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雾霾 需综合施治
2013-01-3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在今年国庆长假的末尾,北京以及华北地区遭遇雾霾笼罩,给本来愉悦的假期添了一个灰蒙蒙的尾巴,而且这是首个遭遇雾霾的国庆节!各类媒体在盘点节日旅游热点的同时,不得不再次触及空气污染这个沉重的话题。
雾霾的产生原因很复杂,包括气象条件、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地面扬尘等,涉及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此类恶劣天气也并非北京独有,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甚至中东部地区都出现过大范围的雾霾,普天之下,难有净土,问题是全局性的。近期有许多环保人士、专家学者及普通百姓都在疾呼治理雾霾,还人民一个洁净的蓝天。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恶劣的空气不是一天形成的,问题也无法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
中国被认为是和印度一样用高污染换取高GDP的国家,虽然取得了一时的高增长,但后期污染治理的代价更大,得不偿失。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及时进行了经济转型,甚至进行污染输出。例如,日本和韩国的一些制造企业每年从中国订购大量的工业叉车用配重件,这种部件在叉车上只起一个重量平衡作用,技术含量极低,我们的厂家从配重件的生产中获取的利润占整机产品的利润比重可以忽略不计,但它在铸造生产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却留在了中国,我们不明智地成为污染承受国,令人痛心。许多非洲国家虽然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原始,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秉承严格的环境保护理念,对于可能给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的项目坚决说不,宁可放慢发展步伐也不破坏环境,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奥地利的林茨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虽然有着钢铁冶金等制造业,但同时还拥有清新的空气和碧水蓝天,环境相当宜人。而在20世纪70、80年代,林茨是奥地利乃至欧洲的重污染城市之一,居民怨声载道、纷纷逃离,后来政府痛下决心,强令工业企业治污减排并推行一系列环保技术举措,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林茨终于摆脱了污染帽子,并成为欧洲著名的宜居城市,这对中国的污染治理很有示范意义。国际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英国伦敦、美国的匹兹堡等。空气治污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全民来参与。在我国,政府应将其上升到充分的政治高度,建立绿色GDP的发展理念和相应的干部考核制度,同时完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和提升排放标准并强制实施。全体公民尤其是污染严重地区的人们应更加注重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在日本富士山上检出超标有毒重金属,有日本学者抱怨说是中国的空气污染东移所致,这虽是无端发难,但从地球村的角度讲,一衣带水的邻国其环境问题确实可以互相影响,更何况一个国家内的相邻地域。所以,我们治理污染要树立全局思想,不能为了甲地建设“宜居城市”,而以破坏乙地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应该统筹协调,综合施治,兼顾各地的经济与环境利益,和谐发展。
近日,中央宣布将安排50亿元用于治理京津冀等六省市大气污染,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空气治污的重视与决心。我国应加大核能、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燃煤能源的依赖。应大力研发和应用污染防治的技术措施,特别是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并且重度污染的行业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淘汰技术落后的高污染企业;应有节制地发展汽车工业,提高汽车的排放标准,控制汽车的使用和保有量。只有多项措施并举,才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