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幸福的方法
2013-02-08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 海 本报特约记者 叶一志泰勒的十大幸福小贴士1.遵从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能让你快乐的课。2.多和朋友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最有可能带来幸福。3.学会失败。别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4.接受自己的全部。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应求精而不在多。6.有规律地锻炼。7.睡眠。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8.慷慨。你可能没有太多钱,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10.心怀感激。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地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终身教授彭凯平2008年受清华大学的邀请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委托,来清华大学帮助建设心理学系。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彭凯平说,他刚回国时,感觉中国的社会心理处于一个微妙的阶段,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愤世嫉俗以及怨天尤人的情绪有不小的社会市场。而心理学的智慧就是在于它发现人性的特点就是不完美,社会同样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彭凯平希望通过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来改变一些中国人对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的误解。在中国传播积极心理学的还有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主讲人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右图)。2007年,他第一次在中国开讲幸福课。今年1月底,泰勒带着《幸福的方法》一书再度来华。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次来中国,他都会羡慕,甚至妒忌中国人,因为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孔子、老子。孔老之道中蕴含的关于幸福的方法其实很有效,影响了泰勒自己,也能够帮助改变很多其他人的想法和生活。幸福的前提是允许自己有七情六欲泰勒1992年到哈佛求学,专业原本是计算机科学,当时成绩还不错,也擅长体育运动,但他并不快乐。为了知道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并找到得到幸福的办法,泰勒大二时决定转到哲学和心理学系。2002年,泰勒第一次在哈佛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开课时的8名学生中有6人坚持到了最后。这个数字在之后两年中发生相当大的变化:第二年有300多名学生,第三年就升至850人,这门课也就成为当时哈佛大学上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就是以幸福和人类的优点为研究对象。因此,泰勒的这门课也被称为“幸福课”。泰勒很推崇中国的传统智慧。他提到,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之一就是要尊重人的生理、心理的必然规律。忧伤、愤怒、焦虑之类的负面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泰勒从不希望留下“我永远幸福”的印象,同时也希望学生不要指望上了幸福课后就能成为一个永远幸福的人。泰勒幽默地说:“只有精神病患者和死去的人不会有负面情绪。一旦感到痛苦,你反而应该觉得庆幸,因为这至少说明你还活着,而且还没有精神疾病。”泰勒建议,处理负面情绪的正确办法就是允许自己有七情六欲。泰勒对传统的推崇还来自他对现代科技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传统一直重视集体主义,不幸的是集体主义在中国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个人主义,现代科技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你也许通过脸谱网或微博拥有1000个粉丝,但这1000个从未谋面的朋友比不上一两个知心人。因此,泰勒倡导传统价值观的回归,那告诉我们面对面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美国人从没放弃过寻找幸福跟中国近现代的近百年充满屈辱和血泪历史相比,美国民众的幸福感显然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是比较高的。上世纪,美国人也遭遇了一些失败和低谷,比如大萧条,比如朝鲜战争、比如越南战争,比如日本崛起,都让美国人一度陷入困境,但很快,美国人就能迅速找到应对方法,并实现反弹。这种韧性是很多美国人为之骄傲的。然而,进入21世纪,在亚洲崛起的新时代,经济增长放缓,房价一落千丈,油价疯狂上涨,加上雪上加霜的次贷危机一次次地让美国老百姓感受到切肤之痛,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小布什快下台之际,美国人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起“幸福感”来。这种讨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福布斯》杂志每年会评选最幸福的职业和城市,《读者文摘》会列出“通向真正幸福的十要素”,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咨询公司也开设了这门课。其实,美国人从来没有放慢过寻找幸福的步伐。幸福在美国的地位高于职业的成功,社交的成功,家庭、友谊甚至于爱情的完满。它更像是一张拥有巨大魔力的王牌。在美国,一名婴儿出生后,他的父母就对其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认为只要孩子快乐,其他都不重要。为了寻找幸福,心理自助活动在美国颇受欢迎。用积极有趣、热情外向、充满领袖气质的宣讲者,吸引大众参与讨论。但在泰勒看来,这类活动通常言之无物。而积极心理学的宗旨非常明显,就是要把严谨的基础社会科学和自助运动相结合,吸纳两者所长,既实用也科学。因而泰勒更多是从可操作的角度来教会人们如何获得更多幸福感,他的“十大幸福小贴士”就是一些我们日常可以做到的事情。“诚意正心”在中国现阶段尤其应该提倡在去年底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彭凯平教授说,在被问及“你幸福吗”的问题时,中国老百姓给出那么多神一样的回答,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真实的幸福”这类问题。彭凯平认为,中国人很难回答幸福问题,不是没有幸福,而是因为很少讨论幸福、反省幸福、分析幸福。很多人误以为生理的满足、个人的成就、对别人的超越就是幸福的来源,其实不然。在中国文化智慧里,早有人提到,有一种心理状态,它让人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追求不止。现代心理学发现这就是真实的幸福状态,学术名称叫福流。这种幸福状态不是金钱买来的,不是权势夺来的。它是我们自己能创造出来,自己能感受到的真实心理体验。它就在我们眼前、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定义,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体会过福流的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多共性的,中国现在走的发展道路也就是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社会科学家早已经发现,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产生“现代病”,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心理问题成为社会和个人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美国人用了大约15-20年来克服“现代心理病”,彭凯平判断,中国也需要差不多同样长的时间来解决后现代的社会心理问题。所以,未来10-15年对中国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彭凯平开出的药方很有中国特色。他说,很多人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不知道在《礼记·大学》中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而人者,心之器也。没有人的心理,任何物质的东西本身其实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彭凯平建议“诚意正心”在现阶段尤其应该得到提倡。于己,心要保持纯洁高尚,积极善良,超越自我,多为他人、社会、国家做些有益的事;于国,我们要思考富裕强大后的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应该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要做什么样的世界领袖。彭凯平说,第二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一个共识就是:我们应该要像当年的佛罗伦萨社会一样,把突然富裕的财富投放到科学、艺术等文化建设,人民健康、幸福等心理建设,以及公平、民主等社会建设上,以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其实也应该理解为是对未来中国“内外兼修”的期许。彭凯平认为,美丽的中国肯定应该是文明的、幸福的、有创意的和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