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高等教育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契合度研究

2013-02-05

关键词:经济区布局四川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高等教育由于提供人才、科技和先进文化,对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动力和支撑作用。为了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两个跨越”,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笔者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实现“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广泛地调查研究。作者通过资料查阅、全川高校网站资料调研,详细分析了四川高等教育的分布现状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契合度,提出了四条提高契合度的对策,以进一步保障和支撑“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四川经济发展及其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2012年数据,四川年末常住人口8076.2 万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 位,但人均水平靠后,区域发展差异明显,成都市经济总量占全省1/3。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四川“两个跨越”,正式将四川规划为五大经济区发展,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其中的成都经济区除了成都、绵阳、德阳、资阳、眉山、遂宁市外,还包括乐山市、雅安市相邻部分;川南经济区除宜宾、泸州、内江、自贡市外,还包括乐山市相邻部分;攀西经济区除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外,还包括雅安市相邻部分。五大经济区规划的主要功能是:成都经济区主要发展属于世界产业前沿的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川南经济区在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沿江重化工产业带、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川东北经济区在传统食品、纺织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天然气产业化工集群;攀西经济区在充分开发利用三江流域水电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钒钛、稀土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1]。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的统计,截止2012年四川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学校总数为99 所,招生总数38.152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为122.368 万人(招生及在校学生总数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教职工总数为11.003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为7.314 万人。而2011年,四川省普通本专科高校数位列全国第11,招生总人数和在校学生总数均位列全国第6(含成人本专科),普通本专科专任教师位列全国第6。2010年底,全省高校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0 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08.62 万人,位列全国第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5%;全省高校新增国家和部省“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超过5000 项,获得科技经费超过30 亿元;高校积极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等重大工程,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数量不断壮大。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5月,四川高校布局结构有了新的改善,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学校总数已发展到103 所,实现了全省21 个市州高校全覆盖。高校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所有12 个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 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2个。为加快高等教育强省步伐,服务四川“两个跨越”,实施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扎实推进“2011 计划”,建设了46 个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了40 个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哲学社科重点基地。

黄彦蓉副省长在2011年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纵向看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横向看,相对高等教育先进省市,相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要把高等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真正实现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的转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及其贡献率”。下面结合四川省高等教育分布现状,分析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契合度。

二、四川高等教育分布与“三大发展战略”的契合度分析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公布的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机构的数量,四川省具有普通本科高校36 所,独立学院12 所,普通高职高专55 所,共有103 所。下面分别按照高校的区域、层次、科类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一)四川高校按区域分布的契合度分析

区域发展与高校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越重要,越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多点,就是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多极,就是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1]。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在提升成都首位城市成为西部经济增长极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形成更多更强的市州和重点经济区支撑点和增长极。表1 所示为四川按21 个市州的高校分布情况。

表1 四川高等学校按区域分布表

从表1 看出,成都市布局了54 所高校,占全省高校的52.4%,与成都首位城市的地位相符;其次是绵阳科技城布局了10 所高校,占全省高校的9.7%,这与科技城的建设发展相符;此外21 个市州都至少有1 所高校,符合市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表1 中还可以看出,部委属高校几乎全部布局在成都市,民办高校的65.6%布局在成都市,15.6%布局在绵阳市,这也表明经济社会发展越快、实力越强的地区高校布局的数量越多。总体上,高等学校数量在四川省各市州的布局与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基本符合的。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成都市以常住人口占全省17.56%的比例却布局了占全省高校的52.4%,布局的高校过多,单极支撑格局过于突出,不利于其他市州高等教育的发展。

表2 所示为按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五大经济区的高校分布。从表2 看出,首位城市驱动的成都经济区布局了全省高校的75.7%,而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高校布局数量分别仅占全省高校的9.7%,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高校布局数量分别仅占全省高校的2.9%和1.9%。这些数据表明,成都经济区高校的布局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契合度过高,单极支撑过度,降低了其他四大经济区高校的布局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契合度。

表2 四川高校按五大经济区及大学分布表

表2 还给出了本科高校在五大经济区的分布情况。其中成都经济区布局了全省本科高校的75.0%,而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本科高校布局数量分别仅占全省本科高校的10.4%和8.3%,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本科高校布局数量分别仅占全省本科高校的4.2%和2.1%。同时我们还看到除了川东北经济区(南充市)有一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外,12 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中有11 所在成都经济区,占全省本科大学高校的92.3%。本科高校的布局对于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本科大学高校在五大经济区的分布再次表明,要完全实施好“三大发展战略”,就需要调整各经济区高校的数量和层次布局,加大除成都经济区外的其他四大经济区本科大学的建设力度。

(二)四川高校按层次分布的契合度分析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公布的最新高校层次数据统计如表3 所示。

由表3 分析可知,四川高水平大学985、211 高校的数量占全省高校的4.85%,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占全省高校的30.09%,独立学院高校数量占全省高校的11.65%,普通专科高校数量占全省高校的4.85%,高职专科高校数量占全省高校的48.54%。而在市州分布中,985、211 高校成都市分布达80%,实际上四川农业大学在成都已有较大的校区,高水平大学几乎都布点在成都市;普通本科中有52%的高校分布在成都,独立学院12 所中有50%布局在成都,普通专科高校成都仅占20%,高职专科高校有54%布局在成都。从这些数据看出高水平大学几乎都分布在成都,普通本科高校成都布局超过一半,有7 个市州没有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专科成都布局偏多,普通专科成都布局偏少。从四川省规划的五大经济区功能来看,四川高校层次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单点单极突出,多点多极契合度不高。普通本科大学和高职专科的布局与五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或者与国家西部特色产业经济结构的契合度不高。

