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
2013-02-01张小稳
张小稳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最早是由英国的创意产业工作小组于1998年提出的,在他们提交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对创意产业做出了定义,即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体现个性和差异为特征,它是后现代的产物。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兴起之后,很快成为英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增加值超过其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英国为12%,美国为14%,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1]美国人甚至发出“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在国内,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7.4%,占GDP比重连续8年超过10%[2];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超过10%,占GDP比重连续7年超过6%[3];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占 GDP 比重已达 8%[4-5],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些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一定区域内文化创意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因而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5年最先在上海出现,迄今为止,已经初步形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带,上海、北京和深圳是三大产业带的引领者,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鉴于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相对滞后,本文拟对比分析京沪深与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找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京沪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经验,提出加快发展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议,以期缩短河南省摸索的过程,从而迎头赶上,乃至后来居上。
一、京沪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上海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最早的城市,2005年4月上海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授牌,这是我国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至2011年底,上海共有创意产业集聚区89个,文化产业园区52个[6],初步形成“一轴(延安高架主轴)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产业布局。2010年2月,上海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根据2011年公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媒体业、艺术业、工业设计业、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业、网络信息业、软件业、咨询服务业、广告会展业、休闲娱乐业十大产业领域将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一轴、两河、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布局。“一轴”即横贯中心城区东西向的“轴线”,西起虹桥商务区,东至浦东金桥、张江;“两河”指黄浦江滨江文化创意集聚带和苏州河滨江文化创意集聚带。“多圈”为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及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数十个文化产业园区和百个以上的创意产业集聚区[7]。预期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的增幅,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2%,使上海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到2020年,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之一;到2030年,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使上海成为世界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之一。[8]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密集的专业人才资源、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旺盛的消费需求、强大的市场辐射力以及积极的政策扶持,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2005年12月,北京市委第九届第十一次全会确立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战略目标。2006年4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成立。2006年12月,北京认定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拥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0个。[9]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海淀和朝阳两个增长中心,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了“一轴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城市功能拓展区形成了“一环两核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保护区形成“东、西两个发展带”的布局。2011年公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级城市,依托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布局,吸引高端要素流入,着力培育具有战略作用的文化功能区和不同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撑。继续提升文化创意集聚区发展水平,整合提升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和促进特色文化创意村落、街区、工厂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四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模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由现有的30个增加到100个;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市场化”,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市场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际化”;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做强做大,实现“品牌化”。“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可望保持15%的年增速,产业规模将占全市GDP的20%,超过金融产业,从而成为北京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10]
深圳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率先在国内确立了“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根据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圳市将进一步做强做大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第五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年8月,深圳市认定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8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年产值超过500亿元。[11]2011年颁布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 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4.5%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超过5 800亿元,成为支柱产业。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产业之一,引领深圳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先锋城市、世界知名的“设计之都”和国际时尚创意中心;发展壮大产业主体,形成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提升创新能力,使深圳成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研发高地。[12]
二、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05年河南省才出台《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和《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2006年中共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任务,2007年12月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产业“910111”工程。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并对河南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2012年初,河南省适时出台《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涉及金融、土地、工商、税收等诸多方面[13],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9月份,河南省已经拥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7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0多个创意产业园区和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初步形成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
郑州是全国的交通枢纽、著名的商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河南省提出打造中部第一创意集聚区的战略目标。2008年至今,郑州先后建设了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和影视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中国·郑州(二七)快乐星球文化产业创意园等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9年11月,中国·郑州金水文化创意园正式开园,这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以时尚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又重点建设了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河南基地)、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2年3月,郑东新区龙子湖湖心岛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立,着力打造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创意高地。
