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诺克时期英国工党地方组织改革的举措与启示*

2013-01-30李媛媛陈国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诺克选区工党

李媛媛 陈国申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近年来,我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肩负的责任也日益艰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1]“全党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把建设学习型政党放在第一位。”[2]建设学习型政党,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有必要参考、借鉴国外政党应对危机的经验与教训。英国工党作为一个以工人运动起家又长期占据执政位置的重要政党,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英国工党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主要大党。1970 年代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变迁,及自身的某些原因,工党陷入了多重困境,辉煌不再。为扭转颓势,工党领袖金诺克拉开了工党现代化改革的序幕。地方党组织的改革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并在扩展组织基础、打击党内极左势力、重树中央权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1990年代布莱尔领导工党走向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对金诺克时期工党地方组织改革的背景、举措与绩效展开研究,以期探求对我党地方组织建设的有益启示。

一、金诺克时期英国工党地方组织改革的背景

工党在1983 年大选中遭遇滑铁卢后,一味迎合党内左翼、忽视工党社会形象的工党领袖富特引咎辞职,金诺克临危受命,从富特手中接过一个支离破碎、声望跌至谷底的工党。

当时的工党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工党在1983 年大选中,选民支持率降到最低点27.6%,仅比新成立的自由-社会民主党联盟高出2.2%。工党选民支持率的下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工会支持率的下降,只有39%的工会会员选择了工党;[3]二是工人阶级支持率的下降,工党在工人阶级中的得票率从1979 年的55% 降到1983 年的49%,非体力工人也由32%降到29%;三是中产阶级支持率的下降,有55%的中产阶级投了保守党的票,只有20%支持工党。[4]

信任危机其实只是工党执政危机的直接表现,信任危机背后是工党的组织危机。组织危机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个人党员的流失。工党的个人党员数从50 年代起就出现减少态势,进入1970 年代,这一趋势开始加快。1971 年到1979 年间,工党的个人党员数从66 万锐减到34.8 万,8 年之内减少30 多万。随后2 年内,工党的个人党员数继续下滑,跌破30 万。[5]个人党员的锐减直接导致工党地方组织规模的缩减。

二是内部派系林立,内讧不止。由于1970 年代以来党内左翼力量的增强,党内的4 位右翼代表于1981 年宣布退出工党,另立社会民主党,随他们而去的还有24 名下院议员和8 万多工党党员,这次分裂使工党的实力遭到了极大削弱。但1981 年的分裂并未根本改变党内派系林立的状况,党内仍存有以战斗倾向派为代表的极左翼,以运动派为主的强硬左翼,以论坛派为核心的温和左翼和以工党团结运动为主的右翼等诸多派别。长期的派系斗争使工党成为公众眼中只会内讧而治国无方的政党,严重损害了工党的社会形象。

三是中央权力的式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工党内部实际奉行一种精英控制方式,党内主要机构由务实派把持,他们听从议会领袖的领导,由此实现对工党组织的整合与控制。进入1970 年代,社会经济动荡引发了工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党内极左势力逐渐主导了党的思想,他们抨击党领导层的执政政策。为削弱领导层与议会党团的权力,他们还联合工会中的左派发起了包括选举程序在内的多项改革,以排挤务实精英占主导的工党议会党团,由此使得工党领袖和议会精英的权力削弱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四是工会地位的下降。工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工会始终是工党最大的政治力量。然而从1960 年代以来,整个英国社会对工会的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在1964 年,12%的选民认为工会一般来说是件“坏”事情,到1970 年,这一比例增至24%,1979 年则达到31%。[6]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不断通过立法、行政和社会政策等各种方式削弱工会力量,使得工会会员人数在1980 年代后急剧下跌。据统计,在1978 年底,英国工会总人数约1300 万,到1982 年底已滑至1100 万。在各业工会中,全国矿工工会下降最为明显,由战后鼎盛时期1961 年的586 万下降到了1981 年的257 万。[7]工会社会评价的降低、组织规模的缩减,也连带影响到了与工会唇齿相依的工党。面对这种状况,工党不得不尝试寻求工会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

