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信息迷航现象的化解对策研究
2013-02-02杨小娟陈曼曼
杨小娟 陈曼曼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兰州 73007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需要。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育平台的逐渐完善及各类开放性大学、电大、网络学院等的逐步涌现,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学习的学习模式,具有的最大优势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帮助学习者快速便捷地获取与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
1 信息迷航
“迷航”原指飞机或轮船迷失自己的航向。“信息迷航”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学习者从一个位置通过超链接达到别的一个位置,经常会被无关信息所吸引,经过多次跳转后难以回到当初的位置;或者已经忘记了自己最初学习的目标,迷失在网络之中。
网络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其中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网上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及统一的发布标准,质量参差不齐,信息资源更新周期短,变化频繁,面对海量的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的信息,学习者很容易出现信息超载或者信息迷航的现象,致使学习质量不高,能力得不到提升,甚至误导学习者。任何现象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笔者将从网络环境与学习者本身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导致信息迷航现象的主要原因。
1.1 客观原因
1)推送服务具有强大的干扰性。在客户机/服务器的应用程序中,推送技术能够向客户机传送数据而无需其发出请求,如发送电子邮件。传播媒介都属于推送技术的应用范畴,因不管是否有人接收,他们的信息都照发不误,如腾讯新闻、QQ消息等。推送技术的发展无疑给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干涉与诱惑,他们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被各类有趣的图片、网页、游戏等吸引,背离学习的初衷和任务,逐步迷失在网络中。
2)信息超载而缺乏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Internet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联结各国、各机构数十万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网,几乎覆盖了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地区。网络信息具有类型多,范围广,信息变化频繁,共享度高,发布随意性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的特点,使得其整体分布混乱,质量良莠不齐,利用的价值差异很大。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在搜索信息时面对浩瀚而无序的信息更容易出现迷航现象。
3)缺乏高效的搜索和筛选机制。目前的主流搜索引擎对信息搜索的相关性和区分度还有待提高。人们常常为了某个特定的信息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而花了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所谓“有用的信息找不到,没用信息一大堆”。这就需要高效的信息搜索和筛选机制来支持,目前网络学习者经常面对的就是这种矛盾。
1.2 主观原因
1)学习者自制力太差。自制力,就是一个人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的能力。自制力差是导致网络迷航最关键的一个因素,网络上到处充满新鲜和诱惑,许多条件下,学习者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越高,知道的网站就越多,进入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就扩大,随之迷航的几率也会增加。很多学习者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强,从而成了信息的俘虏、网络的俘虏,网络成瘾的人大有所在。
2)学习任务不够细化,导致上网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目标越明确、任务分得越细致,学习者就越清楚自己每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越不容易偏离主航向,即使出现迷航也会很快纠正方向,回到学习任务上来,网络的有效利用率越高。
3)网络信息素养不够高。信息素养贫乏主要表现在: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及管理能力比较弱;信息意识指向性薄弱;合作意识太差,小组观念弱;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太强;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缺乏对网络学习的认识、技能技巧和经验,不知道在网络上如何寻求帮助,也很容易导致网络迷航。
4)注意力的广度和稳定性有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还会随着时间产生漂移,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集中注意;而且人的注意力的持久性是有限的,即人对信息的选择和转移的加工能力有限,面对大量的信息,如果人的加工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信息,就会出现网络迷航。
5)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传统教学方式,让学习者习惯了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学习,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感,它却很大限度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其面对新的问题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网络学习环境里,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时候是要学习者自己选择信息、解决问题,来自教师的帮助非常有限。所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获得信息处理能力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不相适应,是造成学习者网络迷航的根本原因之一。
2 化解学习者网络迷航的对策
网络化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重要,学习者的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将仍是学习者要面对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学习者网络迷航现象的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化解对策。
2.1 提高学习者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
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要求网络学习者应该具有以下各方面的能力:一是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小组合作意识。在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自身搜索技巧,熟悉并灵活运用搜素工具的语法规则。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明确自身学习任务之后,利用网络快速得到并处理相关信息,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大量无关内容的干扰。
2.2 培养学习者的网络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包括元认识知识、元认识体验、元认识监控。有关研究表明:学习中的元认知可以提高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关键,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迅速达到学习目标,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高效有益的学习,避免网络迷航的出现。
2.3 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纽曼等提出的批判性思维模型用以下划分该模型的10个维度:相关性、重要性、新颖性、外部知识/经验、判断、联系观点、歧义、批判性的评估、实用价值、理解的广度。其中每个维度都以若干积极与消极指标配对。
网络学习环境要求学习者不能盲目地接受各类信息,须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那么学习者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提高自身认识以及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其次,加强对信息的鉴别和处理、信息评价的能力;再次,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能力和导航能力;最后,网络学习者能根据自己或借助他人经验从学习任务出发,参照以上10个维度,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搜索技巧等,对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分析、分类整理和评价。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儿,网络学习者在平时及生活中需多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2.4 网络学习力的培养
高文晓指出: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学习力是指学习者个体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并改变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的能力,包含生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三部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力则尤为重要,其直接影响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甚至学习的效果。学习者需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自身对学习力知识和技能等的建构提升网络学习力。如:拓宽学习面,注重网络知识的积累;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学习迁移;进行对话交流、学习评价和反思;利用团队使个体学习获得从知识到行为的转变。网络学习力提高了,就能快速地适应网络这个大的学习环境,借助各类多媒体工具及信息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完成学习过程,完成知识的建构,有效地避免迷航现象。
3 结语
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信息迷航能够存在的客观条件,但真正造成信息迷航的并不是技术本身,是客观条件和一定的主观因素的结合。造成网络迷航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者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克服自身因素,结合以上策略,尽可能地排除信息迷航现象。
[1]郭磊,郭华.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信息超载和迷航的成因及化解[J].远程教育,2004(4):31-32.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38.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4]张雪娇.大学生的学习力及提升途径[J].教育评论,201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