开封、洛阳、安阳、南阳都曾经是古代都城或帝王之乡,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主打历史文化牌。开封作为七朝古都,特别是北宋的东京城,“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千多年来,开封城市格局和中轴线始终未变,宋都古城风貌保存至今。开封依托大宋文化,倾力打造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2011年成功上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清明上河园文化创意区用巧妙的创意把宋代历史生活还原,将逝去的历史还原成现代生活、将静态的画卷变成动态的展现,10多年来,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总收入上亿元,成为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开封朱仙镇由于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有条件形成木版年画、印刷、工艺美术、书画艺术、文艺演出、影视拍摄服务、动漫七大文化创意产业,构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效益显著、带动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偃师商城”、“夏都斟寻阝”、“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遗址”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形成“五都贯洛”的奇观,诉说着洛阳曾经的辉煌。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对三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甚至是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洛阳积极发挥牡丹文化优势,运用现代高科技,大力发展牡丹画、牡丹工艺品等文化创意产业,牡丹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建设之中。民间学者还提出建设“国际河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议。安阳利用殷墟文化,打造以殷商文化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南阳依托三国文化,打造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新乡、平顶山、信阳等地则以旅游和休闲为目标,着力建设以旅游、娱乐、休闲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将比上年增长17%,达到430亿元。[14]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还处于培育、探索、发展的初始阶段,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先进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当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识不够清晰
首先,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区别不甚清楚,至今也没有出台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和目录。在2010年底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产业“910111”工程中,“9”指的是重点抓好9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其中之一,与其并列的还有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影视制作、武术体育、动漫游戏。而国际通用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则是包括传媒出版、影视制作、演艺、艺术品与工艺美术、旅游休闲、广告会展、软件等产业门类的。其次,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还不到位。目前,河南省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本上是以“文化示范园区”、“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村”的形式,而很少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命名,迄今为止也没有出台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河南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识也非常模糊。一般而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由某类相关或相似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形成的具有较完整产业链的经济发展区域。在这一区域,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各企业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展。[15]而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产业集聚理解为简单的企业聚集,以金水文化创意园为例,是以时尚设计为主导,但园区内并没有设计企业,涉及的广告会展、动漫游戏、文化演艺、现代传媒几个产业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很难形成上下游贯通、联系密切的完整产业链。
2.缺乏整体规划,结构不平衡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结构不平衡。到目前为止,河南省还没有出台全省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对于全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缺乏通盘考虑,对于未来若干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缺乏设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本上是地市政府在做。由于各地市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识和支持力度不同,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郑州市在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设了几个颇具影响力的集聚区,还有几个正在建设,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市。二是企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虽然打造了一些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产业聚集效果不明显。如,虽然演艺业推出了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等,影视业推出了大型科幻少儿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填补了我国大型科幻少儿电视剧的空白,动漫产业推出了《小樱桃》,大型活动上推出了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等,产生了河南省文化影视集团、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但这些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基本上是一枝独秀,独立发展,没有带动中小企业的大规模发展,除动漫产品《小樱桃》之外,大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不明显,这严重制约了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
3.缺乏横向整合广度及纵向开掘深度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没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缺乏横向整合的广度,也缺乏纵向开掘的深度。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厚的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河南省各类文物点有28 16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96处之多,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2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614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16]目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虽然在地市内部有横向整合,但全省范围内的横向整合非常缺乏。例如,郑州、安阳、商丘、洛阳、开封等都是知名古都,这些城市的历史联结起来就是大半部的中国古代史,如果把这些古都文化充分整合,既能彰显中原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又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各地市中做得较为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如安阳的殷墟文化、开封的大宋文化、洛阳的河洛文化、南阳的玉文化等,仅仅局限在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对于历史资源的深度挖掘,如文化内涵、创意产品的开发上做得远远不够。如同抱着举世罕见之宝玉,却不知道如何雕琢。目前河南省发展较好的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也没有对本省的历史文化资源给予足够的发掘,以致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独特性。
4.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
由于河南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识尚不够深入,以致其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只能屈居于文化产业和产业集聚区规划之中,对于这样一个可以作为未来经济引擎的朝阳产业,除了郑州市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用地的实施意见》之外,还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相关政策只能参照河南省和各地市关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或专项工作方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在资金、人才、服务平台方面的特殊要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河南省没有成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方面,没有大型的推介活动,仅仅成立了创意产业协会这一民间机构,这对于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四、京沪深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
针对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北京、上海、深圳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先进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河南省借鉴,可以使河南省少走弯路,缩短探索的时间。
1.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产业,以人的头脑为核心,是一种高附加值、节能降耗的绿色产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在产业上的联结,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节约企业成本、有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目前已经是世界上通行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中,集聚区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平均值。在国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20世纪末就已经出现并开始建设,而我国迟至2005年才对国内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授牌,开始建设。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与政府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这些地区有一些自发生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但其快速发展还是在政府介入之后。北京、上海、深圳等都先后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年或二十年的振兴计划、发展纲要等,每年都要制定下一年度的具体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
