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先兆临床观察

2013-01-31江小荣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风池针药中风病

江小荣,李 贤,覃 翠

(广西玉林市中医院脑病科,广西 玉林 537000)

针药结合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先兆临床观察

江小荣,李 贤,覃 翠

(广西玉林市中医院脑病科,广西 玉林 537000)

目的:观察针药合用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先兆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方法: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并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先兆安全有效。

中风先兆;针药结合;风痰瘀阻型;临床观察

近年来,我们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先兆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3~73岁,病程5~13个月。对照组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病程4~1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2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为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语言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一过性视歧昏瞀。兼症为手足麻木、头晕胀重,咯痰或痰多,舌质暗边有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或沉涩。中年以上患者,具有主症2项及以上,结合兼症及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l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诊断[2]。

纳入标准:年龄40~75岁,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具有出血倾向及严重消化道溃疡史,有药物过敏史及伴有心肝肾严重疾患,新近手术,肿瘤患者,既往有中风病史,有精神疾患,依从性差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针药结合方法。①针刺:取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丰隆、太冲,百会、风池、三阴交用补法,阴陵泉用平补平泻,其余均为泻法。加艾灸风池、足三里。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②熄风化痰通络方:天麻10g,钩藤12g(后下),水蛭0.5g(分冲),丹参20g,僵蚕10g,山楂10g,何首乌12g。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期间停用西药。

对照组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1g,1日1次。

两组治疗3周为一疗程。两组原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予相应处理。治疗前后各检测血流变学、血脂1次。血、尿、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等。随访6 个月,记录复发情况。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3]。基本痊愈:生活基本可自理,可做简单运动,语言功能恢复,肌力恢复至V级,神经系统体征与症状消失,复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密度明显降低,边界清晰。显效:生活可部分自理,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肌力达到Ⅳ级,复查结果显示病灶吸收良好明显缩小,密度降低,边界较清晰。有效:可自行翻身坐卧,意识较清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肌力达到Ⅲ级,复查显示病灶边界略有模糊,吸收情况好转。无效:语言未恢复,症状基本无好转,肌力提高不到I级,CT复查结果与前片比较显示,边界模糊不清,密度略有降低。

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析。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见表2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时间TCTG HDL-C LDL-C治疗组 50 治疗前6.31±1.02 1.93±0.53 1.07±0.32 4.20±1.13治疗后4.84±0.96*△1.34±0.52*△1.53±0.57*△2.81±0.80*△对照组 50 治疗前6.10±1.12 1.93±0.50 1.02±0.32 4.13±1.07治疗后5.94±1.211.87±0.53 1.37±0.413.76±0.8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时间 全血黏度 红细胞聚集 红细胞变形低切 高切 血浆粘度 指数 指数治疗组50 治疗前15.30±3.80 5.92±2.011.98±0.47 11.52±4.50 1.53±0.67治疗后10.06±3.30* 4.60±2.03* 1.67±0.51* 6.13±2.38* 0.83±0.38*对照组50 治疗前15.25±4.36 5.89±3.00 2.12±0.67 11.57±3.19 1.49±0.64治疗后12.84±3.30△5.54±1.91△1.98±0.87△1.13±0.68△8.48±2.59△

治疗组有3例治疗4周后出现厌食、恶心,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6例出现厌食、恶心,对症处理后消失。两组心、肝、肾功能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

随访6个月。100例中随访97例,治疗组48例病情复发或加重2例,复发率4.16 %。对照组49例病情复发或加重8例,复发率16.33 % 。两组病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中风先兆乃中风病之轻证,与中风病有大致相同的病因病机,不外“风、火、痰、气、瘀、虚”六端,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内风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横窜四肢,致脑窍闭塞。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为醒脑清神的常用穴,其位于巅顶,主治中风、头痛、头晕等各种脑部疾病。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具有醒脑开窍之功效。风府是督脉、阳维与足太阳之会,主治各种风证,其功用与风池类似,两穴同用可加强疗效,共奏祛风醒脑之功,主治各种脑病、头痛、高血压等疾患。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而阳明经多气多血,刺之可调理气血。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刺之可疏肝理气,两穴相配为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共奏调理气血、疏上导下之功,对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诸疾如中风、癔病、癫痫等均有调治作用。诸穴合用,可调气机、降逆气、升清阳、行气血、和阴阳,达气(阳)血(阴)双调的目的。

药理研究表明,天麻、钩藤均有降血压、抗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丹参含丹参酮原儿茶醛,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降低血凝度等。何首乌中有效成分能与胆固醇结合,阻止胆固醇在肝内沉积,减少类脂质在血清中的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膜,而起到降脂作用。山楂中山楂核醇提取物总黄酮可降低TC、LDL—C,降低主动脉壁胆固醇的含量,从而可减少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水蛭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其起主要作用的是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诸药合用,可透过血-脑屏障,解除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障碍,起抗血栓形成防治中风先兆。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流量,改善脑供血供氧。

观察显示,针药合用治疗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1]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脑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学报,1993,16(6):426.

[2]王新志、韩群英,陈贺华.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87-688,105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S].1994:9-11.

R246.133

B

1004-2814(2013)04-243-02

广西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gzzc0953)

2013-12-17

猜你喜欢

风池针药中风病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墨风池诗词选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