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尹玉吉的学术编辑思想

2013-01-31邵培仁

淄博师专论丛 2013年3期
关键词:科学报社会科学文摘

邵培仁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尹玉吉是山东临朐人,1983年毕业于全国重点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专业,现为大学学报主编、教授。尹玉吉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的“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中国人文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983年尹玉吉参与了我国第一家理工院校社会科学版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筹建、创办工作,曾历任编辑部副主任、常务主编、编委等。1999年至今,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主编、编委会副主任。他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

尹玉吉关于学术编辑思想的核心就是知识结构“三足鼎立”的“大编辑观”,即学术编辑必须在编辑学、社会科学学(自然科学是“科学学”)、本专业三方面有很高的修养,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尹玉吉认为:编辑学方面良好的修养是学术编辑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工具;社会科学学是社会科学学术编辑审视和掌握社会科学所有学科的神经中枢的利器和把手;本专业良好学术造诣是学术编辑能够深入学术前沿、占领学术制高点、取得学术发言权和真正担当起学术编辑工作所必需的。这三者呈鼎立之势、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尹玉吉认为这种“三足鼎立”式知识结构就是学术编辑的最佳知识结构,这构成了尹玉吉的“大编辑观”。[1]30年来,尹玉吉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实践证明,其三足鼎立的学术编辑思想行之有效,他主编的学术期刊在业内得到首肯:他主持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得首届(1998年)“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奖励,这在全国理工科大学社科学报中为第一家,该荣誉浸透着尹玉吉的编辑理念、饱蘸着他为该刊撰写的多篇被转摘的高水平论文所付出的心血;同样,他作为特别优秀人才被引进到山东理工大学后,其主编的《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一张白纸到连续获得4届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优秀期刊”、三次“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奖励;转载率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同类学报排名第三,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第一名期刊(2005年),主要指标排全国社科学报第83名[2];上述两刊的封面及版式也是尹玉吉亲自设计,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样,他在上述三个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均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励(因我国不设立国家级社会科学奖,故省部级就是国内最高意义上的政府奖项),共有8次之多:1.《我国社会科学的形象及其再造》(社会科学学,1996);2.《我国社会科学的历史命运及其使命》(社会科学学,1997);3.《经济科学学论纲》(经济学,1998);4.《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士问题的研究》(社会科学学,2004);5.《关于学术期刊困境与出路的研究》(编辑学,2005);6.《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几个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学,2006);7.《学术期刊商品论质疑》(经济学与编辑学交叉,2008);8.《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编辑学,2013)。尹玉吉的编辑学研究排名居全国同行第一。[3]对此,时任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的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先生评价到:“兄之著作论文目录长长数页,数量为全国第一名”;尹玉吉新闻出版学(编辑学为其子学科)研究为“2008年新闻出版学科高被引作者”,排名居全国第12位。[4]2012年10月尹玉吉以专家身份被邀请赴国家教育部参与制定学报改革文件的起草和修改,教育部在邀请函中说:“您在学术期刊传播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教育部有关领导说:“在三个领域取得如此业绩,难能可贵”。他还是其他国家政府部门关于学术期刊方面经常咨询的专家对象。

尹玉吉的工作平台不高、更谈不上大,但这并不能成为其无所作为的理由,他深知,当今社会已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术面前,机会均等”,因为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已经来到,在全球共享的平台上,学者们在任何地方、任何领域只要潜心钻研,方法科学,总能有所收获。

一、编辑学研究敢为人先

尹玉吉认为,作为学术编辑,如果不懂得编辑规律、不掌握编辑方法与技巧,如同教师只有知识而不懂教学法从而不可能成为出色教师的道理一样,编辑学是学术编辑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工具,正可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尹玉吉紧密结合学术编辑工作潜心于编辑业务的总结、编辑工作规律的探索,30年来共撰写编辑学论文100余篇,成果大都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编辑学报》《编辑之友》《新闻记者》《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新闻出版导刊》等高层次报刊上,论文多次覆盖新闻出版类“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的“新闻出版类”期刊。概括地讲,尹玉吉的学术编辑思想集中在以下9个方面。

