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企改制后我国出版社制度文化建设探析*——基于实地调研的研究

2013-01-31莫林虎韩银莹

中国出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出版社领导

文/莫林虎 韩银莹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资助计划“出版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出版产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发展战略选择研究”成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理念、文化氛围和行为方式。美国兰德公司长期跟踪调查显示,业绩辉煌、受人尊敬的企业都有不断发展的独特企业文化。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尚显滞后。截至2010年年底,除人民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盲文出版社等按事业单位性质进行改革,其他经营性出版社一律转企改制,培育成新型的市场主体。在这一重大转变过程中,出版社传统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受到强烈冲击,原有文化传统对企业发展仍然产生着一定的阻碍,影响着出版社竞争力的形成。

制度文化处在企业文化系统的中间层,表现为一种“硬文化”。出版社在面临新的市场环境时,提炼出企业精神固然重要,而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建设的力度则决定了企业文化变革与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成败。

为了获得一手资料,笔者与研究团队通过对北京地区12家出版社做持续的实地调研,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查阅大量资料,获得了珍贵的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真实信息。这12家被调研单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既有百年老店,也有新中国建立后甚至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出版社;既有转企改制已有数年历史的出版社,也有刚刚从中央部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在规模上既有在岗员工四五百人、年销售收入数亿元的大社,也有在岗员工三四十人、年销售收入刚上千万元的小社;在利润方面既有年人均利润近20万元的出版社,也有刚过盈亏线的微利企业。由于取样类型较为全面,这些出版社在企业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成绩和问题都具有较高的典型性,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对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范围更为全面,笔者也对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出版社作了分析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也融合到了本文中。

一、制度文化概说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衍生出相应的制度、行为、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奠基人沙因教授认为,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与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笔者认为,除了沙因所说的领导体制与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还有,在这些“硬性”规范之上,与这些制度规范相关联的为全体员工所高度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

企业领导体制与机制由企业领导制度、领导方式、领导结构等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制度;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建立的下属机构及其关系,组织结构合理与否要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既有强制性义务又能体现员工权利的各种规范,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制度文化的这三个部分应当是高度匹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它们的长期实施、修订完善,形成企业良性的文化氛围。

制度文化在企业文化体系中作为中介具有传递功能,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精神文化是制度形成的依据,反过来制度文化对精神文化起着强化作用,特别是在企业传播和巩固新文化时;其次,一方面企业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员工行为文化对制度的形成和执行也有深刻的影响;再次,制度文化将物质文化的外在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企业的外部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制度。各项制度安排合理有序,是制度文化的最低要求,具体来说,就是领导体制与机制是否有效、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而制度的安排能不能得到多数员工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对制度具有怎样的执行力,才是制度上升为制度文化的关键。古人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单纯的制度只是一种硬性措施,只有通过柔性管理使其深入员工心中,刚柔并济,才能形成制度文化。

因此,制度文化实则是企业制度获得高度认同并且得以在全体员工中有效实施之后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上与企业制度相联系,下与员工行为相关联。有企业文化学者将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放在一起,作为企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中介层次,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在本文的论述中,还是采用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分开的方法,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论述中还会论及。

要想使制度文化真正成为出版社企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效中介,要达到四个目标:首先,企业精神文化即核心价值的提炼必须符合出版产业特性、符合该企业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其次,企业各项制度的制订必须与企业核心价值紧密相连,换言之,制度应当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实务层面的、可操作的延展;再次,这些企业制度必须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高度认同,并得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实施。最后,制度的制订、实施和完善必须要有连续性,绝对不能一曝十寒、人亡政息。只有这样,制度文化才真正成为企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效中介,使企业文化得以落地生根。

