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取向
2013-02-01张荣臣
张荣臣
(中共中央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党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性质和党群关系的基本原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工作。党在8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强大传统优势,成为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力量源泉与根本保证。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党的群众工作,从本质上讲是把党的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的心里,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接受、支持和拥护,使党的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等得到贯彻落实。1921年建党以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
第一,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毛泽东始终认为共产党不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809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2]440这个表述全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作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与人民群众应当保持的基本关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简明扼要的关于群众观点的表述,教育和号召千百万共产党员自觉地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执行群众路线,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投身于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去,为人民的利益奋斗、奉献、牺牲。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早在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里毛泽东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化为领导方法。这个决定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形态。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了全面的阐发,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同时,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的章程。
第二,在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明确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004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目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观点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第三,在工作上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本质,揭示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而外,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跟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每个党的组织和共产党员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这既是对党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二者是一致的。当然,历史地去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表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又不是绝对同一的。但不论什么人、哪个层次、何种性质的错误,都是有背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就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从另一种意义上表现了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一致性。
第四,在方式方法上党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共产党人在群众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都已证明,只有当群众了解了党的政治主张,深刻感受到跟党走就能实现、发展和维护自己的各方面利益,就能使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群众才能自觉自愿地跟党走。这就决定了党必须用自己的理论、纲领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群众,以提高群众的觉悟,坚定群众跟党走的信心。
第五,从制度上构建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需要党的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认为,党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重要的问题。”[1]813党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关系人心向背。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认识和判断,而党的作风则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最具显著特征的依据。“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1246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1094但不仅仅是在作风要求,而且也在具体制度上,中国共产党也制定了严厉的党风廉政措施密切党群关系。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
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可以说,共产党的党群关系是最不应该出问题的。从根本上讲,今天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在党群关系的统一体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党,拥护党,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立场同样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在全面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其中的关键就是执政,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一)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带出了三个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转变,即我们党的地位的转变,这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因素。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4]214为什么得出这个判断?因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
关于第二个转变,即我们党的任务和历史条件的转变,这是影响党群关系的另一因素。在过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领导阶级斗争的党。从执政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把经济建设看作是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胜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移。这也是对党的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性的课题。
第三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影响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5]280
(二)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而且人民群众自身和其利益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群众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它主要是由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两个群体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庞大的私有经营者阶层已成了我国独立的社会阶层。如何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需要以执政党的理念看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开辟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大规模利益的调整和政策的变动,使受影响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群体。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民工、低保人员。
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问题。从共产党产生的那天起,就把发展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宣告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6]293只不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是人人都是社会主人,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但在一个经济文化都不发达的国家,在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社会管理的社会中,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注意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人恩赐的,是经过革命流血牺牲得来的。一方面看到,人民群众要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这是宪法所赋予、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从党群关系的角度看,政治参与有利于政党体系的稳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执政并长期执政,政治参与有利于把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到现有政治体制内消化。同时,这种参与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因为通过参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当家作主。
(三)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
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也有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一是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形式主义与党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不相容的。它严重地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程度不同地滋长了官僚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官场的腐败是历代封建王朝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官僚主义的危害性,增强消除官僚主义的紧迫感。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二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影响到党的执政成效。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只有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一些领导干部对如何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并没有好的办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下工夫,不去真正解决问题,而是高高在上,官僚主义,站在群众的对立面,等到问题多了,矛盾激化了,转而采取高压手段。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制约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是极少数党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走向腐败,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群关系在这里表现为我们的干部如何看待群众,如何对待群众,在执政条件下就是如何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对权力的两面性,共产党有一个认识过程。党执政掌握了权力,有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就有可能产生腐败。当然,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因此,反腐败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在执政条件下更是如此。
三、构建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执政条件下,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第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
把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定位于实现人民群众特定历史使命的工具,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又是今天我们架构党群关系的价值取向。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吸取苏共的教训。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对党群关系“工具论”的理念有所偏移,党的执政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但也要强调,仅仅有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代表制民主,需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作用,而最重要的就是选举制度。
关于民主选举对规范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说得很明确:“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7]12-13
应该指出,我们并不是没有选举,而是选举不到位。这主要表现在选举的形式和程序上。一是选举要追求普遍平等的原则。民主政治,没有普遍平等的选举,民主政治就是空话;二是要探索差额选举政治。如果候选人没有差额,选举就是走形式,民主也就是空话。选举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工作,涉及到每个公民的民主权利。只有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程序,才能保证选举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性质,才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才能保证选举的效果。
第二,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党的十八大上提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由党内监督、党外监督和法律监督所构成的监督体系,虽然还需要制度建设多方面的配套,但对于我们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腐败问题,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可行的途径。从一般规律来看,任何腐败行为都是“暗箱操作”的结果,也就是说,腐败最害怕的就是“阳光”。大力实施各项公开制度,不仅有利于领导干部权力自律,而且体现了领导者权力对人民群众权利的尊重,还是从源头上解决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有力措施。从实践中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特别是在基层,创造了许多公开的制度,比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以及司法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等,都有相应的制度规范。这些公开制度在实践探索中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地位,给党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权力如果得不到监督,就会滥用,就会产生腐败,这是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实了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干部,虽然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但这只是为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奠定了自律的思想基础,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发挥他律的作用,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三,突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经过全党努力,当前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精神面貌是好的。但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中央要求,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可以说,这抓到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点子上,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这“四风”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工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永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克服和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已有的成就是靠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取得的,未来的辉煌也要靠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去创造。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