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梯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2013-02-05成昌国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7期
关键词:田面梯田含水量

成昌国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20)

(责任编辑 李杨杨)

梯田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最快捷的坡面工程措施之一,因其具有拦截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增产增收效益明显,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笔者选择兰州市榆中县境内的新修梯田,研究梯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希望能为同类地区作物栽培及农田改良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榆中县位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5.8 ~7.9 ℃,年降水量300 ~500 mm,年无霜期148 d,年蒸发量1 450 mm,干燥度1.5 ~3.5。当地水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坡改梯前每年因土壤侵蚀造成大量的土壤养分、水分流失,导致土壤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坡改梯后改变了原有小地形,使田面变得平整,减轻了径流对地表的冲刷,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局部小气候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1]。

2 试验方法

在研究区选择1 块24 m 宽的16 台新修梯田,在每台梯田田面水平、垂直方向布设测点。水平方向测点布设分3 种情况:一是在梯田内侧以坎角为起点,向外(田面中心方向)每隔1 m 设置1 个测点,分别为1—4 测点;二是自4 测点起每隔2 m 设1 个测点,分别为5—12 测点;三是在梯田外侧以埂角为起点,向内(田面中心方向)每隔1 m 布设1 个测点,分别为16—13 测点。在垂直方向每20 cm 设置1 个测点,共9 个测点。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将0 ~60、60 ~100、100 ~180 cm 3 个不同深度土层分别命名为多变层、次变层和稳定层。观测时间为2009—2011年的5—11月,每隔10 d 观测1 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每个样品均重复测定3 次。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梯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季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农田管理技术与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影响因子多且复杂,结果表明田面不同水平、垂直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基本呈一定的变化规律(表1—3)。

表1 梯田内侧(1—3 测点) 土壤含水量 %

表2 梯田中间(4—11 测点) 土壤含水量 %

表3 梯田外侧(12—16 测点) 土壤含水量 %

3.1 垂直变化

除土壤质地和结构、地下水埋深等土壤物理性质因素外[2],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还受到作物蒸腾、耕作管理、降水量等因素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大小与变化幅度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表1—3 知,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层间变化分明,总的趋势是自上而下递增。这是因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受外界影响越来越小,土壤含水量稳定性增强[3]。

(1)多变层。受降雨、蒸发等气象因素影响,加之耕作、管理等人为活动以及作物吸收利用等都直接作用于该层,导致土壤含水量变化频繁,并常处于干旱状态。内侧(1—3 测点)平均土壤含水量为7.84%,中间(4—11 测点)为10.19%,外侧(12—16 测点)为8.88%,与次变层的8.70%、11.28%、10.28%相比,分别低0.86、1.09、1.40 百分点,在降雨时可接近或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久旱时又低于凋萎含水量[4]。

(2)次变层。在耕作层以下,受耕作、管理等人为活动影响较小,但降雨、蒸发以及多数草本植物根系都有可能影响到该层,因此土壤含水量数值仍有较大变化幅度。内侧、中间、外侧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70%、11.28%、10.28%,相比稳定层的8.77%、12.63%、11.36%,分别低0.07、1.35、1.08 百分点,次变层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低于稳定层但高于多变层。

(3)稳定层。该层土壤含水量受外界环境、耕作及作物蒸腾耗水等影响较小,含水量数值相对稳定。内侧、中间、外侧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77%、12.63%、11.36%,相比多变层、次变层,各测点之间变化较小、数值较稳定。

3.2 水平变化

梯田内侧、中间、外侧0 ~180 cm 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44%、11.37%、10.17%,沿水平方向呈两边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坡改梯后梯田内外侧蒸发面增加,加大了土壤水分的蒸散发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胁边”、“胁坎”效应。

3.3 区位变化

(1)梯田内侧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的影响范围为2 m 左右。沿水平方向,多变层1—3 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次变层和稳定层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内侧多变层、次变层、稳定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7.84%、8.70%、8.77%,层间变化幅度较小。上述结果表明,“胁坎”效应对梯田内侧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影响较大,在垂直方向影响较小。

(2)在水平方向(4—11 测点)和垂直方向(多变层到稳定层),梯田中间土壤含水量较高且相对稳定。沿水平方向,除多变层外,次变层、稳定层的4—11 测点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沿垂直方向,多变层、次变层、稳定层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由上向下递增。

(3)梯田外侧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的影响范围为5 m 左右。沿水平方向,16—12 测点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但增幅较小。沿垂直方向,多变层、次变层、稳定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由上向下递增。上述结果表明,外侧土壤含水量受“胁边”效应影响的面积较大,但变化幅度较小,且土壤含水量高于内侧。

4 结 语

(1)坡改梯后,梯田内外侧蒸发面增加,加大了土壤水分蒸散发量,形成了“胁边”、“胁坎”效应,使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形成两边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内侧影响范围在2 m 左右,影响区域较小,土壤含水量低且不稳,土壤旱情严重;外侧影响范围在5 m左右,影响区域较大,影响程度较小,土壤墒情略好;中间土壤含水量较高且相对稳定。

(2)多变层是土壤水分的主要变动区和储水部位[5],但受气候、耕作管理、作物吸收利用等因素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数值低且不稳,常处于低含水率状态。次变层和稳定层受上述因素影响较小,土壤含水量变化相对较小。

(3)梯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分内侧、中间、外侧3 个区位。水平方向,0 ~180 cm 土层梯田内侧、中间、外侧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8.44%、11.37%、10.17%,其中内侧土壤含水量数值较低且变化明显;中间为梯田中心部位,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数值较高且相对稳定;外侧较内侧土壤含水量高,土壤墒情略好。垂直方向,多变层内侧、中间、外侧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7.84%、10.19%、8.88%,次变层分别为8.70%、11.28%、10.28%,稳定层分别为8.77%、12.63%、11.36%,可见层间土壤含水量呈递增趋势,同层土壤含水量两头低、中间高。

[1]胡洋洋.科尔沁沙地坨甸相间地区土壤水分动态试验与模拟[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20.

[2]蔡典雄,梁二,华珞,等.旱区坡耕地土壤层析水流动态模拟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4):5-11.

[3]马轶,张维江,朱旭东,等.好水川流域梯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2(5):47-49.

[4]余峰,董立国,赵庆丰,等.宁夏半干旱地区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298-300,304.

[5]宋维峰,韩承鼎,杨敬青,等.双平双膜梯田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3(1):28-30.

猜你喜欢

田面梯田含水量
甘肃梯田
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变化特征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以长江中游单季稻田为例
增效剂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春耕稻田滞水减排控制面源污染效果研究
压力、含水量和温度对生活垃圾在模拟填埋过程中降解的影响
成熟期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山区修梯田》
成熟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