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后在优质护理中的分析
2013-02-01朱清平陈义连
朱清平 陈义连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向各临床门诊或科室提供无菌器械、设备、敷料等一切无菌物品[1]。通常,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各种院内感染的发生、发展,最终危害到患者或者医护人员自身,因此消毒供应室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模式值得人们重点关注[2]。与此同时,国家卫生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倡导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本院为了响应此号召,特别在消毒供应室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改革,在改变供应室日常服务模式及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效果良好,具体报告如下。
1 研究背景
本院属于三级甲等医院,消毒供应科室一共有21名工作人员。医院传统的器械消毒情况是,供应室主要负责管理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所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以及负责其他循环利用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通常,各种可重复利用的器械一般由临床护理人员在使用后清理、清洗、打包,然后送到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消毒、灭菌。长期下来,这种管理模式凸显出各种弊端,一方面表现在,器械清洗、打包、消毒是比较专业的工作,临床护士因为缺乏专业的训练,并且在整个清洗和打包过程中缺乏指导、监督,容易出现清洗不干净、打包不合格等问题,可能导致返工,浪费人力资源,更可能在临床使用时,导致感染发生;另一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分担了一部分器械清洗、整理工作,供应室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大大减轻,容易导致人员懈怠、管理松散等情况,长久以往,并不利于医院的整体管理。
2 医院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管理主要有如下几点作用:(1)消毒器械、器具由供应室集中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科室及人员的责任和压力;(2)供应室对全院能够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集中实施清理、清洗、灭菌、打包以及供应等管理,保障了器械的清洗、灭菌效果,进而保障病患及护理人员的使用安全性;(3)器械消毒质量的提高,是预防、控制医院院内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帮助临床缓解压力、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
3 消毒供应室在集中管理后所实施的优质护理措施
3.1 提高人员的思想意识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过程中,医院领导大胆改革创新,重视消毒供应科室的作用,带领人员学习各项医疗卫生标准及文件,加强临床护理服务的思想教育,增强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认识到供应室进行集中管理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消毒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完善科室的管理制度,工作中严格遵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以及考核评估标准》,努力转变服务观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护理,为消毒供应室落实集中管理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3.2 深入临床,加强和各科室的联系 每隔一段时间就安排人员深入临床科室,以了解器械的临床应用状况,对科室反馈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归纳汇总,对硬伤性的问题以及反映较多的问题重点关注并尽快予以解决。遇到瓶颈问题时,及时向上级汇报或者全院大汇总提出,供大家探讨获得解决办法。如果与临床科室产生不同的工作见解,科室领导或者负责人之间要及时沟通,就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总而言之,供应室要秉持“全心全意服务于临床”的理念,将优质服务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
3.3 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供应室要一改传统消毒管理的工作模式,在上述深入临床科室的过程中,向器械的使用人员了解器械、器具的名称、功能、结构、性状,了解包内器械物品的明细,包括使用时间、包装办法、回收时间等[3]。通过与临床的沟通、协商,在回收与供应两个环节尽量满足临床要求。在当前集中管理情况下,供应室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为6个方面:(1)入到临床科室统一清理、回收器械,对各个专科的器械进行详细的登记,制定编号,便于管理;(2)对回收的物品、器械进行彻底的清洗、擦干等;(3)在清理、清洗过程中发现有破损的器械、器具,进行合理的销毁,以免再流入临床;(4)对器械、器具进行专业的消毒、护理和标记管理;(5)对消毒完毕的器械、器具做好储存、发放和记录;(6)负责各类消毒器械、物品的时间和质量检测,且负责各组的衔接及配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器械包出现数目不吻合或者质量问题,立即停用,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上述6个内容互为协调,环环紧扣,体现了集中管理的有效性。
3.4 合理排班 通常每天的上午11点与下午的5点左右的时间段,临床科室、手术室会产生许多使用过的器械物品,需要供应室消毒人员进行回收、清理、灭菌等,但是这两个时间段是供应室的歇班时间,人员力量不足,不能确保临床需求,因此,供应室调整了排班时间、轮班模式及工作时间,在原来两个正常班次的基础上增加2个班次,即10~13点与16~19点的班次,其他班次的工作时间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此一来,大大满足临床科室的诊疗器械回收、清洗、灭菌的需求,使工作任务安排得当,加强了供应室的供应保障,实现优质服务的目标。
4 结果
本次本院在消毒供应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模式,结果医院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各个科室对于医院消毒管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
5 讨论
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消毒供应科的服务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及院内感染的发生,最大程度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消毒供应室进行管理改革,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和理念,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由于消毒供应室与临床护理服务联系紧密,是一个具备专业性、服务性的医疗部门,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本院对诊疗器械的消毒实行集中管理,并实施优质的护理模式,其作用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的专业培训上岗,其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优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集中管理后,更加突出了供应室护理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令其工作责任感有所增强,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意识到供应室的工作应以临床科室为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4]。(2)减轻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压力,临床的护理质量获得保障。消毒供应室启动了集中管理的模式之后,促使全科室的工作人员都树立了坚持不懈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尽量协调各个组、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配合的默契,将下到临床回收器械、清洗器械,以及其他操作,如检查、打包、登记、消毒、灭菌、下送等工作形成一条龙服务,减轻临床护理人员回收器械、清洁器械、送包、取包等工作量,使其挤出更多的时间服务患者,将优质服务落实到各个科室[5]。与此同时,供应室人员相对以往职能扩大,是改变传统低效工作模式的表现,也是加强人员管理的尝试,有助于对供应室的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高效的工作模式[6]。(3)能够大大降低医院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这是因为消毒供应科的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器械消毒水平,操作规范,使污染器械、物品获得彻底的清洗、清洁、消毒、灭菌,较大程度消灭了污染源。此外,污染的器械从手术室获得临床科室直接送到消毒供应室,减少了周转步骤,在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方面的效果也是显著的。(4)合理地排班及调整工作时间,能够进一步满足临床的需求,及时对污染物及器械进行专业的、统一的清理、清洗、消毒、储存等,提高器械物品的利用率,也能确保器械物品获得有效、快速的消毒处理,缩短了器械物品使用的周转周期[7]。尤其是在急危病、重症手术较多或者流行病的高峰期,供应室的统一管理,周转率加快,使器械物品资源共享的速度也加快,也保障了临床需求,提高临床使用的质量。本组选择了本院消毒供应科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在集中管理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获得了较大成效,医院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各个科室对于医院消毒管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这表明医院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的优质服务模式是比较先进的工作模式,获得大家的认可,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同时能够进一步强化、提升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9-10]。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将临床护理人员还给患者,使优质护理贯穿各个临床科室,一方面确保患者获得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还能确保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更加程序化、专业化,大大加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节约成本,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11-12],此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5-106.
[2]贺春莲,刘小芳,郑文,等.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10,31(36):6855-6856.
[3]孔慧,孔平,陈付华,等.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的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2,4(10):657-658.
[4]邢继波.消毒供应中心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139-140.
[5]王姿英.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12(10):104.
[6]骆金萍.医院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应重视的几个环节[C].2008年全国医院感染控制、消毒管理(屯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08-109.
[7]丘秋香.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后在优质护理中的保障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386-387.
[8]鲁林艳.优质护理服务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10):125.
[9]廖根娣.消毒供应室为临床服务的方法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5):98-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2-6.
[11]焦丽玲,张爱荣.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4(23):5625.
[12]邵承香,何正慧,严冰.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