总之,到1983 年,工党在公众眼中已经沦为一个被左翼控制的、四分五裂的、脱离现实的政党。1983 年的选举灾难实属必然,工党已到了生死关头。金诺克对工党地方党组织的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二、金诺克时期工党地方组织改革的主要举措

( 一) 发展个人党员,扩展地方工党的组织基础

金诺克的几位前任甚至金诺克本人在担任领袖的初期,对党员人数的减少及地方党组织的萎缩并没有给予特别关注。直到金诺克领导工党的后期,也就是80 年代末,发展个人党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工党高层态度的转变,是对个人党员和地方党组织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的结果,也是工党从工会党向全方位党转型的必然要求。1984 年金诺克就任之初,工党有个人党员32.3 万人。1987年工党个人党员降至28.9 万,到1988 年初更降至26.6 万人。当党员人数骤减的问题通过全国党员数据库反映出来之后,金诺克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987 年大选的再度失利,也促使他对工党的组织与政策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和调整。他逐渐意识到,增加个人党员首先有利于减少工党对工会的依赖,使工党摆脱备受指责的“工会党”身份,淡化其阶级和意识形态色彩。

在金诺克试图扩大个人党员的背后还隐含着削弱选区极左势力,以减少改革阻力的政治意图。从1960 年代末开始,工党内部的左倾势力出现上升趋势,而这种趋势在选区工党中表现较为突出,使得选区工党从整体上比工党领导层更加左倾。这些选区左倾分子一方面在党内发出了改革权力结构的呼声,要求削弱议会党团和工党领袖的权力,扩大选区组织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在地方上推行“地方社会主义”,[8]抵制撒切尔夫政府的自由化改革,由此构成了工党领导层推进现代化改革的极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招募新党员,为选区组织输入新鲜血液无疑可以削弱选区工党中的左倾势力,有助于推进党的现代化改革。

基于以上考虑,金诺克在1980 年代末一改以往不注重吸收个人党员的做法,在1987 年宣称要将工党党员扩大2 倍,在1989 年更提出发展百万党员的宏大计划。该计划首次规定工党总部可以像选区工党及工会等附属组织那样直接吸收党员,并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党的组织生活。工党总部可通过计算机录入申请者的申请,并提供临时党员身份,如果相关的地方工党在8 周之内没有提出异议,申请者就可以获得正式的党员身份。如此一来,入党程序简化了,入党渠道增加了,党员入党的积极性也有望提升。该计划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效果,工党的个人党员数在1990 年增加到31. 3 万人,出现了小幅回升。[9]随着个人党员的增加,个人党员的捐赠在工党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上升。1983 年,工党中央所有收入的96%来自工会,到1991 年,这一比重已经减小到50%。[10]

金诺克扩大个人党员的尝试被其后任史密斯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史密斯曾专门撰文指出:党员是政党的生命之血,活力之源泉。扩大党员队伍是关系到工党生死存亡的大事。[11]在他的倡议下,工党总部制定了名为“活力工党”的复兴基层党组织的计划,党员招募方式也从传统的消极反应模式向积极动员模式转变。总之,从金诺克开始,工党领袖对于个人党员的招募更加重视。发展个人党员、壮大地方组织成为几任工党领袖的共同目标。

( 二) 削弱地方工党的极左势力,强化工党中央权威

1983 年的选举惨败,是工党中央权威丧失、地方左翼力量上升并使工党政策背离选民意向的结果。为将一个分裂的、迷失的党导向通往成功的航道,金诺克着力重建一个以领袖为核心的高层领导体系。其中,削弱地方工党中的极左势力、加强党中央的权威是其重要步骤之一。

工党分裂之后,党内仍然派系林立,极左派势力又有所发展。这些极左派虽然人数不多,但组织严密,活动能力极强,控制着不少地区党组织,对党的领导层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其中“战斗倾向派”更是臭名昭著,严重损害了工党的社会形象。因此,要修复工党形象,重树领袖权威,必须限制选区内的极左势力,弱化其在党内的影响。在上述因素的驱使下,工党中央党部和议会党团开始在党员招募、党费收取、候选人遴选、地方治理等领域广泛介入地方工党的内部事务。[12]

