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2013-02-02曹敏晖王雅琳江燕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血糖糖尿病

曹敏晖 王雅琳 江燕珍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曹敏晖 王雅琳 江燕珍

通过对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论述,对目前糖尿病心理研究状况的探讨,以及对糖尿病患者个性研究的归纳,说明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有很大的影响,从而提出了糖尿病干预策略。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提高治疗满意度。

糖尿病;心理因素;心理干预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身心疾患,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其中重要体现在饮食增加、运动减少、社会心理压力增大。致使中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另有16%的人已处在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状态。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目前该病因还不十分明确,除了遗传,肥胖等生理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治疗在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给予心理指导和行为干预,能使病人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近20年以来,社会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报道很多,本文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进行综述。

1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1.1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因素是指影响疾病过程认知与价值体系,个性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Matthias等提出了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衡量糖尿病治疗好坏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硬指标,即代谢控制是否达标,如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一个是软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否提高了。他们又将心理因素归结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关系两个方面。患者的自我行为包括患者的个性、自我效应,应对方式和情绪等;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关系涉及医务人员是否持有同情心,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关于糖尿病的信息,是否有帮助患者的能力。心理因素引起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刺激机体的生理应激反应,最后使患者的血糖代谢失调,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始终贯穿于应激过程这一主线中。

1.2糖尿病心理研究

1.2.1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研究,是从患者的个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生存质量等方面说明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姚树桥、高北陵(1998 年)[1]等进行了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NI DDM 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的前瞻性(追踪18 个月) 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对于正常人和糖耐量减低者发生糖尿病有明显作用;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如躯体疾病、人际关系紧张和不良情绪可引起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良,高应激性事件可引起明显的高血糖反应,因此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对糖耐量减低者的血糖转化有显著作用。

1.2.2糖尿病患者的个性研究 Meutcr等对相同年龄,性别及文化背景的500例患者与50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个性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少有侵略性,不容易感情冲动,大多缺乏自主性,而趋向于抱怨更多的是生理不适。黄列军等对106例糖尿病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具有内倾性,不稳定型及掩饰型个性特征。但目前对糖尿病患者个性的研究还很局限,缺乏特异性,因此,糖尿病患者是否具有特有的人格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3心理因素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Janice等对323名糖尿病患者从内在、外在、生理、心理以及教育方面来研究心理因素与血糖控制的关系。结果表明患者的经济状况,自己效能与血糖相关[2]。国内相关报道认为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影响了患者的血糖控制,而患者的个性化自我效能低、悲观等以及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又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了解患者的个性和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有效控制血糖的关键[3]。

2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2.1情绪障碍 糖尿病患者中类似抑郁症,焦虑症及特异性情绪等问题很常见,其中,抑郁症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国外研究显示30%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症状,其中超过10%糖尿病患者有重度抑郁。国内研究显示,具有明显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为29%~38.3%,是一般人群中3~5倍。他们特异性情绪表现为对远期并发症的担心,对食物的关注,内疚感或羞愧感,不能接受已患糖尿病的事实。

2.2生存质量 国外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与同龄,同性别健康者相比,躯体功能由躯体或心理因素所致的功能受限、疼痛以及总体健康方面有差异;患者更易在精力、睡眠疼痛、情感反应及躯体运动等方面发生问题。国内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及多个方面均受损,其中离退休、生活事件、病程并发症、健康教育、体力活动量6种因素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离退休、刺激性事件多、病程长以及合并并发症的患者生存质量较差;性别方面男性的躯体健康、心理功能好于女性;而女性的社会关系、环境方面适应性较男性患者好。

2.3社会支持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有着较低的社会支持,其经济状况差,获得的糖尿病信息少等。国内研究结果与国外相似,患者具有不稳定的情绪、较差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不成熟的个性特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行为特点[4]。患者社会支持与运动状况、婚姻状况明显相关,运动不规律或不运动者及婚姻不幸者得分低。而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人均月收入病程、并发症等无显著相关。内控、支持利用度与生活质量负相关,抑郁、焦虑与生活正相关,抑郁与内控正相关,焦虑与机遇正相关,客观支持、利用度与抑郁、焦虑负相关。

3 糖尿病干预策略

研究者认为,加强糖尿病个体化、综合治疗并重,以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为基础,同时予以:健康教育、自我检测、药物治疗[5]。从而让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的纠正代谢紊乱,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以及行为的干预,在糖尿病预防及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健康教育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应激对血糖的影响和治疗依从性方面的知识,使患者掌握如何处理人际、婚姻、家庭、工作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我调节放松训练,减少或避免应激反应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2012年4月~2012年12月对87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教育前后患者血糖水平及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教育后患者更多地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并更重视运动治疗,主动参与运动,无论是运动时间还是运动次数都有显著的提升,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等生理指标均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3.2心理干预 为探讨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将87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松弛训练与家庭治疗、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等。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并进行空腹血糖(FBG) 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体重指数(BMI)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的测评;分别计算两组的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内与糖尿病有关的再住院率。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显著,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通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使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成本和再住院率。因此系统性心理干预在降低患者血糖过程中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对糖尿病伴有抑郁的患者,及时早期介入心理护理干预过程,能有效的缓解抑郁情绪,及躯体症状。

3.3结论 糖尿病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由于高血糖而导致的急、慢性的并发症,而产生生活质量低、致残、致死。但是通过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对糖尿病的治疗,除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自我监测、药物治疗外,还应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性情急躁等心理因素,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治疗目的。

[1] 姚树桥,高北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个性对人类II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杂志,1998,6(3):143-147.

[2] 王湘郴,何莉,范紫香,等.健康教育对二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2006,5:12-14.

[3] 黄志英,陶建青.系统性心理行为干预对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6,21(7):7-9.

[4] 张志全.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512.

[5] 王兰,袁丽.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及干预.护理研究杂志,2005,19(5):760-761.

350009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