从调研情况来看,凡是企业文化做得好的出版社,都是在上述四个目标做的很好或比较好的,而这些出版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凡是企业文化做得不好的出版社,都在上述四个目标的落实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我国出版社制度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在2010年年底全部完成,但转企改制工作的大量内容还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与出版社转企改制密切相关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同样需要时日。为了对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的发展有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研究团队对北京地区的12家出版社做了为时3年的持续研究,其中涉及企业文化、制度文化建设问题。调查方法包括与出版社领导访谈、问卷调查(对12家领导及其中1家出版社的全体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点面结合,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结合,使本次调查具有较强的信度和效度。

1.领导体制与机制

企业领导体制与机制由企业领导制度、领导方式、领导结构等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制度。

从领导体制与机制上看,尽管已经转企改制,但相当多的出版社仍然沿用原有的管理体制,行政级别意识较强,日常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较浓。中央部委出版社在这方面比较明显,这些出版社的行政级别一般都是正司局级,其领导多是从上级部委机关中调派来的,优点是具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和开阔的视野,不足是缺乏出版业务知识,对出版经营管理不熟悉。在这些出版社中,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中央部委出版社有184家之多,占全部出版社的1/3,而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虽然在行政化色彩方面比部委出版社略有淡化,但长期的事业单位身份,也使这些出版社有了“准行政化”氛围。由此可见,我国出版社领导体制与机制存在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笔者调研的12家出版社中,由于大部分的出版社都在几年前进行了改制,且其介入市场化竞争的时间也较早,因此其领导体制与机制在行政化色彩方面比部委出版社有所减弱,但仍然有不少遗存。比如,员工(特别是中层领导)对职业发展的评判大多以行政职务、行政级别的提升为首要标准;在出版社内部的领导方式上,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改制前事业单位时期的方式;在我们收到的调查问卷中,人力资源部分的表述不是从员工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的角度进行分类描述,而是以行政化的概念对不同级别干部的分类,或者是对不同职称等级人员的分类(不同的职称可对应相应的行政级别)。在与出版社领导的访谈中感受到,一是这些领导大多是从基层干起的佼佼者,熟悉出版业务,有创新和竞争的强烈意愿;二是这些领导大多是上级任命,他们在进行所有的改革创新之时,都首先考虑的是上级机关的意图,然后才是员工意愿;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规律。在实际的表现上,就体现为创新和改革的成果受到较大限制和制约,这从出版社的市场表现和员工的反馈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在对12家出版社中其中1家的个案调研中,员工对领导者在“创新精神”、“战略意识”和“竞争精神”方面评价不高,有41%受访员工对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

我国出版社中,地方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都是先于中央部委出版社就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其中不少出版社也较早介入了市场化竞争。在这一点上,这些出版社与被调研的12家出版社的情况是一样的。从这方面来说,12家出版社的情况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2.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建立的下属机构及其关系。组织结构合理与否要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笔者调研的12家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均属于职能型组织结构,大体按内容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支持分类。如图书内容生产大致分为若干个编辑室,各编辑室一般来说业务相对独立,交流较少;为图书出版提供业务支持和管理服务的有总编室、策划部、出版部、发行部、财务部等,另外还设置有党办、人教部、老干部工作部等,这种职能型结构具有分工明确、管理简单的优点,适应有限的出版生产力。近年来,出版市场呈现出变化速度加快、读者细分程度加大、读者需求多样化的态势,出版社传统架构的缺陷就凸现出来了,表现为编辑和营销部门缺乏横向沟通协调,组织结构设置未能以市场为导向,营销部门在出版社的地位弱化等。

这种组织结构与市场化运营的矛盾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在对12家出版社中其中1家的个案调研中,半数员工对出版社组织结构的评价是“一般”,而对与这种组织结构相关联的内部工作流程效率的评价结果,其中29%的受访员工认为效率较高,60%认为效率一般、有待改善,还有11%员工认为效率很低。

这种传统组织结构的不足,很多处于市场化改革前沿的出版社已经充分意识并开始进行调整,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但从我国出版社整体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开始。