第一,党员招募和党费收取开始由地方党组织向工党中央倾斜。自1918 年党章颁布、工党正式吸收个人党员以来,个人党员的招募和党费征收一直是工党地方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党外人士必须藉由加入一个地方工党组织才能获得入党资格。党员的信息与资料皆由地方工党来记录和管理。党费征收也是由地方工党上门收取,然后按照一定比例上缴党中央。然而,1989 年工党提出的全国性党员计划开始把这些职能从地方党组织中剥离出来,收归党中央。该计划首次规定工党总部可以像选区工党和工会等附属组织那样直接吸收党员,并创建了由党中央直接管理的党员籍册,使得党的各级领袖可与党员取得直接联系。而由工党中央直接向党员征收党费,则增强了工党中央的财力和支配力。工党中央可利用财政分配权,对地方党组织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13]约束其行为。

第二,工党中央加强对议会补选候选人遴选过程的控制。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左翼势力的日益上升,工党领袖和议会党团对议员选举过程的控制逐渐减弱,致使许多极左分子得以入围名单,甚至有3 位成功当选下院议员。在金诺克任内,这种局面得到扭转。1988 年工党出台了一个新规定,在补选日期临近之时,由执委会和选区工党组织联合草拟候选人名单,必要时可由执委会强行决定候选人。[14]为此,执委会还成立了一个“议会选举小组”,由5 位执委会成员构成,负责确定候选人的最终人选。[15]新的程序很快付诸实施,1989 年5 月,黑人聚居区沃克豪斯举行补缺选举,全国执委会的议会选举小组亲自拟定一份候选人名单,将选区中呼声较高的强硬左翼人士拒之门外。沃克豪斯选区工党对此表示不满并拒绝参与竞选,但并未影响工党候选人在该选区的胜出。1990 年后,工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候选人遴选过程的监控,规定在补缺选举中,议会选举小组有权取消一个不合格的既定候选人的资格并指定一名新的候选人。[16]

第三,由工党控制的地方政府受到来自工党中央的更多影响。传统上,地方政府中的工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工党中央很少直接介入。[17]这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在英国政治体系中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地方议会中的多数工党组织与工党中央的治理理念相差不大,不需过多干预。然而,1970 年代以来激进左翼在某些地方政府中所推行的激进政策,迫使党中央不得不对地方政治加以干预。金诺克对地方政治的控制是以打击利物浦议会中臭名昭著的“战斗倾向派”为开端的。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工党的一些地方市议会盲目扩大市政建设和福利设施,造成政府开支过大,资不抵债,最典型的是利物浦市议会。到1985年9 月,该市议会眼看将丧失支付能力,其议会领导人宣布将于年底解雇全体市政公务员。议会中影响很大的“战斗倾向派”则置社会各界的批评于不顾,号召市政公务员展开争取工作的斗争,使“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18]意识到“战斗倾向派”的这次行动若不加遏制,将使工党在极左道路上越滑越远,金诺克决心迎头反击。1986 年的工党年会以95%的压倒多数将8 名利物浦市议会“战斗倾向派”分子开除党籍。利物浦的区工党也被勒令暂停运行。[19]随后,坎特伯雷、爱灵顿、斯托克等工党地方议会中的强硬左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置。这是工党领袖的一次重大胜利,体现出工党领袖减少本党的“战斗”色彩、重塑形象的决心,在公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削弱地方党组织在党员招募、党费征收、议会候选人遴选及地方治理中的权力,是金诺克时期打击选区极左势力,重树领袖权威的策略之一。它的确取得了预期效果,到其后任史密斯领导工党时期,选区内的极左势力已如强弩之末,影响甚微了。

( 三) 对选区工党的民主化改革

在地方工党内的极左势力遭到遏制的同时,个人党员却被赋予更多的民主权利,在选区党组织及工党的选举和决策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理论上来说,民主是西欧社会民主党一贯标榜的理论,社会民主党人的普遍观点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实际上的权力运作并非如此。意大利政治社会学家米歇尔斯早年曾尖锐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寡头统治倾向,并将其上升到“寡头统治铁律”的高度。意大利政治学者毛里齐奥·科塔也认为,由于政党组织中存在很强的寡头制因素,普通党员的作用被大大降低了。[20]他们的观点在英国工党这里也得到一定印证。工党的章程虽赋予党员很大权力,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权力却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在选区工党内部,只有工会领导人和少数积极分子才真正行使党员的权力,这与工党党章所设想的党内民主相去甚远。

