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

2013-01-30侯远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群众监督服务型监督

□侯远长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六大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对“群众路线”科学内涵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1945年党的七大全面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1981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党的群众路线高度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党的群众路线的探索发展从此停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以发展创新,使群众路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理论上研究群众路线的创新,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群众路线价值的提升

群众路线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已作过深刻的论述,并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P103-104。这些思想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提出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党的群众路线价值的揭示予以新的升华。

(一)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结合,深化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一个哲学价值概念,它回答了在这个社会里,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是相对于“神”、相对于“物”而言,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表明人是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根本,回答了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为了人民而发展,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已进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新阶段,实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财富共享者的统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实实在在的主体,成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3]P14-15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方向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属于人民,群众路线由此而实现了新的发展,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新进程。

(二)从“群众”到“人”的演进,拓展了群众路线中“群众”的内涵。

从群众路线中的

“群众”到以人为本的“人”,拓展了“群众”的内涵,实现了从阶级斗争社会的群众路线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群众路线的转变。列宁指出:“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4]P151由此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中的“群众”,毫无疑问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无产阶级政党依靠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彻底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1年在邓小平亲自领导下,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5]P347的重要论断,终于结束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从此,群众路线的阶级色彩已清除,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人民群众的队伍。为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对人民的政治地位作了新的评价。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由此看来,人民群众的概念范围在扩大。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6]P698。这一社会本质揭示:从战争年代的革命党强调阶级基础,到建设时期执政党强调和谐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空前扩展了群众路线中人民群众的范畴。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进步,是在向着无产阶级“只有完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才能解放自己”[7]P336的远大理想前进的又一标志。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坚持和发展以人为本提供了前提和空间,以人为本的“人”,只有在和谐社会里才能最大限度的升华,标志着以人为本所践行的群众路线,展现了迄今为止最大范围的人民的内涵和范围,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群众监督: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新拓展和新亮点

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必然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它立足于夺取革命战争胜利这一共同奋斗使命基础上,群众路线必然突出了党对群众的依靠和人民群众对党信赖和对革命的支持这样一种党群关联性,群众对党的监督并不包含群众路线的内容之中。在解放区、革命根据地尽管也有群众监督现象,但从整体看,并没有把群众的监督思想与群众路线紧密联系起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监督作为群众路线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是群众路线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在八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深刻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着重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加强群众监督,同时论述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邓小平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险,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8]P221这两个“大大地”表明加强群众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群众监督。正如他指出的,必须加强群众对党的监督。“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党外人士对我们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8]P215这些思想既丰富了群众路线新内容,又是对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八大以后,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邓小平更为关心群众对党的监督问题。他指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的好,就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8]P270接着邓小平阐明了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8]P270-271邓小平还风趣的强调:“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搞群众监督就会更危险。”[8]P271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重视群众监督对于坚持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但群众监督内容的进一步丰富还是在改革开放后。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党内监督作了全面的论证,对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监督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尤其是对制度监督,从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巡视、谈话、诫勉、信访处理、舆论监督等都从监督视角作出了规定。《条例》明确了监督的重点和内容。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是:遵守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坚持依法执政情况;贯彻民主集中创新的情况;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干部选拔任用的情况;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条例》强调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正确对待群众的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发展了关于群众监督的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决不能搞特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定要接受监督。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10]并告诫全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11]。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3]P50。这些论述,强调了群众监督的重点是主要领导干部,这就抓住了监督对象中关键环节,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三、服务型组织建设:群众路线组织形式的创新

服务型组织,包括“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党组织”。这种组织以服务人民联系群众为宗旨,在改革开放中创新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

(一)服务型政府,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把社会主要财富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何谓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就是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高小平在主编的《服务型政府导论》中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中贯彻服务理念,突出公共服务职能,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第一次提出:2004年2月,温家宝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的讲话中,他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2005年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2007年10月,服务型政府第一次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12]P31的任务。2008年2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集中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深刻论述了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他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按照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服务型政府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群众路线指引下,把主要社会财富投入到公共服务的民生问题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的转型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紧密地融汇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生活中。

(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核心在服务,寓管理与服务之中。

如果说服务型政府是代表

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组织形式,那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共产党自身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中的新事务,发挥着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使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建设服务型政党写进报告,有两处论述这个崭新的问题。一处是在论述“三型”政党时,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P50。另一处是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石。明确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P50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总体目标的内容之一,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表明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群众路线新的载体和形式,使党的群众路线升华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阶段。这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政治自觉,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推动党组织建设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根本转变。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服务人民的形式,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服务型党组织,重点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四、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内容的时代创新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代决定着群众路线的不同内容。毛泽东时代,形成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内容的群众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这个时代丰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群众路线的时代新内容,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创新。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3]P51这段精辟的论述展现了“三个创新”,即群众路线内容的创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和教育活动目的创新。这三个创新是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一)为民是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党

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群众。简言之,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为民的路线。为民就是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为民就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人民是党的衣食父母。党来自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发展兴旺都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28年的民主革命实践证明,没有人民的支持、没有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没有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工人阶级领导力量和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作用,才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胜利。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有“两个最大”: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两个最大”都与人民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坚实的执政基础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必然是脱离群众的政党,这是执政后党的最大危险。党一旦出现脱离群众现象,官僚主义横行,权力腐败严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丧失,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葆,干部不清正、政府不清廉、政治不清明就会泛滥,党内就会产生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10]正反两个方面都说明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三,人民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阶级基础。主要依靠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群众基础。主要是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执政的力量源泉,一旦失去这个执政基础,党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的党,党的生机活力就要断送。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筑牢执政基础,关键在为民,为民是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二)务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机结合的结晶,充分体现着务实的本质特征。务实这种本质特征充分体现着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格。群众路线的务实精神,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务实风格,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直面困难、求解良方,找准路线、埋头苦干。坚持务实的作风,就要反对教条主义,克服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群众路线的务实作风,要求密切联系群,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群众路线的务实作风,要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去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经济发展慢的地方去,到矛盾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到亲知、深知、真知,胸中有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有底。

群众路线的务实的工作作风,目的在于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利益的需求,切实保障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快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三)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群

众路线,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和纽带。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行、操守在坚持群众的路线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廉洁行政,清正廉洁是关键所在。一个只会夸夸其谈而缺乏党性和德性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宣传者和践行者,也不可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奉者。同时,还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危险,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破坏党的群众路线,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因此,在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中尤其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三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引文分析说,“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10]。历史证明,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在其位、谋其政、忠其心、尽其责,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才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全党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教育活动,是符合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要求的。为民务实清廉作为群众路线的新内容、新要求,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展现了坚持群众的路线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1).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N].人民日报,2013-02-25(1).

[1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群众监督服务型监督
关于群众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监督理论演进的历程、特征与启示*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完善群众监督的价值指向和思路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