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关系探讨

2013-02-02于阳赵顺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2期
关键词:消化性螺杆菌幽门

于阳 赵顺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关系密切已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 基层医院只要有胃镜设备均可开展快速尿素酶检测。本院胃镜室2010年1月~2013年8月, 已检测640例。现将其检测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以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慢性胃炎组 本组:男150例, 女120例, 年龄18~65岁,平均35岁, 病程10 d~30年, 平均1.2年。

1.2 消化性溃疡组 对因上消化道症状作胃镜检查确诊消化性溃疡136例, 检测胃黏膜HP男118例, 女18例, 年龄14~78岁, 平均38岁。

1.3 胃癌组 本组均经病理确诊, 男83例, 女11例。

1.4 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结束后, 在距幽门2~4 cm或/和胃体前壁距胃角1 cm处, 钳取2块组织, 采用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的HPUT102进行检测, 并送病理检查。每取一例后,活检孔刷洗, 吸消毒液, 并清洗干净, 以防交叉污染。

2 结果

2.1 HP在慢性胃炎中检出率 胃窦胃炎190例(70.4%), 胃体胃炎15例(5.6%), 残胃炎3例(1.1%), 总检出率为77% 。

2.2 HP在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 球部溃疡53例(39%), 胃溃疡49例(36%), 总检出率为75% 。

2.3 HP在胃癌中的检出率 腺癌70例(74.5%), 鳞癌11例(11.7%), 印戒细胞癌3例(3.2%)。

2.4 甲硝唑、阿莫西林和雷尼替丁三联治疗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采用双盲对比试验, 对28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组(各14例), 前者口服上述药物, 14 d一疗程后复查胃镜及PH检查, 结果治疗组13例HP转阴(92.8%),1例未复查, 镜下糜烂明显好转。对照组无好转。

3 讨论

关于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关系的研究, 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在国外该菌在胃黏膜的检出率是:十二指肠溃疡90%~100% , 胃溃疡70% , 慢性胃炎50% 。在国内检出率:消化性溃疡50%~85.1% , 慢性胃炎38.2%~78.5%[1]。刘文忠等[2]的研究结果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均为85.7% , 慢性浅表性胃炎78.9% , 慢性萎缩性胃炎81.3% , 胃癌85% 。本文结果与国内外报道大致相仿, 虽然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中的致病机理不十分清楚,但与发病、预后和复发都有着密切关系, 已获得普遍重视。

3.1 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本组各型胃炎均可检出HP, 以糜烂性胃炎检出率最高(P<0.01), 尤其合并消化性溃疡者, 说明慢性胃炎的复发与HP感染有关, 与文献认为HP与活动性胃窦炎密切相关大致相符。但本组HP检出率与病情并非呈正相关, 笔者见到不少患者自觉腹胀、腹痛严重甚至厌食,尤其是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极象胃癌, 但胃镜下炎症程度一般较轻, 可见幽门呈持续性开放或关闭不严状态, 有时甚至很难见胃收缩, HP阴性。有的症状不十分严重, HP检查反而阳性。作者对28例HP阳性的糜烂性胃炎患者应用甲硝唑、阿莫西林、雷尼替丁等治疗后, 大部分病例HP尿素酶试验转阴, 胃部炎症及糜烂明显好转, 进一步揭示HP感染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

本文HP在慢性胃炎中的检出率, 胃窦炎占70.4% , 与以上文献报道一致。新近的研究表明HP所致浅表性胃炎数年后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同样实验模型也证实肠型胃癌的演变中, 青年时期以浅表性胃炎为主要表现, 数十年后腺体逐渐减少、萎缩, 代之以肠型上皮化生, 甚至癌变[3]。因此,笔者建议在做胃镜检查的同时做HP检测应列为常规, 为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

3.2 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HP可能作为共同致病因素在溃疡病中起作用。胡伏莲[4]等报道, 在胃镜证实的8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 经胃窦黏膜活组织细菌培养, 切片Warthin Warth-starry银染和尿素酶试验发现72例(86.7%)合并HP感染, 其中6例持续用传统抗溃疡药物治疗达1年以上溃疡未愈, 在使用庆大霉素治疗2月后, 5例症状缓解, 溃疡愈合, 提示HP感染与活动性溃疡有着密切关系。消化性溃疡是一个多病因疾病, 以前认为诸如遗传、性别、年龄、吸烟、胃酸分泌等均影响其发病,但近几年认为HP起着重要作用。HP感染和溃疡部位有关系, 国内外报道较少, 本组资料表明, HP感染与溃疡部位有相关性, 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高于胃溃疡, 文献报告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70%~90% , 本文检出率75% , 与文献报告相仿。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HP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复习文献[3], 机制有以下几点。

3.2.1 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学说 该学说认为HP在十二指肠胃化生区定植并产生细胞毒性物质, 削弱胃化生区对腔内酸等攻击因子的抵抗力而产生溃疡, 与引起胃溃疡的“漏水屋顶”学说相同。

3.2.2 介质冲入学说 该学说认为炎症介质从胃腔排入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胃窦HP和/或宿主免疫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可能间接引起组织损伤。胃HP感染可引起多种介质释放包括空泡细胞素等血小板活化因子和低分子趋化蛋白质等, 这些介质混入胃液形成毒素, 引起免疫反应和黏膜损伤, 导致溃疡形成。

3.2.3 免疫损伤学说 该学说认为没有根除HP的持续免疫反应会导致黏膜的损伤, 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是非特异性的炎症细胞浸润, 若HP长期存在, 可使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有较高的活性, 可损伤宿主细胞的DNA, 使黏膜上皮细胞受损, 容易形成溃疡。最近 Sidebotham和Bar-on提出一种新的假说, 用来解释HP致溃疡的机制,他们发现HP胃炎和溃疡患者的胃液中, 微粒Ⅰ型结构常常缺陷, 氨可促进表层黏液脱落, 加快上皮细胞更新, 这样黏液的生物合成就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完成, 而且氨还可以破坏粘液Ⅰ型结构, Ⅰ型结构的丧失导致疏水性下降, 反过来又有利于HP在黏液中的移动, 形成菌群, 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逐渐形成溃疡。

3.3 HP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胃癌多发生于社会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 环境因素甚为重要。另一方面, 慢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 两者无论在流行病学、病理、免疫、生化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性增生-胃癌这一模式过程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赞同[5]。虽然研究表明HP与胃癌有相关性, 是危险因素, 为可能的病因, 但HP绝非胃癌的特异病因, 在大量HP感染的人群中未发展成为胃癌,说明还有其它因素在HP的致病中起协同或加速作用。社会经济状况与胃癌和HP感染的危险因素都强烈相关。除HP感染外, 还存在一些其它与胃癌病因学相关的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尤为重要。

[1]张万岱, 胡伏莲, 萧树东, 等.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 2010,15(5):265-270.

[2]刘文忠, 谢勇, 成虹,等.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胃肠病学, 2012,17(10):618-625.

[3]高文,胡伏莲.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18(5):257-258.

[4]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现状与展望.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21(8):687-690.

[5]杨柳,张淑华, 欧真蓉, 等.系列新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的抗菌活性研究.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0,8(4):187.

猜你喜欢

消化性螺杆菌幽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超声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