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
2013-01-31汤黎明
汤黎明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北京市 100081)
一、加快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研究背景
1.美国针对我国的歧视性贸易策略及其负面影响
(1)美国针对我国的歧视性贸易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为全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为全球民众消费效用的增加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我国产品性价比较高,给欧美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近年来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对我国施加政治压力,迫使我国政府采取人民币升值策略。其真实意图是打击我国出口制造业,进一步挤压我国原本就十分微薄的出口制造业的利润空间。美国针对我国的歧视性贸易策略有悖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公平原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由此带来的价格优势,西方国家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一再指责我国的出口模式,其本质属于歧视性贸易策略,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2)美国不公平贸易策略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美国政府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向我国政府施加各种压力,要求我国采取人民币升值策略。如果人民币升值,东南沿海四省的制造业将面临严重威胁,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将大大减小,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空间也将面临被挤压的困境,而一旦产品“出国无门”,内需又无法满足,就会引发社会产品总供求失衡以及大量劳动力失业问题。
2.我国贸易现状和困境
(1)我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加,但我国尚未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欧美大部分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导致在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等贸易诉讼案件中,我国利益损失惨重。二是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受制于他人。尽管我国外汇储备雄厚,但对外投资的效益却不高,贸易界流行的“中国买啥啥涨,中国卖啥啥跌”,就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尴尬境地。尽管我国是国际铁矿石主要的进口国,需求量最大,却不能决定其价格。三是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从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主要是初级产品与简单加工制造产品,如衣服、袜子等纺织品以及钟表、手电筒等电器产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主要依靠规模经济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而我国进口的则主要是一些高科技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商品。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远远大于进口产品的可替代性,从而决定了我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被动地位。
(2)中外贸易利益分享不均
尽管“中国制造”给全世界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升了全球消费者的效用,但在全球贸易中,利益的分享却极不平衡。一是利润分配不均。以我国的“老干妈”牌辣酱为例,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为5元左右,而在欧洲市场上的价格为2.5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22元多,巨大的价格差主要流向了欧洲的进口商等。作为原产地的中国厂商的获利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厂商。再如,我国代工的阿迪、耐克等国际品牌服装,我国的厂商和劳动者仅仅得到了其利润中极小的部分,大部分利润为欧美发达国家所攫取。二是欧美国家对华贸易的双重标准。欧美国家对我国苛刻的贸易双重标准,使我国将最优质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让欧美国家享受了我国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欧美国家对我国进口它们的产品却非常谨慎,禁止对华出口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使我国在核心技术层面受制于人,我国消费者效用难以最大化。三是中外消费者效用的巨大反差。欧美消费者享受了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中国消费者却要为购买国际品牌产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国外厂商将国际品牌产品出口到我国的利润率远远高于我国将商品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利润率,这就造成了国内外消费者巨大的效用差异。
二、我国外贸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及缺陷
1.我国外贸相关产业结构现状
(1)外贸顺差背后财富伦理的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造就了全球闻名的“中国制造”,我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价格都非常低廉。网络调查显示,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几乎维持不变,月均工资不足2000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陆的经济飞速发展,各大城市的建筑群落迅速崛起,农民工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工资收入并没有显著增长。在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劳动者本身没有分享物质财富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根本无从谈起。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简单体力劳动方面,在高端复合型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还缺乏相应的高科技人才。目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很多,而高端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结果导致企业一方面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就不了业。对外贸易中廉价的劳动力商品,在初期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随着这种贸易模式的持续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露:环境污染严重,劳动者权益受损,我国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花花绿绿的纸钞。因此,推动我国贸易结构转型必然离不开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相当严重: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支撑我国外贸发展的人力资源更多是农民工群体,东南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农民工的聚集地,也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区域,这部分人用血汗换来的巨额外汇储备,明显有悖于经济伦理和财富伦理。