选区工党是在全国大选选区内设置的服务于选举的党组织。在工党的地方组织架构中,选区工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担负着选举选区议员、表决选区党务、进行选举动员等重要职责。其管理机构是由选区党组织、选区内工会支部及其他附属团体代表组成的选区管理委员会。在金诺克改革之前,管理委员会是由选区党组织、选区内的工会支部或其他附属团体的代表以集体投票的方式投票选举区议员或表决选区党务等。这就导致了工会领导人及少数积极分子把持选区党务的局面,为极左势力的上升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废除集体投票制,实行“一人一票”制,通过赋权普通党员来弱化工会和选区精英的影响,调动普通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就成为金诺克任内孜孜以求的目标。

解决这样一个关系到工党权力结构的大问题对工党而言绝非易事。改革遇到了来自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工会,废除集体投票制将直接影响工会领袖的利益,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步;二是一些左翼人士,他们担心普通党员受到右派的控制。1984 年金诺克致力于从根本上建立一人一票制的努力受挫,即为明证。为取消1980 年年会上通过的议员复审制度,削弱选区积极分子的影响,金诺克意图修改议会选举程序,改变选区工党重审议员的方式,代之以普通党员的一人一票制来推选议员。为避免触怒选区积极分子及其强硬左翼支持者,金诺克选择了一个折衷方案,即“自愿的一人一票制”。即便如此,1984 年工党年会仍以3992000 比3041000 的投票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21]

出师不利使金诺克意识到了渐进改革的必要性。1987 年一伺大选结束,他就在各地展开巡回演说,宣扬其改革理念,工会的态度开始转变。1987年9 月,在金诺克推动下,工党全国执委会通过了以更民主的方式选举议员候选人的原则,并提出一人一票制及由党员和工会联合组成选举团两种方案供年会选择。然而,一人一票制再次遭到左翼抵制。年会最终选择了地方选举团这一折衷方案。根据此方案,工会拥有40%的投票权,剩下60%的选票给基层党员进行个人投票。虽然这一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毕竟为议员选举向一人一票制过渡奠定了基础。在新的选举团制度下,选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变为由选区工党内的个人党员和工会等附属组织的代表构成。工会等附属组织占总票数的40%,个人党员则占60%,个人党员代表采取一人一票制。这就使得更多观点温和,并支持现代化改革的普通党员也参与到议员选举中来,冲淡了选区积极分子的影响。不过由于选举团制略显繁琐,而且仍未削弱工会在选区事务中的权力,因而,全国执委会于1991 年又提出一个更接近一人一票制的替代方案。该方案再次遭到工会的抵制。直到1992 年工党大选再次失利后,由于党内思变情绪日益强烈,在新任领袖史密斯的推动下,一人一票才最终取代了集体投票制。