(一)关于编辑学、期刊概念等编辑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关于“编辑学”名称的由来,尹玉吉认为:作为被全社会承认,形成规模、涵括所有出版行业的编辑学的出现,还得算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准确地说,是由著名编辑家、河南大学教授宋应离先生在1983年率先呼吁开展编辑学研究的,并于1985年在其主编的《河南大学学报》,在国内报刊中第一家开辟了编辑学论坛,使“编辑学”首次登上学术报刊的殿堂。尹玉吉的结论是:“编辑学”一词作为一种现象,20世纪40年代末在我国已出现,但真正在业界普及、被社会认可,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关于编辑学的功利性问题,尹玉吉认为:研究和创立编辑学的目的应当是为了系统、科学地总结人类通过编辑手段来构建文化的历史,研究编辑活动的发展及其规律,优化人类文化功能,并以此来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繁荣社会文化,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是形而上学地为建立编辑学而去研究所谓编辑规律。在出版界以至于知识界的大部分领域里,编辑学已被认可。与任何学科一样,编辑学有抽象的一面。然而,编辑学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关于编辑学学科建设问题,尹玉吉认为:第一,编辑学是揭示人类文化活动之一—— 编辑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是以真正掌握人类这一文化活动及其规律为前提的,它要求在创立编辑学之前,首先充分收集、整理和研究古今中外的编辑历史资料,研究其中的著名编辑家的思想与实践;第二,在我国,自上而下应承认编辑学是一门科学;第三,编辑学的建立和早日成熟还有赖于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5]关于编辑学的主要物质对象之一的期刊、杂志定义,尹玉吉认为:杂志即期刊,是期刊的俗称,从中西方期刊的历史起点来看,没有人能够真正把二者区分开来,期刊的历史就是杂志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期刊(或杂志),是由日本人首先借助于古汉语从西语(Journal、magazine,等)翻译过来的。1665年1月5日,法国人戴·萨罗创办的学术期刊Journal Des Sarans开了人类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定义和期刊创办的滥觞,并且延绵至今,家族繁荣。期刊传至我国的途径是由西欧到日本、港澳台,再到中国内地这样一个线路图。后来对期刊的探讨不乏中国人,尤其是在后来的期刊实践中,东方人、中国人作出了很大贡献。考察、梳理和分析国内外、中西方学者们的智慧,期刊概念应该界定为:具有连续性(有期次编号或者注明日期)、周期相对固定性(西方有的不是很固定,但是长远来看,是相对固定的)、编辑方针的确定性(前后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内容多样性(不止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科的多个分支)、作者众多性(非一人作品,而是众多人作品的集合体)、篇幅固定性(每篇篇幅、每期页码大致相同)、形式固定性(开本、纸型、装订办法,等)、种类众多性(学术、政治、消费类等),能够装订成册从而能够物化(传统印刷品)或者以现代手段(电子、网络等)为载体的出版物叫“期刊”。[6]

(二)学术书刊及其出版机构均非商品、非商品生产者

尹玉吉始终坚持认为“学术期刊商品论”是一个理论误区,因为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首先,“学术期刊商品论”是自相矛盾的;其次,“学术期刊商品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是相悖的;再次,“学术期刊商品论”与普遍存在的事实是截然相反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事业是一项创新的事业,它关系一个国家的生存安危。因为学术、学术成果的价值是不易计量的,有些重大学术发现也是无法在价值上估量的,而其作者的报酬—稿酬,往往只有几十元、上百元,甚至更多的还要交纳所谓的“版面费”,难道这是商品吗,这是等价交换吗?刊载学术成果的学术书刊在管理上只能像国防、安全等行业一样,由国家扶持。否则,“买卖书号”、“有偿新闻”、“有偿稿件”就会泛滥,就会拖整个国家和民族科学、文化、经济发展事业的后腿。美国大学的出版社、学术期刊等均“绝对性地界定为非商品”。[7]

(三)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

尹玉吉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条件来掌握和考察: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第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转载率、影响因子的高低、大小。学术期刊的分级工作一定要在国家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来进行,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8]

进入21世纪,尹玉吉上述见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一,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评价的初衷应该是检查各个大学的学报水平与其所在大学社会科学在全国的排名相称与否。譬如某大学的社会科学排名是第五,如果其学报也相应的排第五,即为称职;排名第四以内为优秀,排名第五以外为失职。其参照系应当的是武书连先生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表明的文科全国名次。如果评价不是这样,会导致好的永远是好,因为它的条件得天独厚,优秀稿子唾手可得,不用努力就是优秀;所谓不好的也永远优秀不了,因为地方性一般大学或者学院、甚至专科级的学校缺乏优秀稿源。所以起不到评价激励和鞭策的作用,甚至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失去了评价的意义。而目前大学学报的评比往往看重表面现象,没有做过细的工作。第二,学报评价不能成为淘汰学报的理由,而应该是一种引导、扶持和交流。因为我国学术期刊与发达国家比较,不是多了,而是严重缺乏。尤其西部落后地区的专科学校学报是这个地区科学文化的瑰宝,不能因为它不如全国重点大学的学报登载论文的质量好,就淘汰它,那将是愚蠢的,是对这个地区科学文化的无情破坏。[9]

