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模式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3-01-31刘二伟
刘二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社会责任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紧密依靠中国人民,凝聚中国力量,而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有无直接影响着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
加强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来看,大都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道德滑坡、责任缺失——政府和社会反思,加强教育——道德回归——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以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为例,在建国初期,新加坡实施“英才政策”,重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强调其创造效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但对道德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结果导致培养的人才对国家的忠诚和社会责任缺失,国家经济一度遇到困难,这些人才却大量流失海外,令政府和社会失望。新加坡痛定思痛,全面反思自身教育政策,并制定了把效忠国家、社会责任和个人品德三方面结合培养学生的德育政策。[3]鉴于社会责任培养对于年轻一代自身发展以及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总体上看,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一流强国十分重视培养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强调“不要问美国为你做了什么,要去问你为美国做了什么”。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应当引起重视
近年来,由于一些消极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相应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国的年轻一代包括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值得我们注意。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4]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将来要在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中扮演生力军角色,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势必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放在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兴衰的高度来对待。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中国力量方能实现,青年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其自身素质如何自然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而在部分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现实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化和创新社会责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原有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功能日渐弱化
高校的社会功能决定了要培养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弗洛姆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5]很显然,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符合社会需要,过度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处理自身和社会的关系,这即说明原有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必须予以创新。
实际上,原有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90后占主体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不适应以网络为主要知识传播路径的时代特点,导致起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功能弱化,效能下降。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引导功能被严重弱化,而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网络时代知识获取成本的大幅降低的特质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交往而非教师的单向灌输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往往被视为是沉闷的、充满道德说教气息的课堂,这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课的形象,更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央历来号召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很显然,如何探索新的、符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全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实践性教学是思想政治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环节
首先,从政策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央和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贯强调的政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强调了实践性教学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明文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老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
其次,从认识论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需要通过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实践)来培养和强化。社会责任是个体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很显然,仅凭课堂学习难以让个体感受到社会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难以感受到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个体的发展进步。因此,需要通过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从心理学角度看,融入实践环节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符合90后大学生心理需求。90后的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相对优越,社会阅历较少,往往有着“自身的发展与父母和家庭有关而与社会无关”的观念,因此,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而在现实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中,融入实践性的教学则会逐步弱化其自我意识,强化其社会意识,逐步帮其树立“自我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观念,现实效果更好,不但可以入脑,更能入心,往往会给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提供切实的正能量。而纯理论教学往往会“水过地皮干”,影响不能深入持久,甚至还会激发大学生逆反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四、构建实践性教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对接
实践性教学是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中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对接、相融合,通过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的过程。很显然,实现实践性教学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对接,需要在教学团队、课程设置、激励机制、活动平台、校园文化等方面加强保障,确保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有人可用、有章可循,保证培养和强化过程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一)教学团队建设
需要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责任感强、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这是实现实践性教学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对接的前提条件。因此,需要打破现有体制限制、破除传统观念,构建校内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校外社会贡献卓著的社会人士相结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大学后勤职工等广泛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这种组合不但能够填补体制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局限性造成的空白,而且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之中,效果必定会更加明显和持久[6]。
(二)课程建设
实践性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开放性,这种开放是真正把大学校园和广阔社会对接的开放,因此,除把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实现社会实践课程常态化之外,更要把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开辟“感受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第二课堂。对此,需要在节假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团日活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中更多关注社会民生、强化社会责任。为调动学生重视并积极参与这一特殊学习过程,需要把学生在社会实践课程中的表现予以量化,并以学分的形式计入学生成绩。
(三)机制建设
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性教学依然难以正常有序进行。对此,一要创新教师考评机制,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其效果在其教学工作考评中的分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主导和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二要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把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的表现纳入其综合素质考评,破除把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唯一因素的传统观念,以此激发教师实践性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平台建设
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离不开活动平台的建设。对此,需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和合作,逐步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各种限制,建立更多社会实践基地如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厂矿企业、名人故居、改革开放教育基地等,使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鲜活、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加强。
(五)文化建设
文化因素至关重要,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可以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社会责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在点滴的校园生活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大学应当在固化的校园景观中植入社会责任的元素,如名人塑像、名言警句等;其次,在校园的宣传栏、宣传版中不断宣传社会责任;再次,在学校要营造一种崇尚社会责任、感恩回报社会的氛围,表彰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正面形象,利用榜样的力量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当然,也可把社会责任的因素融入学校的各种学生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歌咏赛、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从而使讨论社会责任、践行社会责任、争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校园中无处不在。
五、结语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问题。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效能,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工作者们必须探索的问题。事实证明,原有的知识灌输和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必须切实以大学生为本,构建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并加强相应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机制建设、平台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科学化、人性化,真正提升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方面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41-41.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3]林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8.4.
[4]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42-42.
[5]埃里希·弗罗姆.对自由的恐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03.
[6]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