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3-01-30周叔莲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结构经济发展

□周叔莲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指出“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1]为了完成这项重要任务,需要深入研究经济结构理论,掌握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我国系统研究经济结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破坏,使我国经济趋于崩溃的边缘,形成了严重失衡、难以持续的畸形经济结构,导致经济效益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79年6月,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了经济结构调查组,组织了400余位从事实际工作和200余位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调查研究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探讨经济结构的规律性。此项研究不仅对当时调整经济作出了贡献,对后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也有启示作用。笔者有机会自始至终参加了这项调查研究工作,下面回顾和思考当时着重研究的几个经济结构理论问题,希冀对当前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所裨益。

一、深化对经济结构及比例关系的认识

当时对什么是经济结构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结构指的就是生产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结构只是指生产力结构。这不只是概念争论,而且涉及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对当时经济结构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弄清楚。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根据,马克思说过,“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建国后我们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变革社会的生产关系,这是前一种意见的根据。而由于我们过去把经济结构只理解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力排除在外,因而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缺乏研究,盲目实行“以钢为纲”、“以粮为纲”,多次背离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发生偏差。因此有人强调要研究生产力,主张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力结构。当时我认为,我们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必须重视生产关系结构的研究,与此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生产力结构的研究。由于过去我们忽视了生产力结构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当时更要重视对生产力结构进行研究。

所以,从实践的需要看,研究经济结构既要研究生产关系结构,也要研究生产力结构。困难在于为此找到理论根据。我长期学习马克思的著作,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了全面的分析,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主要著作中对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的说明。翻阅这些著作时,我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读到了如下这段话:“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马克思说的生产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指的是生产关系;说的“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关系”,指的是生产力。这里马克思把经济结构既理解为生产关系的结构,又理解为生产力的结构。这种看法克服了以上两种意见的片面性,把它们统一起来了,也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结构的内涵找到了理论依据。

当时对经济结构和经济比例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结构就是经济比例,另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结构和经济比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通过讨论,多数同志同意后一种意见,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首先,经济比例是一种量的关系,而经济结构既包括量的关系,也包括质的关系;其次,经济结构所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是经济比例问题,也有许多不是经济比例问题;又次,当时面临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比例失调问题,而且要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再次,经济结构和经济比例的变动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样类型的经济结构常常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比例关系。而且,结构和系统这两个概念是联系着的。现代科学常常把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看成一个系统。所谓结构,就是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我们有时把结构理解为构成,严格来说结构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构成是一种表示静态的概念,而结构则是表示动态的概念。由于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系统及其构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们一般用结构来表示组成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诸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具体一点讲,经济结构的内涵包括:1.国民经济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性质和特点;2.国民经济诸要素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3.国民经济诸要素的相互作用;4.国民经济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2]

这次调查研究结束后,马洪、孙尚清主编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一书,该书有中文、英文、日文、俄文等多种版本,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本比较全面向国外介绍中国的专著。该书就是按照以上看法设计撰写的。以后理论界以及文件中讲的经济结构,具体内容有发展,一般大体都包括这里讲的经济结构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也是既从生产力结构又从生产关系结构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还着重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注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并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和措施。[1]十八大报告重视经济结构的整体性、时代性和艰巨性,提出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发展了经济结构理论和政策。

也有同志在研究经济结构问题时有意无意地只讲生产力结构,疏远生产关系结构,或者把生产关系结构看作是经济结构范围以外的问题。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全面的。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表明,经济结构既包括生产力结构,也包括生产关系结构。合理的经济结构既要有合理的生产力结构,也要有合理的生产关系结构,而且生产关系(包括经济体制)结构起着决定作用。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忽视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和忽视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不可取的。