三、金诺克时期工党地方组织改革评析

1983 的选举惨败是对工党的当头棒喝。为重新赢得选民的青睐,新任领袖金诺克对工党的组织结构、政策主张等展开了现代化改革。在此过程中,地方党组织的党员队伍、决策机制及其与党中央的关系等也都经历着深刻的调整与变化。为遏止个人党员不断流失的趋势,金诺克提出了发展百万党员的宏大计划,将发展个人党员提上改革日程;为恢复中央权威,打击选区中的极左势力,金诺克采取了由中央直接招募党员、收取党费,加强对候选人遴选的控制以及清除地方“战斗倾向派”等措施,使得工党中央与地方间的权力关系得以重塑;为扩大党内民主,同时也为了冲淡工会和选区极左势力的影响,金诺克还致力于推进一人一票制改革,使一人一票得以部分实现。上述改革对于壮大党员队伍、恢复中央权威、扫清现代化改革障碍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1990 年代布莱尔领导工党走向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当然,金诺克的改革距离工党重新夺回政权、实现真正复兴的目标尚存差距。归纳起来,金诺克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虽然金诺克将发展个人党员提上改革日程,然而多流于纸于谈兵,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截至1993 年金诺克卸任之时,工党的个人党员只剩区区26.6 万,基层组织面临严重萎缩的局面。第二是金诺克试图在选区组织中削弱工会的影响,让工党摆脱阶级党的传统形象,其效果也并不显著,工会的集体投票权仍然得以保留。第三,经过金诺克的改革,党内极左势力得到一定遏制,但党内依然派系林立。据1995 年英国《独立报》报导,工党的议员就分为7 个派系,其中三个现代派占40%,老右派与老工党派占20%,强硬左派和新传统仍占40%,是现代派的对立面。[22]派系纷争不仅防碍工党实现利益聚合,还是工党推进现代化改革,塑造新形象的路障。基于以上不足,后来的工党领袖史密斯,特别是布莱尔在发展个人党员、与工会进行切割、遏制地方工党中的极左势力、扩大党内民主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才使得工党真正走向复兴。

四、金诺克时期工党地方组织改革的启示

首先,为夯实政党的组织基础,必须壮大党员队伍,改善党员结构。党员是地方党组织及整个政党的基本细胞,他们为政党提供着人力、财力、合法性等方面的支持,是政党存续之根基,活力之源泉。金诺克时期发展个人党员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力度不够,未能真正扭转地方组织萎缩的局面,导致工党组织基础的薄弱。这就告诫我们,要夯实政党的组织基础,实现地方党组织及整个政党的蓬勃发展,必须积极招募党员,壮大党员队伍,并且要拓展党组织的覆盖面,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吸收党员,丰富党员构成,优化党员结构。

其次,为提升党员积极性,密切党群关系,必须扩大党内民主尤其是基层民主。金诺克通过推进一人一票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防止地方寡头统治的做法,再次说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民主尤其是基层民主,不但可以激发党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政党更好地捕捉民意、汇集民意,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增进基层社会的和谐。而扩大党内民主一方面要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同时还要落实党员的选举权和决策权,让普通党员在党内领袖的选举和党内重大事项的表决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再次,为确保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必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防止党内极端势力的分裂。工党领袖金诺克限制并削弱地方工党内极左势力的做法对于恢复工党中央权威,减少改革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告诉我们,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在赋予地方党组织一定的自主权,为党员政治参与提供充足动力的同时,更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尤其是要限制一些极左势力的分裂,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只有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1]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3][4][14][21]胡淑慧. 金诺克与工党重建(1983-1992)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32、32-33、48、39-40.

[5][9]David Butler,Gareth Butler. Twentieth-Century British Political Facts,1900-2000[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Inc.,2000.159.

[6]林德山. 英国新工党的现代化改革简析[J].欧洲研究,2006,(2) .

[7]李华锋.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04.

[8]李媛媛.1980 年代英国“地方社会主义”初探[D].湖北社会科学,2009,(7) .

[10][16]Paul F. Whiteley,Patrick Seyd. High-intensity Participation: the Dynamics of Party Activism in Britain[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18-19.28.

[11]John Smith,Membership is Vital[N]. Labour Party News,1994-09-04.

[12][15]Eric Shaw. The Labour Party since 1979: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M]. London: Routledge,1994.110,115.

[13]Scarrow,Susan Edith,Organizing for Victory: Political Party Members and Party Organization Strategies in Great Britain and West Germany,1945-1980[D].Yale University,1991.216.

[17]John Gyford. National Parties and Local Poliitcs[M]. George Allen &Unwin,1983.67.

[18]殷叙彝.当代西欧社会党人物传[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88.

[19]Andrew Thorpe. 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M]. Macmillan Press Ltd,1997.219.

[20][意]毛里齐奥·科塔. 定义政党和政府[A]. [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5.

[22]刘建飞.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M]. 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279.

猜你喜欢

诺克选区工党
出轨高中生,挪威国防大臣下台
蓝鲸飞飞侦探事务所
铝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型能力研究
中航工业成功研发大尺寸多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设备
安鹤煤田煤层气开发选区评价研究
把脚印留到白云上
诺克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