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涛弄潮旗不湿:对话教育改革实践者、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
2013-02-12
图/赵子俊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
日前,国家教育部已批复同意《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阶段总体方案(2013-2017)》。这意味着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第一阶段任务已经圆满完成,第二阶段拉开帷幕。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综合改革实验区,接下来会有哪些计划呢?我刊特别专访了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
吕信伟介绍,从今年起至2017年的5年中,成都市将以“学有良教”为总目标,实施包括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建设计划、未来学校建设、教育改革协同计划等在内的“十大计划”,并将在未来5年中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服务区域的现代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吸纳全民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子女公平公正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1 [ 成果篇 ]
云汉转璇玑第一阶段改革目标圆满完成
吕信伟局长介绍,2012年底,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共建的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圆满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成都教育从“学有所教”迈向了“学有良教”的新阶段。
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对成都的改革试验做出高度肯定,他认为“目前全国教育有很多难题、难点,但有很多难题在成都已经找到了答案,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教育圈层融合、城乡教育互动发展、教育国际化、教育集团等。”
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试验区建设以来,成都市教育投入平均每年以16.11%的速度递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由2008年的46%,提高到61%。2011年,成都市教育财政拨款比2010年增长20.6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3.94个百分点,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达到119.52亿元,占该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的67%;三年新增教育经费的87%主要用于农村;用于统筹城乡教育和灾后学校重建的项目资金累计超过160亿元。2012年启动的为期3年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总投入将达到近40亿元。
打造教育充分国际化的典范之都是成都教育的目标之一,图为城市附小师生在国外演出后的合影。
吕信伟说,成都市学前3-5岁幼儿净入园率达到97.2%,公益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50.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5%;在各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就读的在校生比例达到85.7%,普通高中毕业生本科上线率达到51.95%,专科上线率9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以上。
圈层教育有效融合,县域内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从吕信伟展示的材料显示,2012年,成都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段入学率达到99.2%。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不重不漏满覆盖”帮困助学体系,各类资助已连续两年超过10亿元。在成都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市民待遇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人数达到17.4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86.2%。
2012年,20个区(市)县“一对一”联盟发展。256对学校跨区域结对发展,参与的中小学校480所,公办幼儿园覆盖面17.87%,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面41.5%,普通高中覆盖面45.2%。56所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加入11个专业职教集团,学校覆盖面60.2%。联盟间互派干部125名,交流教师754名,交流的干部、教师比例约占结对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2993名骨干教师与4546名农村学校教师、青年教师结成师徒。
“地方免费师范生计划”已招收114名,已有68名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累计招募教师2628名到农村学校任教。“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累计招募教师87名(次)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
2012年,成都市全面推进“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已有1.13万余名教师纳入“县管校用”管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级干部交流任职389人,教师交流4759人,占应交流人数的16%。
截止2012年12月,成都市19个区(市)县(不含成都高新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 省级评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公众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均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要求,实现成都教育新的跨越。
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一体化总体指数稳步提升
在第一阶段,成都市城乡学校办学标准显著提升。按照《成都市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成都市城乡公办义务教育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最低标准已达到小学700元/生·年、初中达到900元/生·年,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编制标准已分别调整到1∶19、1∶13.5、1∶12.5。1.8 万余间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造全面完成,14个郊区(市)县运动场改造已全面启动,投入2.27亿元提升远郊5个区(市)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
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显著缩小。农村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超过城区,生均图书数量大致相当。生均教学设备值差距显著缩小,初中差距缩小尤为明显,城乡比率由2008年的1∶0.28缩小到1∶0.7。农村各学段的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城区水平,小学、初中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的城乡比率,从 2008 年 1∶0.78、1∶0.77 缩 小 到 1∶0.86、1∶0.87。小学、初中、高中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所占比例的城乡比率从2008年的1∶0.34、1∶0.42、1∶0.39, 分 别 缩 小 到 1∶0.66、1∶0.75、1∶0.63。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缩小。3-5岁幼儿园入园率城乡差距由2008年的5.1个百分点缩小为2.72个百分点;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城乡差距由1.1个百分点缩小到0.3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城乡差距由3.4个百分点缩小到2.93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城乡差距由4.96个百分点下降到1.2个百分点。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评价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以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主要指标的成都市城乡公共教育一体化指数达到88.6%,比2008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
成都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市2011年度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与评价》显示,2011年,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综合评为80.1分,比2010年增加3.27分,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和教师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成效尤为明显。
教育改革举措得到各界高度肯定和认可
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先后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两次荣获中国教育报刊社等组织的“教育改革创新奖”特别奖,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组织的“第三届政府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奖”综合改革奖。成都城乡受访者对成都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也分别从2009年的77.73%、86.74%提高到了2011年的90.94%和94.47%。
2 [ 规划篇 ]
活道有张弛“十大计划”扬帆第二阶段启航
