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作文能像《老王》那样写吗

2013-02-01刘思明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秘籍考场记叙文

刘思明

如果问我,中学课本中哪篇文章最让我感动,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杨绛的《老王》。

《老王》之所以感动我,是一个不需要任何文本之外力量干预而自然发生的审美行为,如静夜醒来,没来由地忽然想起那个受之恩惠却已无报答机会的人,让我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除了心痛得泪流满面便说不出一句话。

《老王》那样的文章,也只有像杨绛那样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饱受沧桑、阅历世相之后,文风归于平淡了,才写得出来,也只有如我这般有了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才由衷喜爱。我相信我的审美情趣能代表多数已不再年轻的阅卷老师。

既然如此,那么,可否让学生在考场上也写出《老王》这样的作文,从情感上打动阅卷老师,从而获得好评呢?

不行。原因是,《老王》写得一点儿都不“漂亮”:没有靓丽的标题,没有齐整的排比,没有时髦的小标题,没有反复的中心句,没有病历诊断书或实验报告等创新格式,更没有动辄“屈大夫行吟泽畔、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深厚积淀。一句话,基本上没用到“作文宝典”之类书籍中列出的“高分秘籍”,虽然那些“秘籍”从文学的角度看显得华而不实。《老王》如果真拿到考场上来,恐怕只会得个比平均分高一点的分数。

不要全怪阅卷老师注重形式。阅卷期间,每天几百份作文的评阅量,换做谁,都只能看到肤浅的层面。考场作文的评阅,本质上是一种高速阅读,高速阅读必然是浅显阅读,浅显阅读必然止于作文表层。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有与高速阅读相适应的特点,要有使阅卷老师在极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看清和看懂的东西:明朗的结构,明晰的思路,明丽的语言,明显的主题等。所以,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尽管总有专家教授呼吁作文要返璞归真,而中学教师依然在课堂上津津乐道于那些能让阅卷教师眼睛一亮的“高分秘籍”。考场作文面临的这种尴尬由来已久,并将长期存在。

但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不清楚写作史上格律诗、八股文的教训,一种写作方式如果长期形式过盛而不及时纠正,必然的结果是这种写作方式本身的消亡。所以,面对事实,中学教师目前最应研究的是,如何写那种既能激起阅卷老师兴趣,又不让老师感到矫揉造作的作文,也就是说,如何有技巧地抒写真情。

下面就以记叙文写作为例,谈谈写好记叙文必须建立的三个意识。

第一,要建立写自我的意识。考生其实用不着借古人、洋人说事,自己经历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耳闻目睹到的社会生活就有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阅卷老师最想看到的就是考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感悟。学生的最大困惑是感到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可写的。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教会学生“分解”。把一天的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解,再分解,就会发现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写之处。还要教会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适当加工。通常的做法是,将几个人的特点综合起来进行取舍,将几件事综合起来进行重组,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情节更生动,作品主题更深刻。

第二,要建立写细节的意识。写记叙文不能像电影剧情简介那样,只对人物和事件作概括陈述和笼统说明,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干巴空洞、索然无味。记叙文要靠细节说话,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胜过笼统的万语千言。

第三,要建立写波澜的意识。有的学生经过训练,已能较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也能刻画细节,但写出来的文章仍然激不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看了作文的开头就想看下文,并在看完后拍手叫好呢?有,就是直事曲写,通过改变叙述方式制造情节的波澜。有几个百用百灵、永不过时的技法:设置悬念、铺陈误会、设计巧合、结尾倒转、欲扬先抑。

猜你喜欢

秘籍考场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觉醒年代》的“出圈”秘籍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滑雪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