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分析

2013-02-02庞雁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2期
关键词:腹壁异位症肿块

庞雁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分析

庞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治愈, 术后随访1年, 无一例患者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具有特殊性, 临床上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的分析,同时以B超检查为辅助展开初步诊断, 经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后可确诊。该疾病最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手术中病灶彻底切除与否对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有重大影响。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为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 提高其治疗效果,对收治的3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最小年龄23岁, 最大年龄41岁, 平均年龄28.9岁;发病时间:最短为剖宫产术后4个月, 最长为剖宫产术后7年, 平均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3.6年;其中纵切口9例, 横切口23例;异位病灶直径:最短为2 cm, 最长为8 cm, 平均直径为4.9 cm;横切口患者, 其病灶多位于切口两侧角部附近;且本组32例患者中多数患者均具有三苯氧胺、孕三烯酮等药物治疗史。

1.2 临床特征 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壁切口疼痛,经触诊可发现内部存在肿块, 处于子宫内膜增厚期的患者有肿块逐渐增大现象, 且在月经期时最大, 同时有明显胀痛,在经期结束后肿块慢慢变小, 疼痛感同时减轻;在体格检查时发现, 切口处有实性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包块, 且包块通常和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 没有清晰的边界, 在触诊时存在疼痛, 一些患者局部皮肤为紫蓝色, 在经期时这一现象尤其明显;通过B超检查发现病灶部位有低回声区或中低回声区, 通过彩超检查可见病灶中血流明显减少。

1.3 方法 对32例患者均展开病灶手术切除治疗, 且在患者月经来潮前展开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发现, 肿块处于皮下患者8例, 肿块侵入筋膜患者11例, 肿块累及覆膜患者6例, 肿块累及腹直肌患者7例;肿块切除时要将切缘与肿块的距离控制在5~20 mm。若患者肿块入侵范围相对较深, 则需将手术切除范围予以适当扩大;对于给腹肌与腹膜造成波及的患者, 需将受累部位四周10 mm的正常组织切除, 同时对其进行覆膜修补, 手术过程中一定要禁止剖开病灶, 对于伴有较大腹壁缺损而无法进行缝合的患者, 则要对其利用聚丙烯补片或聚四氟乙烯补片进行修补,且对术后切口疝发生加以预防。术后展开病理组织切片检查, 同时还要给予患者口服2.5 mg孕三烯酮治疗, 每周两次,连续服用6个月。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治愈, 术后随访1年, 无一例患者发生复发现象。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患者多为育龄女性[1]。近些年来, 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使得其逐渐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内膜异位部位多为卵巢、腹膜等部位, 在腹壁处发生较少。随着剖宫产率逐渐升高, 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因此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征进行探讨, 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 子宫内膜种植是导致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剖宫产术时在切口处种植子宫内膜细胞或组织, 并在娩出胎盘后清洁宫腔时,可导致子宫内膜间质大量脱落, 致使子宫内膜细胞或组织直接接触于伤口, 并在伤口上进行黏附、增殖与分化, 最终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明显病理特征即子宫内膜出现异位的病灶会表现出周期性出血及增生表现, 同时会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发生粘连及增生。在行剖宫产手术时, 虽然子宫内膜碎片不可避免会对切口造成污染,但并不是任何腹壁切口污染均会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一症状和内膜遗传特性、生物特性及人体自身因素等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若患者分娩后体内性激素水平较低, 则在性激素水平不断升高下, 切口处内膜组织会随之生长, 这一现象即会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以下典型临床表现:有剖宫产史;剖宫产后一定时间, 患者出现随月经周期改变而不断改变的切口疼痛、瘢痕肿胀现象, 且有肿块触痛伴随发生,同时周围组织与肿块出现粘连, 没有明显的边界。经B超检查可对患者的比改变范围进行观察, 而经病理学检查则可发现肿块内存有内摸样间质、腺体、巨噬细胞等。因此, 在对患者病史展开分析基础上, 通过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林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展开B超检查, 可对这一症状展开初步诊断。

腹壁切口周围肿块相对较硬, 且其往往被结缔组织包裹着, 因此, 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异位子宫内膜具有一定的侵袭性, 其往往会对周围组织进行侵袭, 且患者病程越长, 其侵袭范围就越广, 因此,给予给予患者早期诊断及手术切除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且为了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术中一定要对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同时为了防止复发现象发生, 应同时将距离病灶外10 mm的纤维结缔组织切除, 且术后还要给予患者口服孕三烯酮治疗。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具有特殊性, 临床上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的分析,同时以B超检查为辅助展开初步诊断, 经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后可确诊。该疾病最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手术中切除彻底与否对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有重大影响。

[1] 张丽芳.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0,14(29):89-91.

[2] 尹宁.超生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回顾性分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12,9(7):24-26.

[3] 单锦妹.新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分析.临床医学工程, 2009,4(11):190-192.

455000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妇产科

猜你喜欢

腹壁异位症肿块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