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意境教学初探

2013-02-01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渔歌子白鹭词人

江 雪

(永安市实验小学,福建 永安 366000)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它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一首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优秀的古诗词正是因为有意境,才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创造性地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入境品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下面笔者以《渔歌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一、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诗歌具有音乐性。在诗歌产生的初期,它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宜于诵读。因此,对于带有强烈音乐性的诗歌来说,体会其意境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诵读。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通过诵读,可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粗看颇像七言绝句。其实,《渔歌子》这一词牌是唐代教坊曲,全首平仄配合协调而有规律,又用四平韵,朗读起来也是很顺当上口的,但顺当之中又有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读”贯穿始终:一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词的音韵美;二读,想象画面,读出词的意境美;三读,巧抓白鹭,品出词的情感美。旨在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悄然领会作者的情感。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色彩柔和,用语活泼,意境悠远,表达了词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深挚爱恋,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可见,诗词不仅要读出节奏感,更要读出诗词的韵味。我们用现在的语音去分析《渔歌子》一词的音律,就会发现这首词中平声字占大多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尽量多使用平声字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在悠长的声音中,感受到他当时闲适、平和的心境。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合在音律中,通过韵律传达给读者。因此,在学生读准、读通诗词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为诗词划分节奏不练习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诗词所具有的节奏感。接着,我按“平长仄短”的要点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有意把“前、飞、花、肥、笠、衣、风、归”这些字的读音拉长,反复吟咏。在整齐、悠长、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词的生命力跳动起来。学生读的是抑扬顿挫、有滋有味,不仅感受到古诗词所具有的节奏感、音乐感,同时朦朦胧胧地感受到词人平和、悠然、自由的心境。

二、诗画结合,想象诗词的意境美

大多古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就必须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如果能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略诗词的图画美和意境美。词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在《渔歌子》这首词中,词人仅用了27个字,将远近高低的景色融会其中,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而活泼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里垂钓,十分悠然。渔翁正是被这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在斜风细雨中,他陶醉其中,乐而忘返。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词人陶醉于大自然山水之色中悠闲自由的生活乐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词中的文字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美,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因此,在学生熟读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词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引导学生静观文字,配乐想象: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呢?学生们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透过这两行文字,想象出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在想象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的意境之中。

三、抓住词眼,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古诗文言简意赅,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抓好“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眼,就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意象。《渔歌子》是一首言志诗,词人巧用渔父这一出世归隐、无欲无求的特殊形象,表达了词人不满于官场的浑浊而隐迹于江湖、寄情愫于大自然的一种逍遥、清静无为的心志。然而,整首词中却无一句直接表达志向,但全词又无不紧紧围绕于此。在末尾的“不须归”三字,表面上说归不归,实际上,它正是用隐语言志,可谓全词文眼。而从词作表层意象透现出来的这种旷达情趣,又是借助形象化的艺术画面“白鹭飞”加以显示。白鹭,一身洁白如雪,气度不凡,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它最喜欢到无忧、无污染的地方生活。在文学作品中,它是纯洁、高雅的象征。词中明写白鹭上下翻飞、自由自在,实为寄托自己无所拘束、悠然自得的情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怀,教师巧抓“白鹭飞”,让学生展开想象,构建画面,通过“说白鹭,赏白鹭,写白鹭”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走进白鹭,想象空中自由飞翔的千姿百态的白鹭,感受白鹭的纯洁高雅,从而体验诗人心中那份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寄情愫于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入境品读——展开想像——巧抓词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在丰富的想象中,发散学生思维,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再紧扣词眼,从而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在诗情画意中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猜你喜欢

渔歌子白鹭词人
《渔歌子》改写
白鹭于飞
词人的职业
白鹭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渔歌子
林逋梅妻鹤子
简笔画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