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价值内涵和培养路径

2013-02-02姚世国刘文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6期
关键词:导师人格研究生

姚世国 刘文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 430065

1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涵义和特征

1.1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涵义

研究生学术人格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作为研究生学术主体在学术行为上体现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综合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学术的心理反应和态度,追求学术的精神面貌,例如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严谨专注、创新进取的学术作风,对学术的贡献以及体现的学术公信力;

二是在社会普遍人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与学术行为相关的道德品质,并作为一种内在的意识反作用于研究生学术实践;

三是作为研究生学术行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拥有的资格,是指学术主体享有学术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受法律保护和认可,学术主体资格不受侵犯,学术主体也不得去侵犯其他学术主体资格。

总的来说,研究生学术人格是建立在研究生社会人格基础之上的学术灵魂,并贯穿于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始终。

1.2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特征

1)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是科学研究者必备的素养。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究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思维活动,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是在学术上实事求是的体现,也是学术本身内在的属性要求。研究生在学术上尊重科学,既是遵循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也是把科学性作为衡量自己学术水平的标杆。研究生在学术上严谨求实,即是不允许非理性的、非科学的、非实事求是的东西渗进学术,既维护学术本身的纯洁和尊严,又体现了学术主体的人格魅力。

2)独立自主、执著追求的精神。研究生学术人格的至高境界当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学术人格魅力是指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对前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反思性的、理解性的吸收,而不是盲目地、被动地接受,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不受外界力量干扰的理性判断和自主选择,独立钻研,不跟风、不唯书、不唯上、专唯实。执著追求的学术人格魅力在于研究生在学术中能够不因外部环境和一时障碍中断对学术的追求。

3)遵守规范、开拓创新的品质。学术规范是衡量学术活动的标尺,主要是对学术向和量的界定。遵守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的前提,违规的学术不受认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是对学术同一性的尊重,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学术创新,一是指学术创造,即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活动;二是学术更新,即是改造旧的学术,促进新的学术发展。创新的学术人格魅力,是指研究生具有新思维、新方法和突破陈旧学说的勇气,在学术活动中去探究真理,发现规律,创建新的理论体系或把新的知识补充到原已取得的知识体系之中。学术研究必须有所创新,所得的成果要能为科学的积累提供实质意义的知识增量[1]。

2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价值内涵

2.1 引导价值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引导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学术人格为研究生学术实践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规范,所有的研究生主体都为了这个目标和价值规范的实现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努力奋斗。学术人格是一种把学术理想和现实、学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其二,研究生学术人格的公共性、稳定性也对研究生群体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这是因为研究生学术实践是社会实践体系下的一个方面,受人群社会性的制约,研究生在学术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研究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认可程度。

2.2 规范价值

研究生学术人格包含着社会伦理构成的价值规范体系,包括学术价值、专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通过作用于学术研究的实践过程和行为而存在,以是非、优劣来认识、评价和把握不同研究生学术主体的学术行为。通过他律和自律的作用,引导和约束研究生学术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使学术研究实践趋于规范化和程序化。一方面,学术人格可以对那些符合社会发展、学术进步和自我提升要求的思维、观点和理论予以激励和强化,并将他们上升为具有普遍规范作用的原则和标准;另一方面,对于不符合甚至是违背社会发展、学术进步和自我提升要求的认识、观念和方法,学术人格予以纠正和弱化,以巩固主流学术人格的支配地位,确保正确的学术人格价值导向。

2.3 维系价值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维系价值涉及研究生学术和社会事物之间的沟通以及研究生学术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两个层面。研究生学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价值和行为模式往往成为维系社会整体人格的一部分。学术人格对学术自身和社会事物来说,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良好的学术人格可以使研究生对社会产生广泛的认知,更加全面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之所需。反之,则会脱离社会实际。对于学术自身的稳定来说,研究生学术人格确立了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学术之间、学术与学术之间的行为标准和相互关系,在规范行为的同时,也建立了广泛的信任关系。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凝聚人心,作为精神动力维系学术系统内部的稳定状态。

2.4 选择价值

学术人格的选择价值是研究生学术主体在学术人格的支配之下,根据特定的标准和原则,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作出的主动选择,也是在存有多种行为方案时,通过决定采取何种行为方案以实现能力、目标的过程。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选择的动因问题占据着核心位置。从根本上来说,利害关系是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学术主体作出价值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并成为学术行为现象的基础。具体来说,学术认知、学术责任、学术良心、学术价值目标等,是影响研究生学术实践中价值选择的基本环节。

3 研究生学术人格的培养路径

3.1 优化社会环境,尊崇社会核心价值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个体人格价值取向也趋向于非单一化。社会个体越来越重视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得到强化[2]。个体意识过于强化而缺乏主体意识的有效引导,易偏离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因而在研究生学术人格的培养上,要正视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冲击,更要加强社会主体意识,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研究生学术人格上的引导作用。优化社会环境,需要积极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在尊崇社会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理性接受多元价值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2 优化学校制度环境,完善学校学术机制

学校在众多事务中要切实承担起培养研究生学术人格的责任,要倡导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研究生学术氛围及学术人格氛围。在学校范围内抓典型,做到奖惩和教育相结合,树立研究生优良学术人格的榜样,对学生因人格缺位而做出学术不端的行为予以惩处和及时教育,真正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教育和发展中的作用。学校要结合学术研究的规律,对学生提出科学的要求,在对研究生的学术评价上更加注重学术人格环节,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还可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人格、学术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主题研讨活动等。

3.3 优化导师环境,加强导师引导作用

研究生导师首先要树立学生仰慕的学术人格风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构建研究生导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实现科研主导下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有效指导。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有效指导,是实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目标的关键[3]。导师在工作之余,应施加积极的人格引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做出的人格选择不当的行为,及时教育,跟踪管理。另外,导师还需激发学生内在的学术人格潜力,当学生出现良好的初始学术人格时,应及时鼓励和正向强化,定期了解、监督、检查学生的学术人格在学术上的反映状况。

3.4 加强个人自律,积极践行正确的人格价值观

在研究生个人方面,端正态度和认识是自我学术人格教育的基础。研究生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职责,处理好与学术的关系。个人要正视学术人格的外部监督力量,把外部倡导的氛围内化为自己创新、发展人格魅力的动力。以优秀研究生学术人格为榜样,积极接受和发挥学校、导师对个人学术人格教育的作用,规避不良因素干扰,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1]武晓维,朱中超,季燕.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举措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1(5):61-64.

[2]王桂芬.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23-26.

[3]罗尧成,曹海艳,孙跃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导师制度内涵、困境及超越[J].江苏高教,2011(3):65-67.

猜你喜欢

导师人格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