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比较分析
2013-02-01王亚男赵庆东岳爱菊
王亚男 赵庆东 岳爱菊
摘 要 文化是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创造力产品是衡量创造力的重要指标。文化透过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创造力产品的种类和性质。对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进行比较,并分析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创造力;创造力产品;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15-0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eative Product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Wang Yanan, Zhao Qingdong, Yue Aiju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creativity, and reactive product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measuring creativity. The kinds and properties of creative products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in a variety of ways through all levels of society.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creative product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and analysed how the culture to play a role in it.
Key words creativity; creative products; culture
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和适用性的工作成果的能力。创造力产品是用来测量创造力的指标之一。马肯农认为:“出发点,亦即所有创造力研究的基石,就是分析创造性的产品,确定是什么使他们区别于其他普通产品的。”[1]大量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与马肯农一样相信创造性的产品的重要性[2]。创造性产品常与相关的人格特征、动机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来考察。文化在创造力导向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除把它导向一定的专业和社会群体之外,还可能影响整个创造性活动的水平。其中之一就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各有特点。这里,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从而分析比较不同社会文化对创造力的影响。
1 文化与创造力产品
1.1 文化
创造力不是出现在真空中的。当研究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创造性产品或者创造性活动的时候,常常忽视环境或社会背景。然而,环境总是存在的,并且对创造力表达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文化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尤为重要。文化是指一个特定人群所共同享有的系统,它包括认知、行为、风俗、价值观、规则,还涉及一群人与他们的社会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符号系统。文化能被学习并在社会上代代相传[3]。
随时间流逝,文化是动态的、变化的。而这里所说的文化并没有特指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而是从一个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看整体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1.2 创造力产品
个人的创造力通常是通过进行创造活动产生创造产品体现出来的。然而,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创造性产品的重要性,但创造性产品评价的心理测量研究却出奇得有限[4]。也就是说,暂时还没有判断创造性产品的一致性的标准。
自从Guilford(1950)令创造力受到美国心理学者的重视之后,创造力在心理学界日益受到重视。创造力反映了人们行为的重要方面,几乎与各行为领域相关(如艺术的、科学的、经济的、宗教的,以及日常领域)。这里所比较分析的创造力产品是指在社会历史中有着较高社会评价的成果,是一个社会群体乃至整个世界所公认的有价值的产品,是在东西方社会中存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的产品。
1.3 文化与创造力产品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力是由其所赖以生长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反映在创造力产品上,就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产品会出现在哪个领域。例如,如果宗教信仰排斥一个专业领域,那么这个领域上将不能发展出有创造性的产品。文化也可以通过提升其价值和重要性来提高或降低某个领域出现创造力产品的概率。例如,国际象棋在冰岛被推崇为创造性的表现,那么一个有潜质的棋手是不太可能被埋没的。
文化投资于艺术或是科技都会促进这一社会领域的创造性产品的出现。例如,15世纪的前25年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的创造力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奇可森特米海依所指出的:“正是因为整个共同体都深深地卷入到创造性活动中,才使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2 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比较分析
正因为文化对创造力产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本文将就东西方社会下的两个领域的创造力产品进行比较,即:艺术创造力产品和科学创造力产品。从而分析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产生创造性产品的异同。
2.1 东西方文化下的艺术创造力产品比较分析
艺术所包含的范畴非常之广,历史上的著名艺术作品数不尽数,而且有很多作品曾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分别就其中的文学和绘画领域进行分析比较。
1)文学领域。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的一种艺术。按照文学的起源相近和风格类似之处划分,世界文学可大致分为东西两派。西方作品中展现个人奋斗和个人主义精神的居多,如卡门坚持的绝对自由和对社会的反抗,蓓基·夏泼、于连身上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等。而东方文学作品多数是展现集体主义的精神风貌,讲求社会健康、和谐、进步[5]。这是因为创造力会受到文化特征的激励或者阻碍,比如受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倾向以及文化对传统顺从的要求的影响[6]。
