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军校办学思想与研究生培养方法的几点思考

2013-01-30张云佳顾子迪包河彬

中国储运 2013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人才专业

文/张云佳 顾子迪 包河彬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才质量的提升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往任何试图用“短期计划指令”来提升“人才整体质量”的做法都难免归于失败。这个道理就犹如人们要修一条铁路或是造一座大桥,但是偏偏遇上了一个意义重大的特殊节日,大家就开始琢磨着要干点什么额外的工作,以表达自己的热情与决心,于是向该节日献礼的想法就应运而生,我们假设节日临近,此时,若是大桥即将竣工,那么向节日献礼便是水到渠成、一举两得的好事,可如果大桥刚刚开工,情急之下,恐怕又会催生出一个豆腐渣工程,不但日后危及行人的生命,更会为当地财政平添一个修修补补的无底洞。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是一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人才创造的价值如何?都只能在10年、20年之后见到成效,如果想要“自己栽树,外加乘凉”那恐怕我们就只能拔苗助长了,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大多都是“外表光鲜、内心沧桑”,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当下超市中销售的各种水果,尽管颜色鲜艳、个头硕大,但是吃起来却是索然无味,这恐怕就是“被催熟”的结果。

研究生的培养如同泡一杯茶,需要时间和耐心,让茶叶在热水中翻滚起伏之后,杯中方能有清香油然而生。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环境的浸润、熏陶,有了好的外界大环境,再加上耐心、时间,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能用、好用的研究生来。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研究生培养具有长期性,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研究生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他很像一种长线投资,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经过一番实实在在的内力修炼,才会有效果。而短期的大跃进式的追赶,带来的只会是几个“表面化”指标的提升,并不会带来核心实力的提升[1,2]。打个比方来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更像是一种内力的修炼,如同《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可以分为“剑宗”和“气宗”两大分支,一为外功一为内功,修炼“剑宗”者三五年可成,修炼“气宗”几十年后方有所成。其差别通俗而言,头3年,练外功的可以轻易打败练内功的,第10年,双方只能打个平手,15年后,无论你如何练外功都不是练内功的对手,20年后,内功高手天下无敌。其中道理正是在于“器”和“气”的辩证关系,“器”为有形之物,刀枪剑戟皆为有形之器,外练武功,离不开这些有形之器,所以使枪弄剑的武林高手往往依赖于兵器的好坏;“气”为无形之质,一切智慧、能力、思想皆为无形之质,所以真正的高手往往无需依赖于特定的兵器,对于他们而言,落叶飞花皆可伤人。研究生的培养亦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将眼光局限在易于量化掌控、易于产生成绩的“英语竞赛”、“文体比赛”、“计算机考级”上,那么无疑是走了“剑宗”的路子,短期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长期则是创新不多、后劲不足。其实,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才是真正能够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能力往往由于提升周期过长,且局限于专业内部难以广为人知,在日常实践中显得“性价比”不高,所以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熟不知这个“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过程正是内力积累、提升的过程,也许只有在经历了量变积累,迎来了质变飞跃的那一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价值和必要性。

二、研究生培养需要以人为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军校研究生是学校培养生员中的高端群体,其主要的培养目的应该是为军队各领域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核心,将用力点放在真正有专业难度、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方向上[3,4]。而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仍在延续,诸多法规制度仍然有待健全,多方监管有待加强,社会的娱乐化趋势不断明显,因此人们更乐意将兴趣、精力放在门槛低、投入小、见效快的专业方向上,于是兴趣广博、多才多艺之士大量涌现,有的沉醉于歌唱艺术,有的钟情于文娱活动,不少老年大学才艺课程也走进研究生的生活,似乎“两个五十分加起来,就要好于一个90分”。事实上,专业为主,兼学别样本无可厚非,更值得推崇,但若是颠倒了关系,误将副业当作了自己发家致富、奋斗打拼的路子,那么对于我们军队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这就犹如一个农民,宁可抛下自己的土地,任其杂草丛生,也要进城务工一样,几人效仿尚无大碍,若是人人如此,恐怕即便是风调雨顺也会颗粒无收了。同理,试想当我们与世界上列位强国在一起商讨国是之时,真正的话语权并不取决于我们掌握了多么广博的见闻,而在于我们掌握了多少尖端的科技,而这一知识的高度需要我们的研究生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忍受寂寞、忍受煎熬去达到,而这也恰是高科技人才难于培养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很难强求一个研究生既要有良好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多才多艺无所不能,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们不妨抱着平和的心态,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自由地驰骋翱翔,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做学问,勿在浮沙筑高台”。以此为前提,我们再进一步制定更加严格的研究生考核标准,这或许才是真正理性和可行的。