3.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员工聘用、晋升、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在笔者调研的12家出版社中,基本都有一套企业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是否适应当前的市场化环境,是否适合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社,是否很好地得到了实施,则答案就不容乐观了。在笔者调研的12家出版社中,明确肯定某个或某些企业管理制度对近期业绩和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出版社仅有5家,仅占全部被调查单位的41%,即使是这些出版社也指出目前有效的管理制度尚未改革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8个出版社认为目前的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制度需要完善更新,这些出版社占全部被调查单位的66%。

12家出版社的回答者都是社领导,那么员工是怎么看目前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呢?在个案调研中,出版社员工普遍认为内部管理制度仍需继续完善,其中员工培训制度和意见反馈制度受到的关注最多,分别占受访员工的35%和33%。

在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调查中,超过半数受访员工一致认为薪酬制度最需改进,76%的受访员工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不满。谈及原因,47%的受访员工认为出版社仍未建立现代的薪酬福利制度,32%的受访员工认为自身薪资低于同行业水平。在一项涉及岗位规范的调查中,高达72%的受访员工提出虽然有明确的岗位规范,但执行要求不严格,其中28%的受访员工认为规范较为混乱,难以执行。

从以上调研结果来看,12家出版社大多有制度管理的意识,也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有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一些。如何制订并实施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制度,使出版社在规范有力的制度下形成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出版社制度文化,仍是我国出版企业的努力目标。

三、对我国出版社制度文化建设的建议

上面是笔者对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做的简要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些出版社的做法进行阐述,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1.健康有效领导机制是前提

在目前的出版产业宏观管理体制下,就目前我国的出版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出版社制度文化的建设首先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健康有效的领导体制与机制,而健康有效的领导体制与机制的建立,与出版社的领导有很大关系。若一个出版社能够长期拥有比较稳定的领导班子,继任的领导班子能够尊重、传承前任的优秀理念与制度,就一定能够建立并完善出版社的制度文化,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地处偏远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异军突起,在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广西师大社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其领导体制与机制的健康有效运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首任社长党玉敏就树立起“公事重法,私事重情,与人为善”的领导理念,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出版人投身到该社。第三任社长肖启明就任10年,将首任社长的理念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性的优化,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1]值得一说的是,广西师大出版社之所以能够在领导体制与机制实现健康有效的运行,与学校对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和对领导团队的充分信任、放权有极大关系。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历届领导,几乎都是从该社中培养起来的,这些人热爱出版事业,对本社的文化理念、领导方式、领导制度十分熟悉且高度认同,这就保证了出版社在领导体制与机制上能够不断更新、完善,并且能够吸纳优秀的出版职业经理人加入团队。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在2003年离开原单位加盟该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该社的领导体制与机制的吸引力。她说:“其实,我没有在桂林本部工作一天,社里对北京贝贝特非常放权,我可以完全按照出版规律设置公司。如果我觉得要快,拿到某个选题,我会立即召集大家开会讨论,不必像很多出版社那样走很多程序。有人说,在北京,贝贝特是选题决策最快的。”[2]对于广西师大出版社这种领导体制与机制的优势,肖启明体会很深,他说:“即便我把所有经验告诉其他出版社,他们也没办法复制。出版的小环境太重要了。”[3]

2.出版分社式组织结构是路径

根据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出版社改革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条件成熟的出版社,探索实施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在事业部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时探索设立出版分社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改革路径。

事业部制结构起源于美国运通公司,是指在最高领导层下设立若干个有一定自主权的事业部门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权力下放,领导层摆脱日常事务,专注于战略制定和高级决策。各事业部自成系统,对产品设计、生产及销售实施统一运营。[4]这种结构对出版企业经营观念的冲击,在于其运作以市场为中心,以编辑业务为主体,而改变了原有的“编辑中心论”。事业部制结构是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的重要模式。完全事业部制改革需要出版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和足够的人力资源,并需对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人员的重组与调配等进行综合考虑。

