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软民族主义对中国有利
2013-02-06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2月4日文章,原题:“软”民族主义对中国有利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坏的;或者说,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如此。上世纪多数时候,中国自视为外国欺凌的受害者,借助民众愤恨提升国家实力。现在中国变得强大了,轮到它来欺凌别国。 但中国存在两种民族主义。外媒经常报道的是“硬”民族主义。诚然,硬民族主义未必是坏的。提高国力在道德上说得通,国力提高了,才能确保政治稳定,这样民众才有可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当中国贫穷,经常受到外国欺凌时,提高国力是说得过去的。但问题在于,中国现在已是经济强国,领土边界相对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硬民族主义就不太站得住脚。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民族主义——不妨称之为“软”民族主义。软民族主义集中在南京。不久前在当地举行的一个中美媒体交流会上,一名学者表示,南京是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中国式的软民族主义以儒家价值观为傲。儒家价值观注重人道主义和通过学习他人提高自我。这两种价值观在南京都有鲜明表现。比如,在翻修后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前情绪化的排外宣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遇难者的详尽记录。援救中国平民的外国人也被纪念。这意在展示中国“仁”的价值观。 儒家还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含义是指我们应经常通过学习他人来提高自己。应用于国家层面上就是,国家可以而且应该经常向别国学习,这就意味着需与那些国家发展良好关系。南京便以学习别国为傲。我们参观了一所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中学。那里实行美式教育,这样学生以后可以去美国念大学。笔者问校长,中国用公共资源培养学生,而学生出国可能一去不返,这是否公平。他表示不必担心,至少一些人会回国,他们可以用自己从国外学到的知识帮助国家。从道德的观点来看,软民族主义无疑——或应该——是未来之路。但能从南京扩散到中国其他地方吗?对此,我们有理由乐观。▲(作者丹尼尔·A·贝尔,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