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包容性增长正当时
2013-01-30李东华
文/李东华
包容性增长强调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念,其实质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与单纯的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强调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而“更公平”三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中国政府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坚定践行包容性增长的明确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1.2%。然而,辉煌的经济成就无法回避资源、环境、分配等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问题。如果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考虑进来,我们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包容性增长”。
就浙江而言,1979年-2010年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了12.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1%和8.5%,均低于GDP的增速4个百分点以上;2005年-2011年间,浙江省财政收入增长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8倍,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0.9倍和0.96倍。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体现出了较大的不公平性,且这种不公平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剧,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势头较为显著。
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失衡问题迫使我们重新考量过去30多年的发展理念。如何在经济增长之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是我国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要做的主要事情。从改革行进的路线图来看,“十二五”可说是转折点。过去我们更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而未来将更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过去更多强调强国,未来更多强调富民。包容性增长理念为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困境提供了思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一五”规划对它重新做了界定,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但到“十二五”规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是硬道理。这就表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切实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增长正当时。
包容性增长首先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以GDP为纲的单一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转变。也就是说,从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角度考虑,把GDP增长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当然,我们的确很难进行一次性的、整体性的改革跨越。2006年出台“十一五”国民经济规划时,中国政府就设了7.5%的GDP增长目标,但“十一五”期间全国经济增长率最终却远远超过了政府的规划目标。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十二五”期间,那么资源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确保民生幸福的难度也会加大。
包容性增长跟改善民生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有了更多的量化指标。衡量各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就要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以人为本方面,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贫困人口、工薪阶层的收益有多高,他们的收入增长比GDP的增长更高还是更低等,这变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相对可以量化推动的事情了。包容性增长不仅量化了GDP,而且还提出了GDP是怎么分配的。但这并不是说要通过财富的再分配来盘剥富人的财富,或是收入直接分配给贫困人口,而是要通过生产性就业、提升人力资源能力和加强社会保障等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分配更加合理,社会成员在可持续发展中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