三、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人格的健全发展,要与社会相适应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送自己的孩子千里之外求学,想必父母们都是常怀担忧之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古诗或许正是这种心境的生动写照。父母们对于子女最大的愿望往往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平安健康,那么将心比心,肩负培养教育责任的院校,就更应以心灵的健康、人格的健全作为学生培养好坏的考量依据。那么何为教育呢?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掉,剩下来的才是教育”,或许“幸福的生活观”才是我们应该传授给学员的精神内核,军校亦是如此。前些日子见诸报端并吵得沸沸扬扬的“美军士兵阿富汗射杀贫民事件”无疑反映了美国海外驻军士兵精神的荒芜和心灵的枯竭,当人沦为了战争机器,所谓的幸福只能残存在记忆里。因此,我们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研究生已经过了懵懂少年的时代,“如何如何做是为了你今后好”之类的言语已经很难再搪塞他们,我们的教育初衷是实实在在地为了他们好,还是仅仅为了达到几个功利性的考核指标,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在各种思想的反复对比与碰撞中,有所辨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让他们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确保自己人格心理紧跟社会的脚步,而非自绝于社会,活在真空之中;我们应该营造平等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感受平等、建立自信、赢得自尊,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日被管教得如同“绵羊”一般的学生,会在关键场合高谈阔论、慷慨陈词,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平日习惯了盲从附庸的学生,会在专业上充满激情、创意无限。人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健康的心灵要远远重要于精湛的技能,我们也许应该多一点耐心,允许研究生们以自然的速度去学习、去成长[5,6]。如果我们怀着人文精神,用心去教育,也许最后感激我们的不只是学员,还有他们的父母,最后回报给我们的不止是学员挂在嘴上的赞扬,还有他们埋在心里的爱。

四、研究生培养需注意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切忌舍本逐末

当今社会的分工不断细化,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社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就必须具有可用于实践、并能在实践中创造价值的专业技能。军队亦是如此,随着军队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不断提升,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如果要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有一定技术门槛”的核心专业技能。陶渊明式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便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如果穿越到了今天,同样要振作精神、发奋苦读,否则也只能在人才市场之外苦苦徘徊了。因此,在我们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尤其应侧重“专业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今天这个创意满天飞的时代,更加需要能够将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尤其我们是工程院校,能否真的在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否设计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更应该成为考量人才的依据。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曾国藩也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由成事之可冀”,其核心思想都是倡导实干,避免空谈。如今地方的许多公司,“不问学历、同工同酬”的趋势不断明显,“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化”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不少公司在用人时,更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因为他们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技能。而对于我们军队也是一样,我们不但需要EI、SCI文章,我们更需要能够为军队现代化干实事的人。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一件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科研产品,其分量要重于一两篇项目结题文章。因此,我们培养研究生时,应该在他们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创新思维积淀之后,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将“能干事”作为考量研究生水平的更深层的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生才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从容自信,才能在面临人生错位时淡定坦然,才能在自己处于弱势时活出尊严,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实干是一种美德!”。回到现时,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富商与穷人、官员与平民、明星与草根总是成双成对的见诸报端,甚至殃及“二代”,当我们学生的人生起跑线是弯曲的时候,我们工科院校所能做的就是赋予他们能力与智慧,让他们跑得更快、变得更强,以弥补差别,让他们在未来有能力和自信,去勾画自己人生、缔造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学校要给与学子的东西,使他们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拥有智慧,进而赢得力量和信心,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从容、坦然地应对人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任沧海横流、世事变迁,尽显学子的英雄本色。

今天,大学之间、人才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看不见后天的太阳。只要我们坚守心中的原则、抱着开放的心态、冲破思维的禁锢、摆脱形式的束缚、倡导学术的自由,多一些“真刀真枪”的实干精神,少一些“花拳秀腿”的表面文章,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把握住今天,利用好明天,最终看到后天灿烂的阳光!

[1]陈春燕.从大学三大职能看大学理念的实现[J].文学教育.2011(11):52~52

[2]蒋涛.大学理念与大学理想的辨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0):101~103

[3]熊华军.大学理念的解构与建构—读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1):3~3

[4]蒋平.谈谈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文化治校[J].基础教育研究.2011(15):16~17

[5]王锋.开放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2(1):77~78

[6]盛正发.从制度到文化:现代大学管理的新向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35~37

猜你喜欢

研究生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