(四)关于学术期刊特色问题

尹玉吉在“学术期刊特色”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上,有个升华的过程:1993年他最早提出“期刊特色三层次”理论:期刊特色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又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特色是指期刊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特征;第二层次特色是指期刊的类别和层次特点,它反映的是主办者自身的文化特长;第三层次特色是指期刊所处地域内特殊的风土人情、区域文化特长和特点,或行业、专业传统和特点,以及由地域、行业、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文稿的风格、封面及版式特点和印装风采。第三层次特色是在前两个特色的前提条件下,完全由编辑主体所造就的,它正是各种期刊特别价值之所在。以上三个层次的特色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它们都是办好期刊必须解决的问题。办刊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深化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突出这三层特色的过程。[10]

进入21世纪,尹玉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学术期刊则与特色无缘,因为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学术成果是学术活动追求真理过程的一种结果,而真理只有一个,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科学无国界,学术成果具有高度抽象性,其中的数据和结论是科学的根本。西方学术期刊界有句名言:“学术期刊只是一种载体,但我们可以尽量优化这一载体”、“数据和事实才是学术出版内容的核心”;学术追求的是共性的东西,特色是个性的东西,学术与特色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艺术品、文学作品追求的是个性和特色,文学艺术作品需要个性和特色,由此决定其载体(刊物)可以有特色;不能把专业学术分工与所谓特色混为一谈;另外,所谓地域性文化学术成果水平的高低鉴定标准,应当是其价值的高低、研究难度的大小、方法论的科学与否,等等,不能一说地域文化,就是特色的、高层次的,那就显得幼稚可笑了。如果非要说学术期刊有特色,那也只能说其开本、印刷工艺、装订格式、纸张,等等,其实,这种意义上的特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然而,这个所谓特色对学术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研究它的意义不大,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特色论”在学术期刊的特色问题上定错位了。尹玉吉的结论是:第一,登载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不一定需要特色;第二,学术期刊“特色论”与其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就目前所谓具有“特色栏目”的大学学报来看,其仅占全部内容的3%,如果按照“学术期刊特色论”的观点看“特色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之所在”,即精品,那么占97%的绝大部分是垃圾了。事实恰恰相反,这个学报得以立刊、其主办单位——高等学校得以立校的根本在于主体的97%,“学术期刊特色论”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第三,“特色论”有悖于我国学术期刊主力军之一——大学学报的优良历史传统;第四,认清和完成使命才是学术期刊的惟一生命。不能把科学的“特色论”庸俗化。[11]

(五)积极进行学术期刊的中西方比较研究

尹玉吉的编辑学研究具有国际视野,长期以来他致力于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的比较研究,2010年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比较研究”(10BXW011)得以立项,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界第一个学术期刊方面的国家级课题。尹玉吉在如下问题开展了攻关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第一,稿源机制比较,例如稿源、稿源的保证体系、中西方稿源比较研究;第二,审稿机制比较,例如审稿的发端、审稿人资格、审稿的要求、审稿的意义;第三,编辑机制比较,例如编辑什么是工作、编辑是什么人、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编辑的责任与义务、编辑的管理、编辑过程的管理、中西方编辑机制比较研究;第四,出版经费来源机制比较,例如中西方学术期刊经费来源历史考、现代西方学术期刊经费来源、我国学术期刊经费来源、当代中西方经费来源比较研究;第五,传播途径比较,例如学术期刊的传播(发行)的历史考察、当代西方的传播机制研究、当代我国的传播途径研究、中西方发行机制比较研究;第六,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比较,例如学术期刊评判的历史考察、当代西方的评判机制、我国评判机制考察、中西方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比较研究;第七,学术期刊出版的法律机制比较,例如关于学术期刊出版的法律追溯、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法律体系特点研究、我国关于学术期刊出版的法律及其体系、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法律体系比较研究。这些问题既是学术期刊出版研究的当务之急,更是传播学理论的空白。学术的迷茫、腐败更使得这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尹玉吉在以上诸方面不断有学术成果诞生。