吕信伟表示,围绕《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成都市建设“西部经济建设核心增长极”的总体部署,在未来5年里,成都教育的改革将完成三项重要任务,即:“推进‘三化’联动发展”“完善四大体系建设”“实施十大计划”。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围绕城乡统筹、产教融合,深化、完善、创新试验区建设体制机制,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吕信伟如是说。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以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结构优化和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探索通过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建立“双导师制”、专家开设选修课、指导高中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探索高中与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
成都七中作为该市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近年来通过启动“成都七中课程改革和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工程”、创办创新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训练营、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冬令营等方式,在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开发上,成都七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形成了两大特色:一是学校与科研单位科普活动的有机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二是让对科学研究特别有兴趣的学生“走进实验室”,使学生亲身感受,并直接向科技专家学习。
成都学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新市民大学生培养计划
成都市计划整合和利用区域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探索“个人为主、政府支持、学校减免、社会捐助、企业帮扶”相结合办法,鼓励和支持未接受高等教育的80、90后成都新市民,接受两年左右的专科或本科网络教育,圆新市民的读书梦、大学梦,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整体提升区域内劳动者素质。
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建设计划
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各级骨干教师遴选制度和分级培训制度。完善应用网络研修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职务(职称)系列,探索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完善教师专业梯次成长体系及激励机制。教学成果奖励向基层教学实验成果倾斜。实施名师工作室及其成果推介制度,建设名师孵化地。
教育家办学计划
改革教育管理,健全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校长潜心办学。改革校长选拔制度,探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推进校长职级制。完善教育家培养制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系统开展高端培训、论坛等,搭建成长平台。加强对具有成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的发掘、引导和研究。
未来学校建设计划
加强“未来学校”的研究与实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开展教学理念、教学工具、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综合改革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生活与未来工作的连续性、相关性和适切性。鼓励推进适应现代理念、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团队教学等教育新模式需要的校舍、教室改造。以实验为引领,努力探索充分运用现代技术、适应未来需要的教育模式,促进更多学校将信息科技与课程、教学融合。
特色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依托在蓉高等院校,围绕成都特色产业和地方文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职业院校。支持地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特色学院办学,形成符合产业链人才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办学优势、专业优势、校企合作优势等,推动中高职深度衔接。
地方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计划
遵循国际惯例,完善标准实施和检验制度,在国家、省、市已有的教育标准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实施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教育质量标准、教育发展监测标准等,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全国领先、成都特色的教育标准体系,为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立提供探索样本和先行先试的经验。
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计划
全面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按照学校现代化要求和标准建设及配置学位。探索促进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到2015年,义务教育优质学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特色发展、优质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教育改革协同创新计划
利用国家、区域智力资源,建立成都市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政策咨询,完善重大教育决策出台前充分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加强与国家教育研究机构、区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把成都建设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实践基地、研究基地和重大政策的孵化基地。鼓励区域高校、科研院所等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共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在成都转化。
教育对外开放计划
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前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与境外学校建立姊妹学校,设立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进国际先进课程、探索国际化课程改革,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实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外教进校园”工程。建立区域国际化教师培训平台。
3 [ 展望篇 ]
讴歌盈海岱完善四大体系实现“学有良教”
据吕信伟介绍,在新的改革实验阶段,成都市将形成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服务区域的现代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吸纳全民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子女“学有良教”的需求,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机会均等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学位供给机制,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接受教育。完善倾斜农村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和分配方式。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校际均衡、区域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和完善服务成都、国际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产业成都,编制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保持同步并适当超前,优化城乡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强行业指导能力与校企合作能力,建设和扶持中高端公共实训基地。探索同一层次普职学校之间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机制。推进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招生等方面的无缝衔接。
构建和完善资源整合、服务区域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
加强市属高校与区域产业对接的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鼓励区域内职业学校发挥办学优势和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努力探索政校合作、校校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内部属、省属高等院校的合作,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
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吸纳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成都开放大学,加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和工作者队伍。加强课程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和全民学习活动。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市民“学分银行”建设,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吕信伟表示,在未来5年成都市将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以促进公平为标尺,完善教育均衡的县域推进、市域统筹机制;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政府主导、校本实施、社会参与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建立以常态监测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现代化长效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有效利用全球教育资源,促进成都教育内涵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全球视野,提升国际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