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宾对话:教育云空间教学创新与应用

2013-01-31杨晓北,刘晓,刘学民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年2期
关键词:空间信息化学校

主持人:

湖南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书记 杨晓北

对话嘉宾: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晓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 刘学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韩锡斌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杨翠明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余克泉

广州联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二部技术总监 舒畅

成都康赛电子科大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雪飞

主持人:当前,教育云空间教学创新与应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高度,现在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刘晓:推进空间最大的困难在哪里?我想就是学校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要转变观念。空间一旦建设以后,就不能离开空间,学生如此,老师如此,领导更应如此。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主动用空间,如果党政一把手不用,其他的人就更不会用了。还有就是用了空间以后,实现了无纸化办学,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教材使用格局,现在靠教材吃饭的企业那么多,涉及到一个利益再分配的问题。

主持人: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

刘学民:教育部今年3月份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5月份教育部召开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9月5号又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这都是为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准备。

《规划》指明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内的目标,明确了“三通两平台”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要点,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应该以应用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主持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的政策和纲要制定出来后,应该有哪些配套的措施?

刘学民:我们为什么要搞“三通两平台”,我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后肯定要数字化,中小学也好,大学也好,都将通过网络数字化平台进行学习。要实现数字化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前提条件。

搞教育信息化还要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如果你们认识不到,就会远远落后于别人。目前,美国已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纸质教材。这对国内教材出版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这个机遇你们赶不上、抓不住,未来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发展,使教师整体队伍在同一个网络办公、同一个网络学习,他们的均衡发展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也得到了很多免费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刘晓:我认为学校既是教育资源的发源地,也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搞教育信息化,一定要把企业吸引过来,要让企业认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挣钱的地方。就拿校园网络来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都瞄准这个市场。企业只有把网络接通了才能够赚你的钱,所以我们学校有50间无线上网的教室是中国移动提供的。中国联通给我们免费提供了500兆进校的宽带。中国电信和中南大学签了一个20年战略合作协议,准备为中南大学的大学生免费提供无线网络。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一边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一边争取企业的投入,这一点非常重要。

谈到创新意识,我到深圳考察了一个公司,他们生产触摸屏。82寸的触摸屏,现在是8万块钱,明年、后年可以降到将近2万元。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像投影仪这类的教学设备甚至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消失,学校的每一个教室将都是LED触摸屏,可以想像这种变化将会带来怎样的教室革命!

主持人:教育云空间教学创新与应用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一场革命,学校应如何开展教育云空间教学创新与应用?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哪些实际的影响?

余克泉:我们学校教育云空间的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从2011年的9月下旬开始,我们全面部署强力推进空间建设,在全院师生员工中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动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制定了空间建设的标准,然后在全院师生中开展培训,并且要求人人建空间、用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加强过程的监控,将空间建设的情况与考核评价挂钩,定期公布个人空间建设情况。在整个过程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领导重视、领导带队。学校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带队,首先把自己的个人空间做好,然后再在空间上与广大师生进行非常广泛的交流,领导的带头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到2011年11月中旬,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全院师生人人建立了自己的空间,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空间。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推进阶段。在人人建成个人空间的基础上,我们及时组织进行系统的研讨,深入推进空间课程的建设,大力倡导教职员工结合岗位实际建立主题特色空间。学校还组织专门的团队,着力打造空间创新的10大项目。到2011年12月底,学校的空间建设已经全面完成并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个阶段是优化提升阶段。为了推动学校空间建设与运用的持续创新,我们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举行了很多的评选活动。先后开展了空间说客比赛、论文大赛、专业比赛,评选出优秀的空间课程、主题特色空间,评选了优秀的创新项目,并对这些评选出的优秀项目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推动空间建设与应用走向更高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建成了189个空间课程,每个老师一门,这些空间课程汇集成非常丰富的“空间课程大观园”资源库。我们还建成了86个个体主题特色空间,其中教学内容的有60个,管理内容的有26个。我们精心打造出了院长话题、空间服务大厅、空间立志园、顶岗实习新干线、湘绣博物馆等10大空间的创新项目。有5项课题评选出了30多篇优秀的空间建设与应用的优秀论文。通过教育云空间教学创新与应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发生了深刻变革,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公开、公平,在教学上深化了课程改革,构建了一个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打造了一种媒体互动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自主学习平台。