尹玉吉认为,要研究我国的学术期刊管理与运营模式,首先面对的应该是“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问题,“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学术机制都应该与国际社会接轨,应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往往能事半功倍。中西方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应该采用“传播学”和“经济学”原理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原则,按照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典型性研究与普遍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调研国内外学刊出版机制的具体情况,包括: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机制本身的优势和缺陷等,然后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比较,审视我国学刊出版现行机制的优缺点,进而提出我国通过优化选择后应该采纳的机制。此课题陆续产生了系列成果,并且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尤其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2.2万字),在当期《清华大学学报》(2011-04)中短时间内被引用28次、转、摘16次、613次下载次数均居第一,[12]该成果获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2013年度优秀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3]

(六)注重中西方学术期刊历史的研究

尹玉吉认为,要想让中国的学术期刊尽早“走出去”,应该对学术期刊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以掌握中西方学术期刊产生的条件、发展动力、历史规律、发展趋势,等等。掌握了这些深层次知识背景,驾驭学术期刊就能驾轻就熟、趋利避害,此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尹玉吉努力钻研中西方学术期刊的史料,努力进行中西方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成果,例如在我国最早创办的著名编辑学学术期刊《编辑之友》发表了《学术期刊审稿史回眸》(2013-06,1万字)、在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了《期刊概念流变及其定义研究》(2012-01,1万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3-26)发表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由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02,3万字)发表了《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出版经济机制研究》,他还发表了《新中国60年学术期刊事业回眸》(1.6万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http://www.hprc.org.cn/gsyj/whs/ whlyhd/201210_20124 7.html全文转载),等等,并且成果大部分都被《新华文摘》《文摘报》等国内重要二次文献转摘。

(七)关于学术期刊审稿问题

尹玉吉认为,审稿攸关学术和学术期刊的存亡,在国际学术期刊界,普遍采用同行审稿制度,它已“成为学术论文发表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学术期刊审稿问题已经错误制约学术期刊的主要瓶颈,理所当然地也成为我国学术期刊改革的“切入点”。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制度(peer review)首先产生于西方,其前提是诞生于1416年的威尼斯共和国专利评审方面的“同行评议”制度,最先真正将其引入学术期刊审稿活动的是在1752年英国的《哲学汇刊》。在我国,解放前没有条件实行同行审稿制度,解放后学习苏联,实行了计划色彩浓厚的“三审制”,其理论渊源是列宁和毛泽东战争年代的出版思想。尹玉吉通过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三审制与同行审稿制度均有利弊,但具有开放性的同行审稿制度利大于弊,而具有封闭性的三审制弊大于利。因此,中国的学术和学术期刊界应当积极借鉴、吸收现代国际社会学术界、学术期刊界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努力实现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国际化。该观点萌芽于《清华大学学报》(2011-04),基本成型于《浙江大学学报》(2012-04)、《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2),该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反响,《新华文摘》(2012-2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业》(2012-06)等重要二次文献全文转载,光明日报文摘版等10余家文献摘登。

(八)率先探讨我国理工类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的规律

尹玉吉从事理工院校社会科学版学报工作30余年,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率先对我国理工院校的社科学报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这是基于他是全国第一家理工高校社科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常务主编,后来又主编《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以及30年来一直从事该类学报的编辑、主编工作的缘故。在20世纪90年代,他认为,理工院校社科版学报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第一,改革开放的宽松社会政治、文化氛围开阔了理工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者的眼界与思路,为他们独立思索、研究学术提供了好环境,从而有了寻求发表园地的冲动。第二,改革开放的全新格局提出了更多的课题供人们思考,这也为他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源泉。第三,世界范围的文理渗透浪潮也影响了初步打开国门的中国,我国以往学科划分过细,文理严重分离的弊端日益被人们所看清。基于这种影响和认识,我国高校文理工管一体化的趋势也在加强,理工科院校原先已有的理工学报已不能容纳全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形势呼唤着理工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园地的诞生。第四,由于改革开放,使得科学文化信息猛烈膨胀,需要更多的文化载体来承载和传播。在这种大环境之下,理工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园地应运而生。

