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老年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3-02-02邓毅韩毅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2期
关键词:帕金森神经节源性

邓毅 韩毅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纹状体多发性腔隙梗死而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主要有肌肉强直、假性面具脸和碎步以及假性延髓麻痹、痴呆和二便失禁、锥体束征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症状。近年来,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进展, 依达拉奉、神经节苷酯等药物越来越受临床青睐[1], 为了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GM1)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 特截取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70例进行为期14 d的临床观察,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截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70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6例, 男23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为(62.4±6.3)岁, 对照组34例, 男性20例, 女性14例, 平均年龄为(64.7±5.1)岁,患者均符合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点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 , 2次/d;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GM180 mg+250 ml生理盐水, 1次/d, 疗程均为3周, 在确保两组患者无药物禁忌的情况下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美多巴、泰舒达等其他基础治疗。

1.3 疗效标准 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21例(58.33%);对照组有效9例(20.5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精神、行为和情绪积分(2.11±1.63)分,日常活动积分(9.80±5.51)分,运动功能积分(13.06±6.16)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的精神、行为和情绪积分(2.92±1.47)分,日常活动积分(11.71±4.21)分,运动功能积分(15.68±5.37)分,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并发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在精神、行为、情绪积分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脑保护剂, 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 它能够较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等氧化剂,相关研究表明, 依达拉奉在改善和修复卒中患者基底核区小病灶以及延缓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疗效十分显著的临床用药。而GM1在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及抑制延缓损伤后继发神经退化方面具有高效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2]。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易于通过血脑屏障, 可通过嵌入神经细胞膜结构来调节膜介导的细胞功能, 从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的代偿机制, 最终发挥促进神经重构、促进细胞的分化、发育以及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提高神经元的可塑性的重要作用[3]。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显示在基础治疗加依达拉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用神经节苷酯药物对老年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基础治疗加依达拉奉组, 经3周治疗后, 观察组在精神、行为和情绪积分、日常活动积分、运动功能积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再次验证了两药联合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尝试应用。

[1]马烈,孙斌.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 2008,11(10A):1794-1795.

[2]唐丽坤.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3(4):24-26.

[3]郑文旭,薛军,钟晓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不同CISS 分型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12,11(2):4602-4603.

猜你喜欢

帕金森神经节源性
椎神经节麻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一对一心理护理对帕金森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2013~2015年广东同江医院门诊抗帕金森药应用分析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