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成了“透明人”
2013-02-11卢义杰
卢义杰
从卖答案到改分
10月,三场不同类别的全国统一考试,让杨江与本不相识的王莹、赵达有了几乎一样的遭遇。
杨江2011年毕业于福建某高校,现在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今年7月,他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报名参加农业推广硕士考试。没多久,他就开始收到所谓“卖答案”的短信,短信都留了QQ号或手机号。起初的频率是每周一两条;国庆节之后,此类短信开始在他的手机上“刷屏”,有时一天会有四五条。
一些指名道姓的电话也打了进来。“对方先问我是不是杨江,再确认我是否准备报考农业推广硕士,之后便开始推销培训机构课程、学习材料甚至所谓考前答案。”杨江说。
对于北京某高校的大四学生王莹来说,收到各种“助考”骚扰短信早已不是新鲜事。在今年夏天报名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之后,她收到了十条左右的“卖答案”短信,“已经比去年少了许多”。去年备考注册会计师考试时,王莹从7月初到9月初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两条“卖答案”的短信。
在王莹看来,这种减少或许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报名网站的新措施有关。今年7月6日,该网站发出通知,称为了保证信息安全,他们已将通过资格审核并完成交费的考生信息迁移。那时,连王莹本人在系统中也查不到自己的手机号等信息。
短信“光顾”了福建某高校的大四学生赵达。这回,对方说的是“可以改国家司法考试的分数”。这场旨在选拔未来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考试已于今年9月结束,11月才公布结果。出于好奇,赵达拨通了短信上留的手机号。
对方说,他们只给不及格的考生发短信,改分前付款只要八千元,改分后付款则需一万五千元。
赵达心里明白,在这场超过四十万人报名的全国统一考试中,所谓“改分”无疑是骗局,但是,这些骗子又是从什么渠道获取考生信息的呢?
部分招考机构的工作人员是泄露源头
“此类犯罪层次较多、关系复杂,总体上可分为源头、数据平台、非法调查类公司三个层次。”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笔者调查发现,在全国或省级统一考试中,位于第三层次的“非法调查类公司”可具体分为“推销所谓答案或其他产品的卖家”。
按照考生短信的提示,笔者在网上联系到四名自称出售考试答案的卖家。卖家称,考前付款每科需一千五百元至两千元不等,同时需将身份证、准考证、单位证明等复印件先快递给卖家。笔者分析,这些卖家很可能用考生信息进行非法盈利。
位于考生个人信息卖家上游的,是地下产业链中的第二层次——数据平台。笔者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两家考生数据供应商。
他们能提供的考生数据大致相同,包括国家司法考试、部分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二级建造师考试、在职硕士联考GCT科目等。有的可以分省份购买,有的必须买全国数据,再使用其推荐的专业软件进行分省份处理。在交易前,买家可先看样品。
10月中旬,在笔者询问今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生信息时,甲供应商称还没到货,乙供应商则表示,今年的这一信息被大型机构垄断了,很难进货。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对于10月底结束的会计中级职称考试,一家机构自称能提供二百万名考生的个人信息。
此外,甲供应商还比乙供应商多提供一项业务:她自称掌握企业总裁、银行社保、车主、老人、新生儿等特定对象的信息。
笔者从乙供应商处购买了2012年某省公务员考试考生信息。对方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Excel表格上,有每名考生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毕业院校、工作单位、服务年限等四十四项信息。
笔者随机抽取十五人验证信息真伪。结果是,除四人电话无人接听外,其余考生信息全部准确。在十一名接听者中,有七人承认确实报考了2012年某省公务员考试。
这十五人,分别来自河南、安徽、广东、陕西等不同省份,有的已是公务员,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在校學生,有的从国外留学归来。
有考生说,报考这场公务员考试之后,她至今仍会收到各种考试的卖答案短信。而那些考试,她从未报名。
这些数据平台的上游,便是信息泄露的“源头”。公安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部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机构中有机会接触公民个人信息的工作人员是泄露信息的‘源头,隐藏较深。”
【原载2012年11月2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