2)绘画领域。从古希腊时代起,东西方的绘画就开始出现差别,各成体系。Weiner(2000)认为,中国绘画中的“留白”空间是卓越和有价值的,这与西方绘画中人物特点的突出形成对比。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创造价值更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和与自然的和谐[7]。Li(1997)提出,东西方艺术创造力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根本上不同的传统上:横向的和纵向的。西方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横向传统上,他们对艺术的修正甚至是本质上的改变会受到很高的评价,并被认为是创造性的(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被认为是绘画的突破)。东方的突出特点是,在纵向传统上,艺术家在努力建立自己的风格时完全尊重传统,只是通过发现一个空间来表达对自己特点和独特性的需要[8]。可见,与西方的创造力相比,东方创造力的观点强调对之前的重新诠释、心灵内部的过程和与环境的综合。对于绘画主题来说,西方的以基督教为主,故在圣经主题下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绘画家。东方人对于神话的信奉也由此引出一批具有独创性的绘画作品。这是与宗教密不可分的,这表现出一种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决定了某种形式的艺术有多大的影响程度和多强的生命力。
2.2 东西方文化下的科学创造力产品比较
科学一旦作为系统的要素进入高层次的文化之中,即被后者包容在内,而且要遵从文化的制约和引导[9]。文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影响东西方科学创造力产品的:其一,文化通过引导科学创造力产品的方向来影响其种类;其二,文化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影响科学创造力产品的发展。
西方的科学传统不以实用作为最高目的,而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在这样的传统下,创造力产品也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先后提出了元素论、古代原子论,创立了托勒密地心说宇宙模型,形成了以演绎为主的形式逻辑体系。而在中国古代大都是以实用科学为特征的技术成果,这体现了东方文化下的特色。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帝尧时代已经规定一年为366天;在数学方面,圆周率的计算等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是由于文化对科学的引导作用表现在作为系统的文化对作为其要素的科学的属性、功能进行选择,使之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及进化的方向发展[9]。“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最普遍的治学原则。另外,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对科学理论研究的社会化、制度化的鼓励机制,官场才是广大第一流学者的吸引中心[10]。这正如Jeffre Royed在解释中国科学和希腊科学的差异时所说的“对抗”和“权威”:“希腊科学家通过在公开的辩论中取得胜利来获得声望……在中国也有辩论,但是皇帝往往只对那些有用的感兴趣……所以在中国的科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就是是否对国家有利,显然这是一种实用导向。”[11]
在西方科学传统中数学一直是最受重视的领域之一,科学理论中的逻辑关系总是以数学化为其创造力产品的完成形式。西方科学的数学—演绎方法传统从希腊科学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科学,故数学领域的创造力产品在西方有着长足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的宇宙模型都是含糊的、无法否证的或哲学性的东西,根本没有做到量化或数学化。这是因为,从东西方科学史看,东西方科学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不同[10]。在希腊科学中,希腊人不仅把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而且在研究其他科学和哲学时始终把数学当作必不可少的。而中国的科学叫“格致”,中国“格物致知”中的“物”并不是指物质的物或万物的“物”,而是作“事”解。这个“格致”的对象和“格致”的范式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12]。
3 结论
在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之后,可以看出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方面来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1)不同主导思想的影响。东方文化的主导思想之一是“和谐”。这与西方文化的“征服世界”“理性开拓”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概括形容这两种文化的内涵特征,东方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
2)受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西方人重视个体性,这造成了东西方文化关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3)思维方式不同。西方强调对已有理论的批判,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和实验。而东方人则总是用赞许的目光和默认态度,对前人思想、前人成果采取“笺注经书”的态度。在创新开发中,西方人更注重思维手段的运用,而东方人则更强调道德修养和内省的智慧。
4)宗教的差异。信仰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差异。儒教对于个人权利、能力的忽视,以及提倡宿命、与世无争等负面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到了东方民族的创新发展。但在基督教中,自然是被上帝创造出来供人使用和支配的,西方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Mackinnon D W. In search of human effectiveness: In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creativity[M].Buffalo, NY: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1978.
[2]Wallach M A. Tests tell us little about talent[J].American Scientist,1976(1-2):57-63.
[3]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79-288.
[4]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1-220.
[5]张彬.东西方民族的英雄颂歌: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王比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5):100-103.
[6]Traiands H C. 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sydromes[J].American Pstchologist,1996,51(4):407-415.
[7]Weiner R P. Creativity and beyond cultures, values, and change[M].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
[8]Li Y. Creativity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omain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7,10(2&3):107-132.
[9]吕乃基.论科学与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7-12.
[10]朴昌根.从与西方传统科学的比较看东亚传统科学的方向[J].科学思想(夏),2003:114-138.
[11]游斌.科学与文化处境:访杰弗里·罗依得爵士[J].科学·经济·社会,1999(17):24-28.
[12]鲍健强.科学之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