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蟾素局部注射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28例
2013-01-31赵俊生
赵俊生
(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北京100055)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易爆发流行的眼部传染性疾病,发病急剧,眼部刺激症状明显,用药起效慢,常留有并发症,临床治疗上常感到棘手。近年来有用华蟾素治疗眼病的报道[1-2]。我科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用华蟾素注射液局部注射加眼部用药治疗28例病人,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中,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38.5岁。眼别:双眼27例,单眼1例。16例病人就诊前,自行到药店买药,或去其他医院就诊,点用抗菌素眼药水,抗病毒眼药水,效果不显或病情加重,有12例病人首诊到本院眼科治疗。发病时间:3天5例,5天7例,7天16例。
1.2 诊断标准 ①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球结膜下点片状出血,角膜多发上皮下浸润及剥脱,耳前淋巴结肿大。②眼球沙涩磨痛,畏光流泪,甚者热泪如汤。③起病迅速,邻里相传,易于流行。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眼病 (如细菌性、真菌性、其他病毒感染)者;②有合并眼睑、泪囊、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等眼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用华蟾素注射液各1毫升,双眼下方球结膜囊内注射,隔日一次,注射1~3次。结膜囊内点用鱼腥草滴眼液8次/日,妥布霉素滴眼液,6次/日,氧氟沙星眼膏睡前涂用一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结膜充血消失,角膜清亮;好转;眼部刺激症状消失,结膜轻度充血,角膜留有少量混浊;无效:眼部刺激症状加重,结膜高度充血,角膜留有大量混浊。
2.2 疗效 治愈27例,好转1例,没有无效病例。不良反应:少数病人注射局部感觉轻微疼痛和痒感,但症状很快消失,未见全身不良反映。
2.3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20岁,学生,2011年9月15日就诊。主诉:双眼红痛,怕光流泪7天,曾去多家医院就诊,点用阿昔洛韦眼药水,羥卞唑眼药水,妥布霉素眼药水,氧氟沙星眼膏,静脉点用抗菌素,不见好转。检查:眼睑及睑球结膜高度红肿,结膜下有小片状点状出血,有少量伪膜,角膜上皮及上皮下可见点片状混浊,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诊断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疗:华蟾素注射液1毫升结膜下注射,结膜囊内点用,鱼腥草眼药水1日8次。妥布霉素眼药水1日6次。氧氟沙星眼膏睡前涂。擦去伪膜,次日症状明显减轻,华蟾素注射液连续注射2次,5日痊愈,无不适症状。其后家中有两人先后发病,经过上述治疗5日痊愈。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 “火眼”、“红眼病”,中医称之 “天行赤眼”,认为是疫疠之气上犯白睛,或肺胃之热内蕴,内外合邪,导致热毒内盛,上犯于目而成。临床上多双眼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病程约1~2周,此病有自限性,但传染性强,刺激症状重,发病期间病人非常痛苦,若病变累及角膜出现混浊,则持续较长时间,达数月之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0型,偶尔由科萨奇病毒A24引起,两者均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3],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阿昔洛韦眼药水或羟卞唑眼药水治疗,同时配合抗菌素眼药水治疗,疗效尚不满意。
华蟾素是以我国地道野生药材-中华大蟾蜍阴干的全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制剂,主要成分为干蟾皮提取物蟾蜍苷元及华蟾蜍精,含有生物碱、还原糖、氨基酸以及蟾蜍毒素、蟾蜍色胺等成分。药理方面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作用,抑制组织的异常增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4]。实验表明:华蟾素对2215细胞及鸭肝病毒均有抑制复制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疗机理与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华蟾素的中药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结膜下注射华蟾素注射液,消肿止痛作用明显,一般在用药第2天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疼痛消失,眼睑红肿消退,连续注射2~3次,大部分病人即可痊愈。华蟾素毒性极低[5],少数患者注射后皮肤感觉微痒轻微红肿,但很快消失,因具有升高血压及兴奋心脏作用,高血压患者慎用,避免与兴奋心脏的药物配合使用。
本组治疗表明:以华蟾素注射液局部注射为主加眼部用药,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1]邱平会.华蟾素局部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1):22.
[2]赵俊生.华蟾素局部注射加针灸围刺治疗眼睑带状疱疹[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1)38-19.
[3]李风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31-1332.
[4]苗明山.中药药理与临床[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1306-1310.
[5]王婷婷,徐国兴.华蟾素诱导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9 45(8):75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