同时,尹玉吉认为,理工院校社科版学报由于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与综合性大学、文科大学学报不同的特点。首先,理工院校社科版学报所发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边缘性的文理渗透论文,这是由该类院校本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长所决定的。第二,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及其教学法研究方面的论文多,因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课是这类院校社会科学的主干,也是它的特长。第三,外稿率高。处于起步阶段的理工院校社科研究与人文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科研力量在校内相对较弱。为了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保证质量, 自然会更多地采用校外较高质量的稿件。

尹玉吉还发现,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与人文及综合性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平普遍较低。但这决不能成为气馁的理由。他提出以下主张:首先,从主管、主办、编辑人员到作者一定要明确,只有反映改革开放,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才不致于忘记办刊的初衷。其次,学报是一种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刊物,它主要是在更深层次上去研究理论与现实的问题,它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决策来说,具有超前性、咨询性,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选择的方案,为此,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才是高校社科学报的真正功能与价值之所在。第三,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一定要坚持“学术性、探索性以及语言的专业性”。第四,增强学报编辑部门的学术权威性。学报是反映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窗口,学校声誉的高低,特别是学术声誉的高低,往往能通过学报反映出来。这正是众多高教管理名家注重学报这块阵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第五,科学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它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往往是潜在的、巨大的,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办学报不能急功近利,搞实用主义。[14]

目前,我国已有200余家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其中有20余家已经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行列,占进入CSSCI 全部70家大学社科学报的近1/3,在学报与其他学术期刊之林,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份额。尹玉吉20年前的这一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意义。

(九)学术编辑应当学者化

在学术编辑该不该学者化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初前后,尹玉吉就发现,由于人们均忽视了“学者”与“学者化”这两个本质概念的区别,导致众说纷纭,他从这两个前提出发,最先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建立起优秀学术编辑本身就是学者,编辑、特别是学术编辑应当学者化的鲜明观点。当时他认为,编辑学者化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专业和编辑学上。在专业上,非学者化人员驾驭不了处于学术尖端的学术论文的审稿、编辑工作;在编辑学方面,当时他认为,编辑学是一门新兴的且亟待建立的学科,编辑如果没有编辑学这样的专业造诣,就不可能懂得编辑工作的规律,就不可能做好编辑工作,编辑学的早日成熟只有依靠编辑人员去实现。与此关联,尹玉吉还认为,学术期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应该专业领域实现“学者化”、要有丰富的“科学学”知识储存、要有“编辑学”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修养、还要有“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等等。[15]

尹玉吉在编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针对他的编辑学成就,山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丛林教授,分别在1995年3月召开的编辑学学术会议和1998年1月召开的省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议上称赞到:在山东省编辑学界,“老有刘光裕(山东大学《文史哲》前主编、中文系教授、著名编辑学家),少有尹玉吉”;在1997年的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学术年会前夕,丛林会长又专门写信邀请他出席会议,并请他作报告,来信称:“您在编辑学研究方面是榜样”。我国著名编辑学家,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邵益文先生为之鼓与呼,称他在编辑学方面取得的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是“来自山东的喜讯”。[16]更是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首肯,认为尹玉吉“在学术期刊传播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二、努力占领学术制高点,把握社会科学神经中枢

尹玉吉的编辑理念是大编辑观,他认为仅仅研究编辑学,不见得成为优秀的学术编辑,从事大学学报这一高层次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不懂学术、不掌握社会科学自身规律是不可能胜任的。基于此,尹玉吉努力结合学术编辑工作,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科学学的研究。

