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核心知识主题式探究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13-02-02周振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1期
关键词:指数函数函数情境

■周振羽

主题探究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某个主题或某一知识点为探究重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而完成对该知识的构建教学模式。以核心知识为主题进行探究,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抓住重点,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构建,通过探究活动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还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一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其经历问题的分析和问题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核心知识主题式探究基于情境而提出问题,通过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培养其问题能力。文章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进行简单探究。

1 数学核心知识主题式探究教学的设计理念

何谓有效教学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学习后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学。有所发展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活动过程来实现。主题探究式教学充分立足于学生主体,依从于诊断与处方式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以核心知识为中轴,引导学生通过展开讨论探究活动来实现自主性学习,促进对知识的构建、技能的培养。其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数学核心知识主题式探究的有效教学(以下简称主题教学)是基于“丰富资源学习”理念而进行的,即通过问题的展示和探究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信息量,拓展认知领域,让学生学习跳出考试的牢笼。同时,主题教学是基于任务模式而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单向活动过渡到师生互动,通过任务活动的组织探究而引导学生对主题知识进行更好的探究。

其次,主题教学以师生对话为基本互动模式。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基本引导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师生关系上看,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是通过活动组织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主动性更强。

最后,主题教学以情境为基础,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理念,通过情境的引导而从生活中概括出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通过应用而将数学知识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主题教学所遵循的正是“以人为本”“充分发展”的理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从“学会”转向“乐学”“会学”,将其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培养。

2 数学核心知识主题式探究教学的过程分析

将数学核心知识主题式探究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需确定一定的主题后,通过情境来引出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对核心知识的构建。下面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在该课时中,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是探究的主题。

首先,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通过情境来引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该课时中,要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将指数函数和一次函数进行对比而得到“爆炸增长”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下问题进行情境创设:

1)如果我们班的第一个同学带2粒米到学校,而第二个同学带4粒,第三个带6粒,第四个带8粒……以此类推,第51个同学应该带多少粒米?大约有多重?(学生预算,教师出示答案)

2)如果第一个同学带2粒米到学校,而第二个同学带4粒,第三个带8粒,第四个带16粒,以此类推呢?(学生预算,教师出示答案并举例说明第51个同学所带米的重量)

3)如果用y表示每个同学准备的米粒,用x表示每个同学的顺序号,y和x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y=2x(x∈N*)和y=2x(x ∈ N*)]

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而对x的取值范围进行确定。通过情境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后,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认知过渡到抽象认知,对指数函数的概念进行定义。这也就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阶段。

其次,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而构建新知。在该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来对新知进行探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对问题的探究上不断向新知突破,形成知识的构建。以该课时中的指数函数的定义的教学过程为例。

教师要通过实际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起函数的模型,从函数的内涵和外延上来定义指数函数。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而引导学生发现和y=2x相似的关系式y=1.073x(x∈N*,x≤20),接着提出问题:“1. y=2x(x∈N*)和y=1.073x(x∈N*,x≤20)有什么共同点?2.两个解析式是否可以构成函数?3.在此之前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函数?结合这些函数的共同特点,我们能不能对这个新的函数进行命名?”小组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并将y=2x(x∈N*)和y=1.073x(x∈N*,x≤20)纳入其中进行分析,找到其底数和指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y=ax的一般表达式。其中要注意突出:因自变量在指数的位置,故而可将此类函数称之为指数函数。

有了函数的定义,但在定义中还涉及底数的分类问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就底数的分类问题,其中涉及a在实数范围内函数值的问题:a=0时对于x≤0,ax都无意义;a=1时就是1x,无论 x取何值,它总是1。引导问题可如:“1.若a<0会有什么问题?2.若a=0呢?3.若a=1呢?”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在点拨中说明:“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进行的。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问题可为:“为什么要求a>0,且a≠1?a=1为什么不行?”如果学生对指数函数的表达式有了一般了解,可让其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的限制条件进行对比,对指数函数的底数的条件进行讨论。

不难看出,在数学核心知识主题式探究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知识为主线,以问题情境来引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在该模式中,问题是关键。在问题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尤其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进行,问题要保证适中,不然很容易让学生失去探究兴趣。其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该模式以小组合作为基本方式,但各个小组中的学生会有一定差异,问题也要区别对待。最后,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有层次性地提出引导问题,即问题的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而循序渐进地提出,要让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去探究新问题,通过不断的问题解决而获得知识构建。

3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要从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核心知识的主导下,构建起知识理论体系,结合实践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如此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发展的教学,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王玉梅.探究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有效策略[J].金色年华,2011(6):52.

[2]朱飞鸽.高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问题探究[J].中学数学,2012(5):68.

猜你喜欢

指数函数函数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2)
二次函数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1)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1)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2)
函数备考精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