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阳明的豪杰理论
2013-01-30王明云姚文永
王明云 姚文永
(运城学院 图书馆,山西 运城 044000)
相对于圣贤,豪杰是另一种被中国人普遍认可的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最早可以追溯至孟子,然历经数千年,豪杰理论建设发展并不突出,逮至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建立,豪杰理论才显得清晰起来。豪杰是一种主体思维模式,积极处世风范,更是一种人格类型。豪杰被广泛应用用人物评价,亦是自王阳明始,如“古称豪杰,无文犹兴;有如君者,无愧斯称”;[1]953“呜呼元山!真可谓豪杰之士,社稷之臣矣”;[1]962“呜呼!若公者,真可谓一世豪杰,无所待而兴者矣”[1]963等。王阳明是如何看待豪杰的?豪杰在王阳明学术及政治主张中占什么角色?通过本文的梳理,希望有一个合理的答案。
一、豪杰渊源与心学理论
儒家的豪杰理论,最早被孟子点出,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2]102孟子为心性论者,故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更多强调的是主体意识、处世风范。逮至宋代,豪杰理论有了理论突破,当时关于理想人格有一次大的争论,以正统儒学为代表的朱熹追求的是“醇儒”,而以事功派为代表的陈亮追求的却是“推倒一世之智勇”的“豪杰”[3]118。当时,学者已提出由豪杰而圣贤之路,如“豪杰而不圣人者有之,未有圣人而不豪杰者也。”[4]219但这只是黄震弟子的言论,不但没有被程朱正统承认,连其师黄震也极力反驳。
到了明代,王学兴起,王守仁以自然、活拨、开放的学风唤醒了学人多年的梦想和追求,形成并促进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强调自我、挥洒个性,走出书斋、立于社会,放弃内敛、拥抱开放。豪杰理论与实践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1]76
王阳明以“学贵得之心”作为评价标准,“彻底摧毁了学者以圣贤、经典为标准的为学途径,奠定了学者自信的基础。”[5]。然皇权天然的专制性与良知与生俱来的主体性的格格不入,便注定了王学在专制时代的命运。但正是良知立于主体的自信与自然,吻合了豪杰那种独立、自主、有为、有力的人格,随使豪杰理论与豪杰之士得以崛起。
从豪杰的特征而言,不困于旧俗正是其与王阳明良知之学最好的结合:
吾越多豪杰之士,其特然无所待而兴者,为不少矣,而亦容有蔽于旧习者乎?故吾因诸君之请而特为一言之。呜呼!吾岂特为吾越之士一言之而已乎?[1]258
进士梁日孚携家谒选于京,过赣,停舟见予。……扣其学,日有所明而月有所异矣。然后益叹圣人之学,非夫自暴自弃,未有不可由之而至。而日孚出于流俗,殆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1]242
从以上王阳明对豪杰特征的概述而言,“无所待而兴”、“出于流俗”,这都是和孟子豪杰的标准非常吻合的,也是良知之学奠定学者自信后的自然流露。从豪杰与良知不约而同的特征而言,豪杰已成为良知之学的人格依附。
二、学术上对豪杰的呼唤
学术来源于社会,其最终目的还是回归社会,豪杰是社会的精英,是有主体意识、有责任感的国家栋梁。学术是豪杰独立意识与人格的精神支柱,没有学术的支撑,豪杰也无从谈起。对此,王阳明深有洞见:
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然自横渠之后,此学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矣。自此关中之士有所振发兴起,进其文艺于道德之归,变其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1]211
此文是王阳明写给南大吉的信。南大吉(1485~1541),字符善,号瑞泉,明代陕西渭南(今陕西渭南市)人,是王阳明的弟子。王阳明认为,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然自从张载之后,学术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矣”,即豪杰不再良多,接下来,王阳明对南大吉提出了培养豪杰的寄望,“自此关中之士有所振发兴起,进其文艺于道德之归,变其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王阳明希望南大吉把良知之学传播于关中,使关中之士重新振发兴起,在文艺、气节方面更近一步,以培养豪杰之士、圣贤之学。
王阳明生活在程朱理学统治之下,以一己之力,挑起心学大旗,确实有勇担重任的豪杰之气,更是责任心使然。然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弘扬学术并非个人所能完成,特别是看到自己身体日渐不适,紧迫感日趋明显,王氏曰: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岂不快哉![1]81
“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目的是“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这是呼唤豪杰之士勇担学术重任的直接目的。然一己之力终究有限,为了唤起更多豪杰之士的响应,王阳明呼吁道:
某愚不自量,痛此学之不讲,而窃有志于发明之。自以劣弱,思得天下之豪杰相与扶持砥砺,庶几其能有成,故每闻海内之高明特达,忠信而刚毅者,即欣慕爱乐,不啻骨肉之亲。[1]827
学术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又是改善风俗的基础,故王阳明非常期望“高明特达”、“忠信而刚毅”的豪杰之士与己共志。“思得天下之豪杰相与扶持砥砺,”如此,则“庶几其能有成”。
三、政治上对豪杰的需要
明代中期,特别是正德、嘉靖时期,人心昏聩不明、政治毫无生机、风俗日渐颓废,学者济世愿望得不到寄托、官员有为理念得不到实现,王阳明倡导良知、呼唤豪杰正是这种政治大背景下的积极诉求。
六月二十二日,……先生即固封以进。其疏略曰:“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骚动,尚尔巡游不已,致使宗室谋动干戈,冀窃大宝。且今天下之觊觎,岂特一宁王?天下之奸雄,岂特在宗室?言念及此,懔骨寒心。昔汉武帝有轮台之悔,而天下向治;唐德宗下奉天之诏,而士民感泣。伏望皇上痛自克责,易辙改弦;罢出奸谀,以回天下豪杰之心;绝迹巡游,以杜天下奸雄之望;则太平尚有可图,群臣不胜幸甚。”[1]1263