(一)钻研专业,努力占领学术制高点

尹玉吉大学4年学的是政治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经济科学异常繁荣,新学科层出不穷,已达800多门分支学科。他发现经济科学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经济科学学科的分工是否合理,各学科之间有无重叠现象,宏观的经济科学方法论科学与否,经济科学与社会经济是何关系,经济科学与生产力是何关系,经济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问题以及经济科学的发端与滥觞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几乎还没有人研究,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不就是一门很有价值、并且很有必要建立的“经济科学学”吗?研究和掌握这一课题,不就抓住了经济科学这一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他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在1989年发表了他的这一设想的刍议——《经济科学经济学》,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论文发表后,《新华文摘》(1990-01、1993-03)、《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0-01、1993-02)、《全国报刊索引》、《社会科学报》(1990-05-08)等报刊作了转摘。之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又在《文史哲》(1997-04)、《光明日报》(2007-09-18)、《经济学家》(2001-01)、《经济问题》(1997-02、1997-08、2001-02)、《理论探讨》(1990-0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03、2001-04)、《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多篇)、《首都经济信息报》(1993-08-30)、《山东经济》(1990-01、1997-02)、《渤海大学学报》(1991-04)等报刊上发表了关于“经济科学学”方面的系列学术论文近20篇,并且篇篇都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有关专题全文复印,还有的被《新华文摘》《文摘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二次文献转载,这一课题论文的总转载率达700%,由此尹玉吉该方面成果得以在山东省省级课题立项,特别是他这一课题的最终成果——《经济科学学论纲》,以一万余言发表在有“学报之王”称谓的《文史哲》(1997-05)上,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反响:光明日报的《文摘报》(1997-11-14)在第一版上出现要目,第六版(学术版)大幅摘登,国家教委委办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06 )作了大幅转摘,国家新闻出版署机关报《新闻出版报》(1997-11-07)在“社科文摘”专栏以最大字号和头条位置作了转摘,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1997-12)全文转载。还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宋涛、邱兆祥、杨欢进等的注意,尤其是得到了我国经济学大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涛来信称赞:“尹玉吉在经济科学学方面的研究,是一个好开端,值得赞许,近年来未曾看到有人系统研究”。这一成果获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1998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二)掌握社会科学的神经中枢和把手——社会科学学

社会科学学是社会科学的神经中枢和把手。尹玉吉对“社会科学学”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许是他的职业所要求吧。他认为,从事社会科学的学术编辑工作,要求编辑对社会科学有个宏观的、准确的把握,出于这一观念和职业需要,多年来,他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来龙去脉,查阅了众多史料和学术材料,发表了几十篇“社会科学学”方面的论著。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他的《我国社会科学的历史命运及其使命》,该成果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东岳论丛》(1996-01)上,有关专家对该文的评论是:首次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社会科学的历史遭遇,并且从全新的视角度探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伟大历史使命,难能可贵,与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精神是一致的,与当时从中央到全民普遍重视社会科学的“社科热”不谋而合,该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该文被《新华文摘》(1996-05)、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科学总论》(1996-02)全文转载,另外还被其他多种二次文献摘引,该成果获得了中共山东省委的“精品工程奖”(1996)和山东省人民政府1997年度优秀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是当时中国石油大学建校史上的最高社会科学政府奖励。之后,他发表在《社会科学报》上的《社会科学该有院士制度》被1996年12月26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文摘版的“学术·书海”几乎全文转载,他还在其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建议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学术论文及其种类和关系简论》《社科学术论文写作规律探讨》《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论纲》等,均被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科学总论》和光明日报的《文摘报》等转载。尤其之后的《我国社会科学的形象及其再造》(《齐鲁学刊》1998-04)、《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士问题的研究》等成果,受到了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的充分肯定,后者被约稿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3)上,发表后《光明日报》(2002-07-23)等摘登,该成果及《关于社会科学的几个重大问题研究》(专著)分别获于2004年和2005年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正是由于尹玉吉在学术和编辑之路上坚持“三足鼎立”的大编辑观,勇敢攀学术高峰,才使得他能在编辑学、社会科学学和经济科学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公开发表学术论著200余篇(部),论文的二次文献转摘率达600%以上,不少篇论文高达5000%以上。尹玉吉把学术编辑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方法值得总结、称道。由于编辑工作和科研成绩突出,他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连续获得过教育部条装司颁发的“全国优秀学报编辑”(1992、1996、2000)、市级“十佳理论工作者”(1997)、“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1998-1999)、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首届“山东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2003)、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科学人才库成员”(2001)、“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主编”(2002)、“中国人文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2008)、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他还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1994年8月22日出版的《中国石油报》在“石油人物”专栏头条报道了尹玉吉的事迹,称他为“跨世纪人才”;1997年10月14日国家文化部的《中国文化报》“书与人”专栏,以《做编辑家,也做学者》为题,介绍了尹玉吉的事迹;山东省新闻出版局的机关刊《新闻出版导刊》(时为核心期刊)和其他刊物以《在勤奋耕耘和为人作嫁的道路上奋进》等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各级报纸、广播、电视报道他的科研或编辑事迹多达数十次。尹玉吉的学术见树是丰富多彩的,该研究一定是挂一漏万,好在来日方长。

[1]尹玉吉.社科学术期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J].编辑学刊,2004,(6).

[2]袁翀.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二次文献转载及Web下载排名统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

[3]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编辑学论著题录[C].北京:1988-2008.