就河南省而言,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于河南省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重要性,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性,对于河南省打造中西部战略高地的重要性,对于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转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应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5年、10年甚至20年的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计划,在整体上推进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委、省政府应该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并建立起各部门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2.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纵观国内其他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都是在充分利用区域内文化、科技等资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如北京充分利用明清历史文化资源、国际化大都市和科技艺术人才优势,提出“全球化文化产业区”的定位;上海充分利用现代化大都市的科技艺术优势,提出“设计之都”的定位;深圳充分利用设计、科技、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出“创意设计之都”的定位,并走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河南省也要在充分利用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鉴于此,河南省应该充分利用整合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定位,改变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结构不平衡、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差的局面。
3.应尽快制订本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在理论上弄清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政策上将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产业中剥离出来,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产业集聚区中剥离出来,才有望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的独立健康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产业中包含创意成分,但不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属核心成分。文化产业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工业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文化产业追求的是标准、集中、规模;文化创意产业追求的是独特、分散、多样。产业集聚区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相比,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产业可以是工业、可以是商业、也可以是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只是产业的一个分支,并且是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分支。因此必须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的特征制定独特的产业发展政策。
例如北京在2006年命名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后,就发布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9大行业、27个中类和88个小类。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建设进行规划的同时,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关于促进上海市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人才开发目录》《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下辖的各区县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建设提供指南、资金、人才和服务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的发展和建设保驾护航。
河南省的当务之急是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产业中、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产业集聚区中剥离出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政策,让文化创意产业破茧成蝶,成为中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4.坚持市场导向,改革文化体制,政府积极有为但不越位
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府做出整体规划和指导,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的经济类别,要遵循市场活动的基本规律,所以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该做的事情。近年来,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以文化创意与商业运营模式相结合为基础、由需求与产业优化决定“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政府作为而不越位”的发展理念。在集聚区建设上,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原则,建立了集创意、研究、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17]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因此而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腾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等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市也在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门管理部门,将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制定《关于深化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18];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创意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切实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河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学习先进省市的经验,政府要积极有为但注意不要越位。
5.合理搭建产业链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应突出特色和定位,打造产业链,真正实现集聚而不是聚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北京、上海、深圳等都明确定位要求,如上海市2008年制定的《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条件之一就是“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定位,产业门类符合《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并且已经有若干个主导产业门类。主导产业门类的企业应占园区全部企业总数的70%以上”。[19]《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中认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条件之一是,“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定位,并且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区的产值、交易额等经济效益指标居于同行业领先地位”。[20]现在一些建设得比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企业规划的主要依据就是产业链的合理搭建,在网络游戏产业链中游运营商集中的基础上引入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研发企业,从而带动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企业的入驻,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强大的整体竞争优势。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通过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联动来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实现“载体、功能、行业、渠道、政策、品牌、资本”七位一体的服务架构。上海8号桥构建起依附于“主角”的产业链,将创意产品的设计创作、生产加工、展示销售连成一片,并通过咨询机构、中介组织等衔接各环节,从而实现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怀柔影视基地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为园区特色,遵循龙头项目带动、中小企业聚集模式,建成可进行影视制作、展示传播、版权交易并含影视旅游、衍生品开发等完整环节的影视产业基地。
针对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分散、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差的状况,应该尽快制定《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对集聚区的建设进行引导,对集聚区的建设规划和入驻企业严格把关,以建立起产业集聚、品牌突出、相互带动、链条延伸、拉动明显的产业结构,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整体竞争力。
6.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方式
集聚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因此,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还必须制定园区管理制度,创新园区管理模式,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提供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管理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一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首先,建立园区管理制度。目前,上海93.5%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了管理制度,促进园区管理的功能由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其次,创新管理模式。如上海出现了以投资园区内企业为主、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等园区经营管理新模式。投资园区内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园区的经营者把园区作为投资经营实体,挑选、积聚和培育好的优质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压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或者用园区租金换取企业股权,从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比纯粹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前进了一步。德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也采取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北京在市郊土地的应用上采取了股份制的方式。鉴于存在地价上涨、租金提高,商业排挤艺术的现象,北京市郊798附近的何各庄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来实现农民、艺术家和管理运营者的共赢。[21]河南省可以根据各个集聚区的建设需求,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实现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1][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8.