(2)我国居民偏好消费国际品牌的现状
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我国制造的产品大部分是简单模仿和复制型产品。因此,尽管我国制造的商品价格十分低廉,但我国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大多倾向于选购国外的名牌产品。国内很多消费者在选购数码产品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日本、韩国的品牌,在购买汽车时会考虑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品牌。尽管国际知名品牌在价格上远远高于国内产品,但消费者最终却“用脚投票”,选择消费“让他们放心的”外国产品。即使在手机方面,真正购买国产手机的人也比较少,尽管现在很多具有同等功能的国产手机价格能便宜上百元甚至上千元,都很少有人问津,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外品牌则占据了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可见,产品质量和口碑才是市场的王道。
在连锁经营方面,我国在产业结构上也与国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我国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知名的连锁店以及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的超市,而北京华联等本土超市则相对较为逊色。普通市民似乎已经习惯于去那些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商场和超市消费了,而一些本土企业只能分流国际市场的残羹冷炙。本土商场大多依靠低廉的价格来获得消费者的关注,通过较大的砍价空间来吸引人们消费,吸纳财力的空间极为有限,无法占据消费市场的制高点与核心位置。
(3)居民偏好消费国际品牌的内在原因
在抱怨我国消费者“崇洋媚外”消费心理之余,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本土企业的产品尽管比较注重实用价值,却没有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元素。大型高端商场在奢侈品和高价格产品方面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而低端卖场则充斥着各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了柠檬市场的代名词。在物资极端缺乏的年代,低廉的价格对广大普通消费者而言具有很大的普惠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用性,而是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乃至产品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比如,日产的索尼(SONY)等品牌就意味着产品质量的高精尖,而同等档次的国内产品,尽管其价格低很多,但产品质量却大打折扣。很多国产品牌在使用初期容易出现一些零部件的质量问题,消费者如果把这些产品拿去维修,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维修费用,由此导致消费者在同类产品的消费上,倾向于购买质量更有保障的国际品牌,以规避质量风险。国外很多知名品牌对质量和信誉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国内企业,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市场信誉度,而且对品牌非常忠实的消费者还会不断介绍其他消费者加入其品牌购买群体,而国内商家在品牌信誉度和质量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这不仅仅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更多取决于文化观念方面的因素。国内有的商家倾向于追逐短期利润,比如有些国内厂家生产的签字笔尽管价格只有1.5元左右,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而品牌较好的进口签字笔尽管价格在10元左右,却因经久耐用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2.我国外贸产业发展中“中国制造”的现状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全世界几乎任何一个市场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毋庸置疑,“中国制造”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推动了大陆经济的腾飞。然而,全球化红利已经几近瓶颈状态,“中国制造”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富创造者——劳动者的处境极为尴尬
以中部某县城的中外合资企业为例,其生产的阿迪达斯篮球价格高达1000多元。这与其员工仅2000元左右的工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且,2000多元的工资在当地打工者群体中还算比较高的,一些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还停留在1000多元的水平上,而服务行业的工资水平更低,相当一部分餐饮从业人员和超市服务人员工资不足千元,这与不断攀升的物价水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些直接从事生产性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者,其生活水平和福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然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即使在虚拟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制造业依然决定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没有实体经济作基础和后盾,仅仅依靠虚拟经济的繁荣很容易催生经济泡沫,最终埋下引爆金融危机的核弹。因此,虚拟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无法替代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决策者依然需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2)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冰火两重天”
当前我国的现状是,制造业给企业家带来的利润与虚拟经济和房地产经济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在很多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近几年房价上涨得非常快,让很多投机炒房者几年内暴富,而一些普通制造业的利润能达到30%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在利润相差如此悬殊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家纷纷改行或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结果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房地产似乎在绑架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大,房地产市场几乎成了举国上下最热门的议题,这对我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今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高企,按照目前的状况,普通工薪阶层一辈子都要为房子奔波。住房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原始、最低层次的需求,也就是生存性的需求。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群体都要为基本生存需求而奔波,就意味着社会阶层失去了活力和流动性,而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以及长远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三、加快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建议