[4]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8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尹玉吉.关于编辑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出版工作·图书评介(中国人民大学),1996,(11).

[6]尹玉吉.关于加快编辑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1993,(4);尹玉吉.编辑学学科性质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2004,(4);尹玉吉.编辑学学科性质[J].新华文摘,2004,(21);尹玉吉.期刊概念流变及其定义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科学院),2012,(1);尹玉吉.期刊的概念探讨[J].新华文摘,2012,(9).

[7]尹玉吉.关于学术期刊“困境与出路”讨论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4);尹玉吉.学术期刊商品论质疑[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5)、尹玉吉.对学术期刊“出路”讨论的几点看法[J].新华文摘,2004,(5);尹玉吉.学术期刊不是商品[J].新华文摘,2005,(17);尹玉吉.学术出版属性及管理探索[J].编辑学刊,1994,(2);尹玉吉.市场化是学术期刊的坟墓[J].出版广角,2003,(11);尹玉吉.保留一块学术的园地[N].光明日报》2004-10-28;尹玉吉.社科学刊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4-12-23;尹玉吉.学术期刊商品论质疑[J].河南大学学报,2006,(4);尹玉吉.学术期刊商品论质疑[J].新华文摘,2006,(23);尹玉吉.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出版经济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2);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2011,(4).

[8]尹玉吉.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尹玉吉.学术期刊级别划分的依据[J].新华文摘,1994,(10).

[9]尹玉吉.学术期刊级别划分的依据[J].新华文摘,1994,(10);尹玉吉.如何评价我国学术期刊[N].光明日报,2005-08-25;尹玉吉.学术期刊评比标准应更加全面[N].光明日报,2007-12-01;尹玉吉.学术期刊评比应该考虑到编辑的主观因素[N].新华文摘,2008,(4);尹玉吉.学术期刊划分级别是否必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3-05;尹玉吉.学术期刊分级的方法[J].新华文摘,2009,(18);尹玉吉.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由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3-26、本刊编辑部.本刊主编尹玉吉出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庆典暨全国文科学报学术会议[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3);尹玉吉.中国学术期刊二维评估制度研究[J].编辑之友,2013,(10).

[10]尹玉吉.关于期刊特色的全方位考察[J].河南大学学报,1993,(1);尹玉吉.期刊特色的全方位思考[J].新华文摘,1993,(6);尹玉吉.关于期刊特色的全方位考察[J].出版工作·图书评介(中国人民大学),1993,(4).

[11]尹玉吉.期刊特色的全方位思考[J].新华文摘,1993,(6);尹玉吉.关于社会科学期刊国家评比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0,(10);尹玉吉.大学学报特色与使命关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尹玉吉.“特色”不是大学学报的根本[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0-23;尹玉吉.关于学术期刊特色问题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科学院),2008-03;尹玉吉.学术期刊评比应该考虑到编辑的主观因素[N].新华文摘,2008,(4);尹玉吉.“学报特色论”值得商榷[N].光明日报,2008-11-29;尹玉吉.“学报特色论”值得商榷[J].新华文摘》2009-04;尹玉吉.大学学报评价之冷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08-31;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2011,(4).

[12]中国知网(http://qhdz.chinajournal.net.cn/EditorB2/WebPublication/wkTextCntent.aspx? ColType=4&yt=2011&st=04).

[13]尹玉吉.关于中西方学刊机制比较的构想[J].中国出版,2007,(11);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运行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1);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2011-04;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机制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2-04;尹玉吉.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2;尹玉吉.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出版经济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02;尹玉吉.西方学术出版机制、误区及其借鉴[J].出版业(中国人民大学),2013,(1).

[14]尹玉吉.理工科高校缘何办起社科学报[J].新华文摘,1996,(1);尹玉吉.编辑学研究与出版物质量探讨[J].出版工作·图书评介(中国人民大学),1996,(8);尹玉吉.学术书刊属性及管理探索[J].出版工作·图书评介(中国人民大学),1994,(6).

[15]尹玉吉.关于编辑学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1992,(2);尹玉吉.“编辑学者化”讨论纵横谈[J].中国出版,1998,(2);尹玉吉.社科学术期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J].编辑学刊》2004,(6).

[16]邵益文.来自山东的喜讯[J].中国编辑,2005,(4). (责任编辑:李志红)

猜你喜欢

科学报社会科学文摘
艰难的起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当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IAPA文摘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社会科学总论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