二、认识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改革之前主要是讨论比例和速度的关系。“一五”时期比较重视比例,强调搞好综合平衡。1958年以后,为了给“大跃进”论证和辩护,主流意见认为“比例关系必须服从于最迅速地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即高速度的要求”,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合调整国民经济的要求,经济学界开始系统研究经济结构问题,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另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增长,不同意经济增长决定经济结构。通过学习国外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和展开讨论,明确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即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变动的基础,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长过程看,经济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漫长年代里,生产力极其落后,经济增长十分缓慢,经济结构的变动也很慢。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经济结构的变动也加速了。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动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中,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工业的比重先增长后减少,服务行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二、三产业的变动也有类似的情况。[3]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这种联系不是偶然的。第一,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是在农业生产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业比重的变动也和经济增长有内在的联系。由于工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才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向服务行业。第二,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也受经济增长的制约。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增加积累。第三,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随着也发生变化。第四,所有制结构也是随着经济增长发生变化的。由于这些原因,经济增长对部门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都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也有多方面的影响和重要的制约作用。经济结构主要通过影响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两大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影响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影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经济效果,影响生产目的的实现等方面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我们过去忽视了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导致种种消极后果。

所谓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的基础,是指历史上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动的长期趋势,并不意味着经济结构仅仅由经济增长决定,也不意味着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没有制约作用,更不意味着可以不顾经济结构和经济比例的状况任意决定增长速度。过去在计划工作中主张比例要服从速度,并且认为速度越快越好,这是“左倾”指导思想的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经常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阶段的问题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当前我们面临着增长阶段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过去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两位数,有人估计今明两年增速大概在7-8%,之后在7%左右,或者在6-7%。因此,应该着力研究和处理好增长速度转换过程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人担心年均增长7-8%的速度低了,其实并不低。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都翻一番的要求,年均7%的增长速度就能保证这些要求实现。中速增长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等因素决定的,符合当前的潜在增长率,在国际上也是不低甚至是相当高的增长速度。过去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进度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追求过高的速度,领导精力几乎都用于抓速度,虽然也强调要调结构转方式,但实际上还是放松了这些工作。现在应该利用增长阶段由高速向中速转换的机会,认真研究和吸取国内外调整经济结构的历史经验,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处理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努力完成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

三、研究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的关系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效果大大降低了,“文革”结束时经济效果差的主要表现是:1.生产中消耗大,浪费严重,这就必然导致消耗增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2.产品质量差,有的甚至是废品,造成产品大量积压;3.流通过程迟缓,物资积压严重,资金占用多。长期积压还使有的产品完全失去使用价值;4.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差。“一五”时期以后,工程造价成倍地增加,建设周期成倍增长。每增加1元国民收入需要的投资额,“四五”时期比“一五”时期增加一倍以上。

《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中曾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认为这必然导致经济效果下降。经济效果下降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五”时期积累率和建设规模比较合理,经济效果也较好。“二五”时期和“三五”时期以来,积累率过高和建设规模过大,经济效果也下降很多,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可能提供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必然使这些项目不能及时得到所需的资金、设备、材料和劳动力,从而延长工期,增加造价,许多项目不能及时建成。建设规模过大还会损害原有企业的生产,这就是扩大再生产挤掉简单再生产,结果造成两败俱伤。过分突出重工业和忽视轻工业,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也导致经济效果下降。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和盲目追求高速度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的关系,也就是要研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三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果未必一定好,盲目追求高速度必然导致经济效果下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结果,一是工业挤农业。过去错误地把经济增长看成主要是工业增长,因而忽视农业,甚至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而在农业大国的中国,不处理好农业和工业的关系,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是很难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也难以提高经济效果;二是重工业挤轻工业,这就不仅使人民生活难以提高,而且降低了经济效果;三是基本建设挤生产和维修。我国曾多次出现基本建设投资过多,基本建设规模恶性膨胀,导致经济大上大下,影响经济效果;四是积累挤消费。由于积累率过高,积累的经济效果反而下降,并影响整个经济效果下降。由上可知,盲目追求高速度所以导致经济效果下降,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违背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从而破坏了合理的经济结构或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经济学界提出要用实践来检验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度发展规律。我国经济学书籍中曾充满了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度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国民经济全面的、综合的、连续不断的高速度发展规律。这是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理论依据。如果对经济规律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那么不能不承认,这些书刊所说的那种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度发展规律似乎还不存在。列宁曾说:“规律是本质的现象”,“本质的关系”。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全面地不断地高速度发展之间还不存在“本质的关系”即必然的联系,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不存在经济全面地不断地高速度发展这种“本质的现象”。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经济增长速度都决定于生产力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情况,例如决定于积累和积累的作用,决定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决定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等等。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今后经济建设中决不应该再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而应该切实地重视经济效果并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上。要根据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的要求来确定合理的增长速度,而不应该用降低经济效果作为代价来取得所谓的高速度。宁肯增长速度慢些,但要经济效果好些。经济学界还开始把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经济效果等结合起来研究解决问题。