1.通过创新型税收政策促进民族企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将在我国形成,这个阶层能够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有待开发。民族企业的发展要抓住这一潜在的宝贵商机,在中高端产业领域做大、做强的同时,做精、做细。只要能够在管理体制、核心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当前很多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依靠产品的数量扩张和低端模仿来获取利润,在高层次的品牌设计方面投入较少。因此,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着眼于民族企业的高端创新与体制创新,减轻这类企业的税负。要重点对研发、设计、销售等流程实施税收激励,对相关科研人员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通过综合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促使民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同时也为税收提供更广的税源,使财政收入不减反增。
2.通过限制型税收政策引导粗放型产业合理发展
(1)向粗放型产业发展征税的理论依据
我国外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显著缺陷体现为,将我国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木材之类)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利用这些原材料生产出成品后再输送回我国,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这种价格差导致我国不仅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生态损失巨大,而且没有占据和享有利润中的主要部分。我国外贸的常年顺差得益于粗放型的出口制造业模式,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得益于此。我们将质优价廉的产品输送到了国外,将利润留给了企业老板,将环境污染留给了国内人民,同时不断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下,受益的是国内的企业家和国外的消费者,受损的却是我国社会公众。这类技术含量很低的机械化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很大,消耗了我国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完全成本原理,我们必须加大资源税负,使那些依靠资源不完全成本暴富的群体的收入回归公共财政,然后再通过民生财政的方式回馈给社会公众。
(2)加大资源税税负,限制粗放型产业发展
加大资源税的税负主要是基于当前有很多新型富翁的获利都是得益于资源的不完全成本,如煤老板、矿老板、沙老板等依靠的都是资源的红利。这些新富阶层大多通过获取矿产资源开发的准入权,然后依靠资源的红利获取巨额利润,但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却没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外部边际负效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很多矿产资源都是国家所有,也即全民所有,而这些民间富豪在获取资源丰厚利润的同时,并没有将财富回馈给社会。因此,要发挥资源税的转移支付功能,将这些富豪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以税收的形式提取出来,用于民生支出。税收可以调控收入分配差距,从而起到非常好的均贫富的作用。
3.通过优惠型税收政策进口先进技术和产品
外贸顺差有利有弊,可利用雄厚的外汇储备进口先进设备与核心技术,不惜重金购买宝贵的隐形资本。对进口国外先进设备与核心技术者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国外先进设备与核心技术的进口。全球化的本质是通过分工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交换来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日本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模仿和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经验,并通过创新再运用于本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特别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鉴于自我摸索成本太高,先进技术引进初期,企业收益存在一定风险,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并推广开来。
4.通过激励型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意味着淘汰和打击出口制造业,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活跃了我国民营经济,并安置了大量的人口就业,要通过低税负来培育这一群体,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顺利转型,避免承受转型带来的阵痛。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制造业得益于量的积累,单个产品的利润很低,因此税收政策要担负起引导这类企业持续发展的使命。通过对劳动者绝对剩余价值的积累来获取利润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单纯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通过内需市场来弥补外需市场的不足。要以低税负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使这类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要着力于满足国内消费市场中存在的真空地带,生产一批质量有保障、价格适中的产品。
5.通过综合型税收政策夯实我国外贸行业的人力资本基础
加快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处理好我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的外贸关系,而这对人力资本有着极高的要求。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人才。人力资本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口的数量上,而非人力资本的质量上。当前,我国中低端人力资源竞争过度,高端人力资源极度缺乏,就业市场结构性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大量的人去应聘,抱怨工作难找;一方面是招聘单位大量的岗位闲置,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尽管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制造技术和机械流程,但在核心技术上却一直受制于外国,导致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国外。在涉外贸易谈判方面,我们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既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熟悉各国语言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十分缺乏。而人力资本的培育离不开相应税收政策的支持,应改革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综合型税收优惠政策,培育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人才,以满足我国对不同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要重视针对外贸相关行业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针对外贸相关培训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外贸相关知识共享与传授行为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综合各项激励型税收政策,培育外贸行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鼓励具有国际视野、懂得汇率操作规范的海外人才回到我国,夯实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所需的人力资本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