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90例
2013-01-30陈淑萍刘秋鹤
耿 亚 陈淑萍 刘秋鹤
(1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漯河462300;2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 462002)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90例
耿 亚1陈淑萍2刘秋鹤1
(1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漯河462300;2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 462002)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1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试验组给予中药灌肠,对照组西药抗炎治疗。结果 对照组显效64例71.1(%),试验组显效84例 (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中药灌肠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中医药疗法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发于生育期妇女,其病程多迁延日久,且易反复发作。常见有小腹部隐痛或拒按,痛连腰骶或有坠胀感,或伴有低热、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西药抗生素治疗常达不到远期疗效,且易产生耐药或毒副作用,给患者增加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制剂灌肠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本院妇科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52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5年。下腹部坠痛﹑腰骶部胀痛137例,B超盆腔包块32例,白带增多64例,性交痛26例,痛经43例 (同一病人有多种症状)。将180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90例,年龄18~52岁,平均33.3岁;对照组90例,年龄19~50岁,平均32.6岁。两组年龄、病情、病程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 《中医实习医师手册》[1]关于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⑴症状: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或肛门坠胀,且于劳累﹑性交﹑排便及月经后加重,或伴有尿頻,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痛经,不孕等。⑵妇科检查:子宫多后倾,活动受限。如有附件炎,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扪到增粗的条索状或片状物,有压痛;如已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肿包块;如为盆腔组织炎,子宫两侧可呈片状增厚并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中药灌肠治疗处方:鱼腥草40g,蒲公英40g,牡丹皮20g,紫花地丁40g,败酱草40g,红藤50g,黄芪30g,黄柏30g,三棱15g,莪术15g,延胡索15g,乳香15g,没药15g。制法:以上13味药,鱼腥草、败酱草、莪术、乳香、没药用水浸渍2小时后蒸馏,收集芳香水 (按药量1:2),密封保存备用,药渣及其余药味合并,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8倍水,浸泡2小时,煎煮1小时,第二次6倍水量煎煮0.5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混匀,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上述芳香水合并,加水使成250ml,摇匀,冷藏48小时,离心,滤过,灌装、灭菌即得。用5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4cm以上,每分钟40滴,药温39~41℃,药液滴完,保留卧床3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一疗程,经期停用,连用2~3疗程。灌肠前嘱咐病人排空大小便,并讲明目的和意义,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1.3.2 对照组 用环丙沙星200mg静滴,每12小时一次;甲硝唑500mg静滴,每12小时一次,疗程同治疗组。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下腹痛,腰部无酸痛下坠,白带正常;妇科检查双侧无压痛,输卵管无增粗;B超检查无包块积液。显效:临床症状减轻,白带减少,妇科检查下腹偶有轻微压痛;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尚有少量炎性渗出。无效: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无改变。
2.2 疗效 治疗组:治愈率66.7%,显效率2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率27.8%,显效率43.3%,总有效率7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结论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 “带下”、“癥瘕”等范畴,主要由于湿热邪毒久羁胞宫和盆腔,与瘀血互结,以致经络闭阻,气血凝滞,营卫失调。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本方重用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鱼腥草加强清热解毒、消痞散结的作用;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三棱、莪术行气、消积止痛;黄芩、黄柏清热燥湿;延胡索、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现代研究表明,紫花地丁对病毒和衣原体具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所导致的慢性盆腔炎有很好的疗效。红藤和败酱草乃苦平之品,可以清血分热毒,散营分瘀血,可以杀灭盆腔炎常见的致病葡萄球菌、链球菌等[2-3]。
本方采用中药灌肠法是一个较好的给药途径,主要通过肠壁的吸收,可利用肠壁的半透膜渗透性被吸收,上下结合而起全身治疗作用,药液直达病灶,起到药半效倍的疗效,且不经过肝脏代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肝脏的负担[4]。使用本法治疗盆腔炎90例,有效率达到93.3%。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1]赵尚久.中医实习医师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41-442.
[2]时燕平,傅友丰.中药三联法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99-100.
[3]李定刚,张武岗,宋毓民.紫花地丁抗菌活性成分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34(4):87-90.
[4]於玲峰,刘淑.慢性盆腔炎病人不同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应用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5,24(2):2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14
1672-2779(2013)-11-0024-02
(本文校对:苏 玲
201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