经济效果差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痼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又要求克服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十八大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对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高度重视。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重视很不够。《制定“九五”计划的建议》虽专设一条要求“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但贯彻落实不够坚强有力。尤其是过去经济理论不把环境保护看作经济效益问题,事实上它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有文章说:“政府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正在为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付出越来越惨重的代价。从2004年到2010年,污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翻了一番以上。”“对于2010年的环境损失所做的不完全统计,污染造成了1.1万亿人民币的环境退化成本,是2004年启动‘绿色GDP’研究项目时的2.15倍。当时的环境退化成本为5118亿元。”(香港《南华早报》2013年3月28日报道,《参考消息》的《问题与建议》栏转载)。我国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说:“今年1月份的雾霾天气过程警示我们,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极值,加强污染源排放的研究,加强环境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通讯》第41期,2013年2月28日)。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报告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探索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途径

1979年底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查研究,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经济学界为此讨论了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怎样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通过讨论,认为合理化的经济结构至少应该具有四个主要标志:第一,有合适的所有制结构,即所有制结构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第二,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其前提是处理好两大部类的关系,同时不仅要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同时要有合理的流通结构;第三,生产力诸要素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包括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第四,人民生活得到较快的改善,这是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的一个综合性标志。具备上述四个标志,意味着它是良性循环的经济结构。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循环;其次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良性循环;再次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生产力和自然条件之间的良性循环;最后是生产和生活、积累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样的经济结构就有可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当时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意见,第一,正确处理生产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要继续改革国营经济管理体制,做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存在;第二,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问题,包括处理好农轻重关系,解决好能源问题,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正确处理劳动力、技术和自然资源的关系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建立合理的技术结构,发挥地方优势,克服地区封闭的现象;第四,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从多方面设法改善人民的生活。

讨论中还强调,合理化的经济结构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也是可能的。为了建立合理化的经济结构,还必须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包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较长,目前的技术水平也较高,可以从它们经济结构的演变中学会掌握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它们处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和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的经验也可以学习。例如,它们从轻工业开始工业化,既有利于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又促进了农业和重工业。后来又由优先发展轻工业转向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到具备必要的条件时,又因地制宜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它们重视发展服务业,使一、二、三产业比较协调地发展。再如,重视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最明显的是日本1960年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十年后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提高一倍”,计划中专门有一篇讲“国民生活前景”,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个计划对于动员日本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使计划提前完成了。他们研究经济结构的方法也值得学习。他们把产业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把生产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这种方法和得出的某些结论,都有参考价值,是掌握经济结构演变规律、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所必需的。

研究经济结构有六项具体任务。一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合理的经济结构,二是总结我国处理经济结构的经验教训,三是总结外国处理经济结构的经验教训,四是掌握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五是制订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六是建设一门经济结构科学。制订和实施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也要把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掌握国情的基础上,制订有科学依据的计划和规划。不仅要有年度计划、五年计划,而且要有更长时期的规划。因为改善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任务。不仅要有一个经济规划,而且要有一个科技、社会规划,使之同步配套,形成合力。

我国在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制订的,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贯彻执行得到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从1958年开始,在战略思想上发生了转变,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都犯了错误。例如,搞高指标、刮共产风等等,使“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思想,一种是“持久战”,一种是“速成论”,这两种思想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实践,证明“持久战”是切合我国国情的,而“速成论”则不符合国情。为了正确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同时要很好地研究和借鉴外国的某些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经济效果、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树立“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反对“速成论”,避免或少犯错误。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而言的。我国现在的状况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宏伟也更艰巨了,有不少困难,也有很多有利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正确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发展的经验,也总结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是发展理论的科学总结和最新发展。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和保证。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只要坚决贯彻落实十八大的精神和部署,我们就一定能胜利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周叔莲.合理化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J].齐鲁学报,1980(6).

[4]周叔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新华文摘,2012(21).

猜你喜欢

结构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论结构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