主山的两侧有小山相拥,能遮挡住外来恶风,增加小环境的气势,在前面不远处还有低平的迎砂,这也是贵地的象征。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是风水学将砂山与象征着方位的神兽相联系的说法,这样的地形就是觅龙察砂的理想环境。
坐落在四川东北部的阆中古城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风水奇特,城周群山环绕,北有盘龙山相拥、南有锦屏山护卫,东有大象山蜿蜒,西有马象山衬景,之中七关相连。古城依山傍水,依照风水学的理论,正是形成了一幅“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极佳的风水格局。因此,据一些报章刊载:“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阆中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
浙江兰溪市诸葛村是诸葛亮第28代世孙宁五公选中的定居聚点。清朝,诸葛族人所著《高隆族居图略》中对诸葛村的好风水进行了专门描述,直到今天还能对照其了解村外现状。
作为村子祖山的岘峰迤逦奔腾,断而复起为寺山,居于北而成为村子的少祖山,其东西各有护砂自北向南蜿蜒,两砂之间有宽70米的谷地,其前近有案山桃源山,远有朝山乌龙山。村东护砂之外有石岭溪源自北角山脉而曲折向南,村之西有高隆市路。诸葛村就选择在这块四望四合的宝地之中,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全村的主要建筑大公堂正位于这宝地的中心穴位上。
左图 风水聚落的三种形式 绘图/唐曦右图 黄龙溪水码头
单有龙砂环绕的环境还不够,还必须观察水的状况。在长期的农耕时代,古镇人们将水视作福之所倚、财之所依,所以风水学中把观水视为比觅龙更为重要的内容。观水首先看“水口”——即这个环境的水的入口处与出口处,在风水学看来,水来处要开敞,水去处宜封闭,这样才能留住财源。观水还要看水形,“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来直去,下贱无比”。
黄龙溪码头民国《华阳县志》载;“油子河下段,源于走马河四分支,在筑断堰与柏条河汇后,通称府河。”府河边的黄龙溪就是在繁荣的府河航运业推动下建立、发展的。它处在府河与鹿溪河的交汇口,河面宽阔;水势平稳,是天然码头,从成都来的下水船和从重庆、乐山来的上水船多在此停泊过夜,加上本地的运送牧山特产的船只,使黄龙溪河面帆樯如林。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黔县城东8公里处。古时,西递村曾被称为“西川”、“西溪”。皆因村中环绕的两条河水流势由东向西而得名。
三条溪流从村北村东进入,流经全村在村南会源桥处汇聚,这里即是村子唯一的进出要道,形成风水极佳的“金城环抱”形势。村子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大道为主架,大多数住宅邻水而建。
据西递村中《胡氏宗谱》记载:北宋年间,胡氏五世族胡士良途经此地,见山青水秀、环境适宜,便请来风水先生做了详细的测算。根据指点,村址选在一块宽阔的三阳之地,在村西设有水口,整个村落仿船形而建,寓“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经,大吉大发”。
因水而兴,物流繁盛的古驿
南方丝路以成都为起点,西路从邛崃平乐向雅安、西昌进入云南,东路则从水路沿府南河入岷江顺流而下,至宜宾入滇。黄龙溪古镇就是府南河下的第一个水码头,界于双流、彭山、仁寿三县之地,距离成都仅40余里。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之际,有黄龙在溪水中灵现,九日乃去,预示天降祥瑞,真龙下凡。黄龙溪由此得名,所谓“黄龙渡青江,真龙内中藏”。清清府河与鹿溪河在古镇缓缓交汇,留驻过往舟楫,集散四方财富,小镇一统,偏安一隅。尽管蜀国的龙君之象给古镇增添了几分王气,但黄龙溪真正的魅力在于她的恬淡清幽,在于千百年来天府平原上永恒的田野气息和码头盛景。
石径、木屋、古寺庙;枯树、老酒、水码头。黄龙溪是简单的,简单得让你一眼就能穿过历史的烟云,记忆出平常而又浓烈的小镇风情。七条古街,青石蜿蜒,岁月流痕,低徊无语,这一条条石板路,走过屯兵牧马山的蜀国军队,走过农民领袖张献忠的浴血铁骑,偶经战火的黄龙溪在不经意间暗淡了刀光剑影,荒冢孤魂。但是,古镇中鳞次栉比的廊楼和店铺却把亘古未变的繁荣延续至今。“日有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行商坐贾们囊中银两的碰击,府河码头夜半客船的钟点,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陪伴着寻常人家的书声,构成了古镇迷人的梦中故园。
在三县交界,商贾云集的黄龙古镇,曾是难以管理的行政飞地,俗话说:船在开,水在流,无娼无盗不是码头。但是,黄龙溪码头的人们,长期固守传统道德伦理,诚信力行,难能可贵。古镇的空间布局,内涵了极大的暗示力量,如影随形的寺庙好似灵魂的守望者与审判者,非份之想,焉能放纵!