长江文艺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从性质上来看,也是属于事业部性质的组织创新。这些出版社之所以要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办图书编辑出版中心,都是为了能在出版资源丰富的大都市抢占产业制高点,获得未来成长的主动权。在国家对出版社的异地拓展没有放开时,这些出版社一开始都是采取出版顾问公司、出版咨询机构的方式开展业务。在不断的磨合过程中,地方社的这种组织创新模式逐渐获得了市场以及政府的肯定。目前这种创新尝试已经以一种规范的商业模式进行运作了,接力出版社就是如此,该社“已经把南宁和北京两地现有的20余个部门,调整为低幼读物出版事业部、少儿读物出版事业部、青春读物出版事业部、教育读物出版事业部、阅读服务事业部和品牌授权经营公司”。[5]

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地方出版社,同样是国有文化单位,当它们进入市场竞争后,通过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文化,也能够找到机遇,进行组织结构创新,并得到市场与政府的认可。

3.管理制度

领导体制与机制、组织结构当然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两个首要因素。但如果没有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制订、长期实施、持续的修订完善,出版社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很有可能走上人亡政息之路。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前两个方面的实施,也需要制度的配合。在笔者对走在改革发展前沿的出版社的研究中,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落地生根的最终要素。

在这些成功的出版社中,接力出版社在制度建设方面尤为引人注目。

接力出版社成立于1990年, 仅用20年时间,2010年全社发货总码洋就突破了3.5亿元。其中,一般图书年销售码洋达2.265亿元,资产总额由1990年的297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95亿元,增长了93倍。[6]在社会声誉方面,2009年该社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接力出版社成为唯一荣获先进出版单位奖的专业少儿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所取得的业绩,与接力出版社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努力有极大关系,与企业的领导体制与机制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密切相关。

接力出版社在2001年就不断探索、实施全新的管理制度,制订了选题三级两次论证制、项目竞标制、生产流程制、激励制约机制、项目主管制等五大制度。这些制度中,选题三级两次论证制是为了确保图书产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符合市场需求;项目竞标制是为了给全体编辑充分发挥才干提供竞争平台,同时也在这种竞争中使图书产品生产更加完善;生产流程制确保图书出版不贻误良机,使图书出版流程更加规范、严密;激励制约机制是为了给全体员工以压力和动力,使员工的注意力、精力都倾注在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和经营上;项目主管制确保既定项目全部流程无空档,使项目的运营有专人负责。这五大制度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了接力出版社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出版效率,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套制度的运行使接力社获益匪浅,其一般图书的年产值从2001年的3000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2.265亿元,增长近8倍,全社发货码洋在2010年达到3.5亿元。[7]接力社出版的图书还获得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140余项国家级、部委级及地方各级奖项。

四、结语

我国图书出版业长期受政策保护,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曾经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但从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之后,图书出版产业一跃而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板块。在转企改制完成后,出版社面临打造市场竞争主体、形成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等问题,在这个时候,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制度机制的改革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行之路。制度文化作为一个连接企业高层与基层、理念与实务、硬件与软件的重要中介,在出版企业发展中将会发挥更为可观的效应。

从上文讨论的案例来看,我国出版社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逻辑应当是: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领导体制与机制,产生出具有明晰出版理念、管理理念的领军人物;然后这些领军人物及其领导团队再将其理念实施于组织结构的设计调整、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上。在当前我国很多的出版社还处于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型的过程中,在目前出版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未发生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出版社的领军人物及领导团队是形成出版企业生产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肖启明.大学出版精神推动大学社转型:肖启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EB/OL].http://www.dajianet.com/news/2007/1119/92353.shtml,2007-11-19

[2][3]黄志杰.解密贝贝特:出版的未来?[EB/OL].瞭望东方周刊,http://www.sina.com.cn,2010-09-20.

[4]王琳.事业部制:出版社组织结构新探索[J].出版参考,2005(06)

[5][6]陈香.接力出版社走过20年 探索“第三次创业”[N].中华读书报, 2011-01-05(1)

[7]接力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人才品牌良性互动[EB/OL].http://www.dajianet.com/news/2011/0420/76102.shtml, [2011-04-20]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出版社领导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我等待……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