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2013-02-01何皓怡李秋萍
何皓怡 李秋萍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何皓怡1李秋萍2
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广西崇左 532200 2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南宁 530023
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特点并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学生的需求,给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一些设想和措施,以求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建构主义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2.012
*本论文参与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1JGB064。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其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
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而言,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在校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在各地区的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少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早已学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而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另外,对于师范类院校比较注重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虽然在以后的课程中也会专门开设课件制作的课程,但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适当渗透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提前给学生做一些预热,可以为其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做好准备。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愈来愈大。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其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对其以后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会产生重大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在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之后,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或在一些具体的教学环境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教材内容略显陈旧
由于所用教材的编撰需要一个长期的资料收集和编写过程,教材的更新速度并不能赶得上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速度,这会造成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内容和数据与当前的最新技术并不符合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2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考虑专业特点
显然,各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需求及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让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千篇一律,只会削弱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2.3 理论内容枯燥,学生不易接受
一些计算机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部分计算机基础或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比较难于接受这些知识,而如不能把这些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会影响到学生继续深入地学习该门课程。
2.4 过于注重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忽视其他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的教授
不可否认,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评价学生计算机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也得到一些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使得一些教师在授课时就围绕考试内容授课,而忽视一些同样实用性很强的非考试内容的教授,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发展。
2.5 缺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的讲授是一部分,学生课后的自学是一部分。特别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实践探索
面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3.1 关注新技术,用计算机教计算机
任课教师平时应多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力求将一些较新的技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用计算机教计算机”,让一些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得到更为形象具体的呈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在讲解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时,借助画图工具、Flash和CorelDraw等软件,便可以非常直观地将二者的差异呈现出来;在介绍字符编码的知识时,借助相关软件也能非常迅速地将字符的二进制表示形式呈现给学生,更便于学生理解字符是如何在计算机中存储和显示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授课,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查找获取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特别是对于师范生更应该要学会应用网络来使自己的学习受益。作为未来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网络,从而才有可能教会他们的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来促进学习。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时会使用各种通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或购物等。这些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和道德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中也要介绍一些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如保管好自己的网络账号、密码,不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不登录不健康的网站,不发表不健康的言论,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道德意识。
3.2 因材施教,突显专业性
同是一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除学习一些公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计一些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一个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提前为他们引入一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可能用得上的知识或工具软件,这能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对于理工科学生,可增加一些计算机网络及编程语言、软件开发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接受和掌握那些专业的工具软件,也有可能促使他们开发一些工具软件来辅助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对于艺术类学生,可增加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及影视编辑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及工具软件的介绍,借助这些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创作艺术作品;特别是对于师范类学生,要增强对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的学习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还可以向他们推荐介绍一些音频和视频的剪辑制作软件,以提高他们的课件制作水平。
3.3 等级考试和能力培养并重
计算机等级考试规范并促进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提供了统一的考试平台,有利于在同一尺度下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有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少学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造成一部分教师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造成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学生仅仅掌握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法,而忽视了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变成应试教育,从而偏离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设的初衷。因此,要妥善处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之间的关系,既要肯定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方面的正面促进作用,也要看到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负面影响。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该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获取网络上的学习信息,可以向学生教授一些网络搜索的技巧;向学生推荐一些网上学习的网站和资源,如网络视频公开课等;让学生通过建立博客来对学习到的知识和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以后需要时能够及时查询。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该是一种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
3.4 创设网络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在互联网已高度普及的今天,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的传输性、交互性和实效性等优势来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可以开发本门课的网络课程,让学生利用课程网站来进行学习。在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网络学习情境的创设,考虑如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课程网站上,不仅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应设置学生预习模块,方便学生利用网站做好课前的预习,如在网站上提供重难点提示、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等信息。另外,还应提供学习内容的相关视频和动画资源,供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自学;设置作业习题模块,供学生实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开通网络学习交流的平台,如博客、论坛等,供教师答疑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通过创建网络学习环境,使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5 使用项目教学法
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教学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2],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并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消化吸收和探索创新中获得比较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技能的教学方法。PBL强调紧扣教学大纲以及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交流展示项目学习的成果,对成果进行评价,也是PBL的重要环节[3]。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充当“项目设计师”及“教练”的角色,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精神;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协作学习、项目制作;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项目教学法通常分为设计项目、制定计划、协作探究、制作作品、成果交流、总结评价等6个基本步骤[4]。
1)设计项目: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计划:教师确定项目教学的步骤和程序。
3)协作探究: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立项选题,确定分工,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进行工作。
4)制作作品: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所研究的结果,比如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等。
5)成果交流:教师组织作品发布会,学生展示作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心得。
6)总结评价: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组员、组间进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反思作品制作过程的得与失。
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对于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民族地区学生来说是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项目任务,在划分项目小组时,可把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在一起,小组成员间相互帮扶共同协作,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去探究过去未遇到过的问题,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实施新项目,当项目完成后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亲手制作项目、亲身体验项目流程的过程中,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所应用到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最后,进行成果交流和总结评价。小组之间展示作品、交流心得,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进行自我总结评价,保证人人参与,各有所得。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为其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相对来说,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更需要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所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5):48-52.
[2]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28-30.
[3]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111.
[5]王莉.民族院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5526-5527.
Thinking and Research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eaching of Normal School in Ethnic Areas
He Haoyi, Li Qiup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eaching of Normal School in Ethnic Area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feature of the times 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proposed some ideas and measures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eaching,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ethnic areas; normal school;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cons tructivism
G752
A
1671-489X(2013)12-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