学校很多专业老师的空间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多是原创资源。像我们服装专业、湘绣专业、陶瓷专业、雕塑专业等,很多实际的操作流程,你在课堂上都看不到,老师都把它做成原创作品放到网上,制成教案。另外,一些老师还建立了课程群组,在空间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批改作业。师生们除了在空间上能够很深入地学习专业技能之外,还可以拓展自身的素质。我们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他的主题特色空间里面,就开辟了红楼学馆。还有一个老师开辟了演讲与口才,有些老师还建立了选修课。就我自己本人来讲,不管工作再忙,我每天上空间的时间绝不能少于半个小时,因为我自己在空间上有很多事情要做。现在我们整个学校的师生已经离不开空间了。

杨翠明: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提出了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我们学校开始进行网络空间建设,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转变观念。数字化校园也好,信息化教育基础也好,对教育教学的冲击非常大,不仅今后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面对这一情况,学院非常重视,领导身体力行大力推进,到目前为止,学校教职员工拥有空间1.2万个,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

二是建设资源。学校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资源建设:老师层面,围绕课程教学做课程资源,将老师的教案、PPT、习题以及授课视频,都放在空间上,方便学生自主化学习。学生层面,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学习和他自己的学习兴趣,建设自己的空间资源。业务部门层面,围绕业务部门职责,建设其工作空间。到目前为止,空间文章数达到了260多万篇,视频浏览量达到了6千多万次,师生互动达到300多万次。

三是转变方式。首先是课堂方面,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课堂不应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概念,而应积极推广空间教育,拓展课堂资源。我们和企业加强了联系,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把工厂里面的生产现场传输到我们的空间,相当于把生产现场搬到课堂上,使工学结合更加紧密,课堂45分钟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扩展。

主持人: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的理念转化为教学方式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利用云空间进行教育教学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韩锡斌:我觉得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把手工程是必须的,接下来是理顺校内体制问题。现在网络学习有一个趋势就是快餐化,你输入一个问题,搜索一下答案就出来了,学生似乎是理解了,但并没有深层次理解,这种情况在当下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最后是技术环境问题,现在很多学校,无线网络是一个公司做的,有线网络是另一家公司做的,两者互不相通。这个问题应当要注意,要从技术的角度加以改进,要做全盘统筹规划。

主持人:企业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特别是云空间建设有些什么样的建议和体会?

唐雪飞:成都康赛从事教育信息化领域建设10多年了,过去主要做硬件集成,现在更关注软件集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整合阶段,如果没有整合,我们的信息将成为一个个孤岛。我认为平台与空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两个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际上是空间的基础,如果没有“两个平台”,我们的空间就完全变成一个社交网络。教育的空间一定要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把这些教学资源和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到空间上面,变成一个教学的空间。过去我们是有空间,老师也有教师空间,但更多的是放一些课件上去,没有把整个教学过程放上面。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把我们的门户、空间以及社交网的空间结合起来,然后把教学资源投影到社交网络上去,构成了一个平台和空间相结合的一个产品。

主持人:当前,数字校园建设更加注重共享和创新,在教育云空间教学创新与应用中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舒畅: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共享,一个是创新。

共享方面,目前的现状是80%高校要求我们必须共享。近10余年信息化领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企业要持续发展、要壮大,必须要重视共享和创新。联奕从成立之初,指导思想就是一定要做到开放和共享。联奕所有的案例,80%以上都整合了超过6家以上厂商的产品,50%以上的案例都能够进入到第二期,乃至第三期建设。

创新方面,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创新的技术,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的是能够真正把这些技术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为师生提供“随需而变”的应用服务。

猜你喜欢

空间信息化学校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空间是什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创享空间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