黄龙溪因龙得名,因龙而灵,龙佛、龙寺、龙灯、龙舟,构成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主题。俯瞰黄龙全镇,形态竟然酷似一条龙舟,汹涌的岷江经过都江堰的灌渠,在这里浆声摇梦,又顺着府南河舟行千里,回到岷江,岁月在黄龙溪古镇的顾盼一留,定格成天府的千年橱窗。
以物为产,蜀中望邑的仁者情怀
民以食为天,成都平原的富庶源于农耕的收获,随着历史变迁,现代城市的气息中似乎很难找到耕读的影子,周末出去看看连片的油菜花都成了自驾车的奢华。纷繁的嘈杂中,离成都仅五十余公里的大邑安仁还保留着田园与庄园的形局。
安仁古镇以刘文采庄园闻名,从旅游开发看,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开发地,上个世纪70年代,庄园内的收租院泥塑作品因为全面反映民国时期的阶级对立,成为政治教育的典型,全国无数的人群摩肩接踵,参观刘文采家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与剥削,庄园成了时代的符号,铭记在人们心中。今天,当你再次走进这久违的深宅大院,与想象中的豪宅略有不同,门楼的装饰中西合璧,各种道教符号,民间吉祥符号充斥其间,但是主体框架又是券拱,廊柱等西洋形式,作为川西的庄园主,骨子里的农耕情怀加上对近现代开放世界的向往,拼合成为华丽繁杂的风格。
这个占地15余亩的大院布局十分凌乱,朝向不一,形状有方形,三角形或者多边形,似乎不合情理,原来刘氏庄园并非统一规划建设修建,而是在家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兼并周边农户,蚕食他人田地连接而成,庄园的结构中,居住,收租,加工等功能合其一,体现了田园庄园的形态特征。
安仁古镇似乎找不到镇的感觉,一栋栋私家宅院是古镇的主题,院落的摆设略现冷清,引导你在环顾中寻找一个个传奇。刘氏庄园的价值也不在于豪华和规模,而在于生动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堪称川西民国社会的缩影。刘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还有他的侄子刘湘和弟弟刘文辉,两大军阀在四川的权利争夺中势力消长,尾随者山头林立,小小的安仁古镇号称“三军九旅十八团”,田园中的聚邑汇聚了一方军事的风起云涌,在全国绝无仅有。刘氏家族颇具争议,军阀、豪强、地主、黑社会,一个动荡社会凸现出多棱的一面,今天的大多数居民对往事已经记忆不清,只有刘文采当年捐赠修建的中学还体现出对“仁者安仁”的解读。一个家族的变迁浓缩在百年安仁的中国风云中,让游客触摸。
蜀中望邑,仁者安仁。走出公馆,望着无垠的绿色田野,你才会从沉重的历史回到现实,去理解乡村中蜀中“大邑”的含义,从安仁继续西行,便到了鹤鸣山景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小小的鹤鸣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蜀人重仙”是古老的传统,但为何在这里成为道教仙山的源头,也许与大邑的富庶满足,仁者宽厚紧密相连,鹤鸣山形似仙鹤,轻盈飞翔,符合中国传统仿生学原则,山川之间,鹤寿吉祥,在千古“道源”之地,再仰望号称“成都第一峰”的西岭雪山,远足户外,回来闲座于公馆的惬意之中,忘却时间的沉重,独享天府古老与时尚的邑聚之乐。
古镇,像一个美丽善良的天使,顺着历史时光的隧道,携带着希望,祥和、繁荣,笑容满面地从远古向我们走来,历尽沧桑;而今,她怀揣着凄清、沉郁、忧伤,步履蹒跚地向未来岁月的深处走去,前程昭昭……
多少魂牵梦绕的游子曾满怀深情地返回故里,徘徊于斯,难解情结。当人们驻足于每一块古老的桑梓地,置身于一片狼藉的瓦砾时,惟有轻抚故乡的一草一木,凝神于故乡的一山一水,透过那盈眶的泪珠,放飞那悠远的遐思,方能再现古镇昔日的芳容……
因旅而发的古镇新城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目前国内古镇的发展与变化已经证明了这位先哲的论点:无论集镇与乡村,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古镇变美了、变亮了、变绿了,游人多了,名气大了,集镇繁华了,整个古镇神清气爽起来……一幅产业发达、特色鲜明、居民富裕、文化深厚的21世纪 “清明上河图”愈发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