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械专业背景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优势
2013-02-05刘晋浩王东亮黄青青
刘晋浩 王东亮 黄青青 刘 诚 靳 阳
(1.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硕客爱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上两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本文以机械专业为背景,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优势。
一、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比一下企业培养和大学教育两种培养方式的不同,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学校是非盈利机构,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企业则注重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表1 全日制专业硕士企业培养与大学培养2种方式的比较
机械行业是一个强调经验多于理论基础的行业。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可是由于经费和场地等问题,部分院校的教学设备、实习场地等教育资源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1]。
此外,学校里拥有一线实践经验的老师人数有限,导致学校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指导。举例来说,虽然大部分普通高等工科院校都有金工实习中心,课堂上学生有机会开展一些简单机械加工和拆装零部件的实践,但是学生做出来的东西,真正能够达到投放市场标准的少之又少[2]。
机械行业是国民基础行业,这个行业里有很多规范,如想在这个行业有所建树,必须要深耕细作,潜下心来认真积累实践经验,要时刻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准则。
二、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优势
机械专业的学生,在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如果有机会在机械类企业的工作一线接受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培养,将受益匪浅。
(一)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学校金工实习课上,教师会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完成某些经典零部件或者机械结构的加工,其目的是使学生有机会体会各种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但是在企业里,实习生面对的不再是书本上的经典案例,而是客户严格的要求。客户为企业的产品付费,归根到底是希望企业能够实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而不单单是为了得到某个产品。从“完成课堂任务”到“满足客户需求”,看起来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背后却意味着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完成课堂任务”只需要学生根据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即可,这些实验不需要甚至不允许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而“满足客户需求”则不同,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螺钉,也需要企业认真地对待,一丝不苟地安排生产。再好的加工设备,如果只是静静地放在车间里,也不会为企业产生任何利润;“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工具来创造价值。从“被动”到“主动”,这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必须面对的思想转变。
(二)促使学生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学校学习时,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还是在课下布置的科研任务,都会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调研和执行的时间。但是在企业里却不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用越短的时间完成市场订单就意味着单位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并可以更快地为下一个订单做好准备。
在学校里,教师只要求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完成某一个产品或者实验”即可,不会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必须生产多少个产品或者完成多少次实验”。所以,学生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完成某个产品或某个实验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但是,作为一个员工“每天能生产多少个产品”“能完成多少个零部件的设计”,往往决定着一个机械类企业的存亡,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允许自己的员工在工作时不考虑任务周期。
因此,当一个学生有机会在企业中能够独立地完成某一项和实际生产相关的任务,即使这个工作量非常小,他也应该感到荣幸,感到骄傲,因为企业交给学生的任何工作都会伴随着一个时间上的要求,这意味着一个企业真正地将他/她看作一个合格的员工,才允许他/她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在难得的锻炼机会面前,学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自己的效率。
(三)促进学生适应并不理想的加工环境
在学校里,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性能优良且功能完善的加工设备。但是在企业里,学生会面对加工设备性能无法直接满足生产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工程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甚至人脉关系,通过调整加工工艺、分解加工步骤、合理利用工装以及外协加工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面临实际生产所发生的各种状况时,可以学习应对方法,总结经验,锻炼应变能力。同时,将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打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在学生就业时,可以缩短适应期,直接进入生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的设备数量有限、性能有限,且有的设备已经使用了很多年,部件磨损的情况比较严重,需要经常维修和校准。企业为一个员工支付薪水,为的是让他/她利用现有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带来利润,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具备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具备综合利用现有生产条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决心。
有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了企业里,一旦遇到困难,就将其归咎于企业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或科研环境,往往还会提及自己在学校里所使用的高端设备。殊不知,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企业正在用着“低端”设备,为社会创造了数万亿价值的产品。学生不但要熟练使用高端设备,更要懂得如何操作状况百出的低端生产设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使用低端机器生产出与高端设备等价值的产品才是真正的能力。因此,学生要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积极熟悉实际的生产环境,了解当前的企业生产模式和状况,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才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实现个人价值。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以直接参与生产,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在生产中进行检验。同时,在双导师制度下,当学生遇到理论上的问题时,可以随时请教校内导师,而当在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则可以向校外导师寻求帮助。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做到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段有价值的企业实践经历,会有助于毕业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从而更加高效地为社会服务,更加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成效
国家经济的持续活力来自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普遍比较薄弱[3]。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的机械行业任重道远。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这个国家人才的竞争;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这个国家当下的青年人的竞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培养模式可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成为企业各部门骨干和技术岗位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人才实力,还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模式还应与各地方的产学研模式相结合,与高校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的特点相结合。长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还有助于把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增强校企在新形势下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
目前工学院已与中国福马集团、石家庄中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石家庄动力机械厂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自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制度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也大幅提高,主要去向有出国留学、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务员及大中型企业,他们在各行业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此外,学院教师与企业有了深度接触,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更新专业教学理论,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发挥社会效益。
因此,在机械行业继续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是非常有益的。
[1]郝秀清,郭宗和.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5):18-20.
[2]杨万柱,郭惠昕,肖伟跃,等.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6(7):19-21.
[3]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