王阳明认为,武宗在位十四年来,政事多出,民心不稳,且武宗巡游不已,此是宁王造反的原因之一,然不是根本原因。天下不安因素极多,根本原因是朝廷丧失了民心。医治的办法只有从根子上入手,即从武宗自己入手,自克自治,罢出奸谀。“奸谀”是政治上尊者懈怠、奸臣当道、人心不古的体现,只有“罢出奸谀”,才能“以回天下豪杰之心”,这是王阳明希望通过尊者有为、官员清明、倡导良知之学等方法,以回天下豪杰之心、并培养世人豪杰气节。如果说“回天下豪杰之心”是王阳明对改良政治的诉求,那么,王阳明对时下社会学术、政治的具体看法又是如何?王氏曰:
呜呼元山!真可谓豪杰之士,社稷之臣矣。世方没溺于功利辞章,不复知有身心之学,而公独超然远览,知求绝学于千载之上;世方党同伐异,徇俗苟容,以钩声避毁,而公独卓然定见,惟是之从,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世方植私好利,依违反覆,以垄断相与,而公独世道是忧。[1]962
不难看出,在王阳明的视野中,当时学术上,“没溺于功利辞章,不复知有身心之学”;政治上,“世方党同伐异,徇俗苟容,以钩声避毁”、“世方植私好利,依违反覆,以垄断相与”。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得知王阳明的理想:学术上,“求绝学于千载之上”;政治上,有“世道是忧”的情怀,“有举世非之而不顾”的气势,如此,方为“豪杰之士,社稷之臣”。从政治思想的最高层次而言,王阳明希望得豪杰之士“以跻于大同”:
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跻于大同,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1]1302
学术具有社会性,学术的目的是改良风俗、服务社会。王阳明呼唤豪杰之士的最终目的,是“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风俗是正人心、固社会之本,王阳明呼唤豪杰之士弘扬良知之学,最终还是为了回归社会,呼唤豪杰是为了医治社会的创伤:
切照叛逆天下之大恶,讨贼天下之大义。国家优礼藩封,恩德隆重;乃敢辄萌异图,以千宪辟,上逆天道,下犯众怒,灭亡之期,计日可待。本院职任虽非专责,危难安忍坐视,仗顺伐逆,鼓率忠义,豪杰四起,发谋协力。[1]573
藩王造反,危及国家,此时,真是英雄用武之时,当王阳明“仗顺伐逆,鼓率忠义”之日,在危难之际,“豪杰四起,发谋协力”,豪杰勇于响应,勇于承担责任,是社会安定的基石。然而,当时社会,积习甚重,风俗不堪,没有豪杰的大面积兴起,是无法有所指望的。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柄凿矣。非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者,吾谁与望乎![1]1297
从以上可知,王阳明对豪杰的期盼非常急切,“非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者,吾谁与望乎!”。特别是在具体事务上,这种急切感更为突出。然而,豪杰不但没有大面积出现,甚至出现的少之又少,对于这种原因,王阳明也是清楚的。
今边方绝域,无可用之人,至取其庸劣陋下者而使之,以滋益地方之苦弊。其豪杰可用之才,乃为时例所拘,弃置而不用。夫所谓时例者,固朝廷为之也,可拘而拘,不可拘而不拘,无不可者。陛下何忍一方之祸患日深月积,乃惜破例,而用一人以救之乎?[1]499
在边方绝域使用人才的问题上,王阳明就清楚看到了这一点。边方绝域缺乏人才,并非无才可用,而是“豪杰可用之才,乃为时例所拘”,最终导致“弃置而不用”。所以说,豪杰不能行世的根源还在政治上,即制度上,是“朝廷为之”的原因,朝廷需要做的正是“破例”启用豪杰,如此,才能祸患得除。
从以上可知,尽管王阳明对豪杰的呼唤是不遗余力的,但限于明代制度等原因,甚至个别豪杰也被体例所限。可以说,这是王阳明的悲哀,更是明代制度的悲哀。
四、总结
豪杰是王阳明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王阳明医治社会创伤的良药。王阳明以一己之身,勇担重任,亦是豪杰之风。王阳明弟子黄绾《阳明先生行状》认为,王阳明“天资绝伦”、“少喜任侠”、“以斯道为己任”、“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奋不顾身,以当天下之难”,上欲辅吾君,下以淑吾民,蔑视富贵,爱护苍生,且持之以恒,“真所谓天生豪杰”。不但黄绾,近人章炳麟也以豪杰评价王阳明。
宋世道学诸子,刻意欲上希孔、颜,弗能至。及明姚江王文成出,以豪杰抗志为学。……而文成言心即理,由是徽国格物之论瓦解无余,举世震而愕之。[1]1628
章炳麟认为,宋代诸子,虽刻意为学,建立理学,“欲上希孔、颜”,然“弗能至”,而王阳明以豪杰之气建立良知之学,不但瓦解了宋儒长期以来对儒学的话语权,而且举世震愕。可见,王阳明在人民心中的豪杰形象不是外人强加的,而是其身体力行的必然。
综上,豪杰是王阳明传授学术的旨归,是王阳明政治诉求的中坚,惜在当时的环境下,制度限制重重,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豪杰并没有大面积的出现,但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却为明代启蒙思想运动掀开了序幕,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王阳明的豪杰意识与追求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知识分子企图政治改良、改造社会的努力。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朱熹.孟子集注卷13[M].四书五经.北京:中国书店,1985.
[3]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M].陈亮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黄震.黄氏日抄[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姚文永,王明云.浅析王阳明的狂者胸次[J].运城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