[2]腾讯新闻.北京去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497亿元[EB/OL].(2010-01-27)[2012-10-20].http://news.qq.com/a/20100127/001752.htm.
[3]许正林.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科学发展,2010(7):96.
[4]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长20.5%[EB/OL].(2012-01-18)[2012-10-20].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qgwhxxlb/201201/t20120119_228125.html.
[5]中国日报.年均增长25%远超GDP[EB/OL].(2011-12-29)[2011-10-15].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10-15/content_4071741.html.
[6]新华网.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达52个 园区呼唤更多创意集群[EB/OL].(2012-05-02)[2012-10-20].http://www.sh.xinhuanet.com/2012-05/02/c_131563684.htm.
[7]百度文库.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修订版)[EB/OL].(2012-08-11)[2012-10-20].http://wenku.baidu.com/view/5aed4f5777232f60 ddcca18e.html.
[8]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EB/OL].(2012-10-20)[2012-10-20].http://www.shdrc.gov.cn/main?main_colid=499&top_id=398&main_artid=19063.
[9]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网.产业集聚区展示[EB/OL].(2012-10-20)[2012-10-20].http://www.bjci.gov.cn/.
[10]视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北京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EB/OL].(2011-01-08)[2012-10-20].http://shijue.me/show_text/4fff4803ac1d840d90049e8b.
[11]人民网.深圳文化产业基地已达48家 年产值超过500亿元[EB/OL].(2011-12-29)[2012-10-20].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16750626.html.
[12]金融界.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EB/OL].(2011-11-15)[2012-10-20].http://finance.jrj.com.cn/2011/10/15113011299755.shtml.
[13]中原河南文化网.河南省文化厅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EB/OL].(2012-08-25)[2012-10-20].http://www.hawh.cn/zfxxgk/2012-08/25/content_119828.htm.
[14]河南社会科学.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2011年的文化建设成就[EB/OL].(2012-02-21)[2012-10-20].http://www.hnass.com.cn/html/Dir/2012/02/21/00/57/07.htm.
[15]王华,李艾芳,孙颖.改革开放30年:北京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演进[J].北京规划建设,2009(1):60.
[16]汤淑君.关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几个问题[J].中原文物,2001(6):79.
[17]程剑鸣.深圳与京、沪、杭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1.
[18]北京市信息网.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EB/OL].(2011-10-14)[2012-10-20].http://tzcj.bjfsh.gov.cn/news.aspx?Articleid=46.
[19]东方财富网.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EB/OL].(2011-11-03)[2012-10-20].http://blog.eastmoney.com/tian_shang_hang/blog_160592577.html.
[20]百度文库.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EB/OL].(2011-04-10)[2012-10-20].http://wenku.baidu.com/view/2f0b75e8551810a6 f5248602.html.
[21]张建,张学飞,赵之枫.京郊原生聚落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