表3 四川高等学校按层次分布表

(三)四川高校按科类分布的契合度分析

表4 和表5 为截止2013年5月四川省本科和高职高专按科类地区分布表。

从表4 和表5 中看出,无论是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高专的科类分布都是以理工类为主,特色学科类大学偏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综合性大学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前市州高校布局偏少;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和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从目前学科类高校布局来看,高职高专没有一所农业技术学院,医学类、师范类偏少,这些都与需求不契合。

因此,从表4 和表5 看出,四川省高校科类结构布局不协调,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和五大经济区的发展契合度不高。

三、提高四川高等教育与“三大发展战略”契合度的对策

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效益显著。2002年英国教育大臣Estelle Morris 指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每增加1 个百分点,GDP 就要增加0.5 个百分点[2]。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四川“三大发展战略”,其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重点一方面要适应五大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引领作用,为经济区自主创新发展生产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经济区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来发展高等教育。

表4 四川本科高校按科类分布表

表5 四川高职高专学校按科类分布表

通过对西部12 省(区、市)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奖励等声誉资源的研究发现,陕西、四川和重庆在西部高校优质声誉资源分布上处于前三强,远远高于西部高校平均水平[3]。这说明四川高等教育对于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下面根据前述分析就进一步提高四川高等教育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契合度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利用多点多极发展契机和部属高校优质资源做强省属本科高校

由表1 和表2 数据可知,目前四川省共有36 所本科高校,其中四川省管本科高校27 所、部委属本科高校6 所、成都市属本科高校1 所、民办本科高校2 所(不含独立学院本科12 所)。四川全省以大学命名的有13 高校,占全省本科高校的36.1%,而同为西部的相邻省市中,重庆为55.6%,陕西为42.9%,甘肃为37.5%,云南为36.4%,广西为34.8%,贵州为22.2%。由此可见,四川省的本科高校水平和层次并不强。而在省管本科高校的27 所中以大学命名的仅8 所,占省管本科高校的29.6%,而新建本科高校达13 所,占省管本科高校的48.1%。这也反映一个事实,四川省管本科高校建设需要加强、需要做强。

因此,四川省管高校的发展,要结合多点多极发展的契机和区域的特点,突出区域的特色,在服务区域中做强和形成自身特色。做强省属本科院校需要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省级政府要从资源配置和政策机制上,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和利用部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明确各省管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断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环境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产学研深度合作、优质教材和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及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环节的问题,增强本科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真正使四川高等教育做大做强,从而推动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优化成都经济区高校科类结构与布局,加速创新驱动发展

成都是成都经济区的首位城市,需要有全球视野、领先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成为西部经济重要增长极,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在全省更好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1]。高等教育作为生产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原始创新中心,应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核心要素。由表3 和表4 数据可知,目前四川本科科类结构还不太合理,理工科类高校虽能满足经济区发展需求但布局过多,同时还需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类高校建设;高职高专学科科类结构也是不太合理,理工类高校过多,布局在成都经济区的高职学校数量占全省高职高专学校的一半以上,人才结构不能满足创新驱动的发展要求,应加大技工类、医学类、军事类、师范类高级人才的培养。

成都经济区已经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产业结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再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资金,也不再主要依靠普通劳动力和低级技术人才等初级生产要素,而主要依靠的是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创新优化发展成都主体功能区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不移地坚持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优化成都经济区高校科类结构与布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提升首位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大力提升次级经济区高校层次和水平,推进多点多极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既是多点多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多点多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晰、分类更趋合理。区域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以区域为依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目前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等四大次级经济区的高校层次和水平不高,科类结构与区域经济功能不契合。这需要从政府层面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本科大学水平建设和本科学院特色塑造,从而增强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竞争力。

应围绕四大次级经济区的产业功能和城市群定位,加强区域本科院校的特色培育,强化学科建设和科研。学科是支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区域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专业建设优质资源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在区域人才培养方面,既强调知识的传承,又强调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深化产学研结合;既强调知识结构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又强调能力素质的专业性;既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区域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互通,成为区域优势行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最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创新体制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虽然四川省55 所高职高专学校数量已经超过48 所本科高校的数量,占全省高校的53.4%,但其区域分布、科类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需要。由表5 可知,全省师范类3 所、医学类2 所,没有一所农学类高职高专,也没有围绕四大次级经济区的产业功能和城市群定位的特色高职专科。

由于高职专科院校在管理体制上属于所在市州政府,在服务面向上主要定位于地级市州,其生源以当地为主,学生毕业后多数留在本地就业,服务于地方特定行业。因此,应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市州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共管,新建一批各经济区急需、规模适度的特色高职专科,以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为中心,从自身所处的区位差异、地域特色和行业发展的特定结构和特定背景出发,对高职办学目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定位,强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条件与培养环境建设,真正培养出产业发展和城乡统筹急需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

[1]王东明.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J].求是,2013,(12):12-14.

[2]Alison Wolf.Education Economic Performance:Simplistic Theories and Their Policy Consequence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4,20(2):315-333.

[3]王成端,王丽丽.西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3,(2):15-18.

猜你喜欢

经济区布局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Face++:布局刷脸生态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