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述论

2013-01-30关海庭马胜强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延安政治文化

关海庭 马胜强

(本文作者 关海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胜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1)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文化也不行”,“要学会文化建设。如果文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那我们就又学会了一项很大的本领,陕甘宁边区就可以在全国成为更好的模范”。毛泽东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了延安文化建设的四个具体内容,即“报纸、学校、艺术、卫生”。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0、120、111页。实际上,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教育建设、文艺建设和改变落后生活习俗的社会文化建设,而文艺建设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运动”②《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8页。,其主要内容是反帝反封建,“去掉买办大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1页。的文化运动,张闻天将此称作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④《张闻天文集》 (三),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39页。。这个运动接续在苏区文化建设之后,较苏区时期的文化建设更具广泛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陕北至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作重要讲话。这个阶段是文化建设的准备阶段。

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有几个基本背景:一是红军在中央苏区时就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红军内部和地方组织内部都建有各种形式的文化组织,如“认字组”、战士剧团等。二是当时延安地区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全边区23县200万人口中,仅有小学120所,文盲占总人口的98%,中学生更是屈指可数。①陈元晖: 《中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90页。中共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是密切相联的,如果没有文化的提高,要提高政治水平是不可能的。”②《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8页。三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文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中心被破坏了。平津的失陷使我们失去了全国最大的学校中心。上海的战事又毁坏了我们最大的出版界的中心”③从贤:《现阶段的文化运动》,《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5页。。中国不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同样面临着文化毁灭的危险,这是中国文化界人士所不能容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使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随着北平、天津、上海、武汉的相继失陷,大批文化界人士和进步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增加了延安文化界的力量,这使得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可能。以上几点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的基本背景。

在此背景下,中共有目的地为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做了必要的准备。

首先,是组织上的准备和发展。1936年11月中旬,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文艺协会在当时延安地区的苏区首府保安 (现志丹县)宣布成立。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华苏维埃成立已很久……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文协”的同志要“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2页。随后各种文化组织相继建立起来,比如“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人民抗日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全民御侮》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第448页。。

其次,是思想上的准备。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在延安展开了“现阶段的文化运动”的大讨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讨论的一个继续。由于中国面临的是亡国的问题,所以讨论的直接指向是文化界的投降主义。这种文化投降主义的深层思想基础,是“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了解和忽略”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延安文艺丛书》 (文艺理论卷),第375页。和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要开展广泛的抗战,就要坚持文化上的民族性,⑦杨松:《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两条路线》,《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第349页。以动员人民大众参加抗日战争,这就要求文化要深入中国的社会实际。因此,当时讨论的又一指向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文化上的公式主义或教条主义,不会具体地将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的活的环境中间。在艺术方面,表现为作品的千篇一律;在社会科学方面,表现为对问题理解的不具体化与不通俗。⑧李初梨:《十年来新文化运动的检讨》,《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第367页。这种倾向的思想基础同样在于脱离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

再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1937年至1939年间,边区受教育的小学生数增长了10倍。在成人教育方面,创造了识字组、识字班、冬学、夜校、半日校、民教馆等六种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其中以扫盲为主要内容的冬学影响最大,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冬学运动是1938年冬天开始的,但在上半年就开始全面谋划,到1941年前后达到高潮,并向其他根据地延伸。“从西北高原渡过黄河,越过太行,一直到齐鲁海滨,将涌卷起广大人民的学习热潮。”⑨《胡乔木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原动力。在文化界进行理论讨论的同时,抗日救亡实践也不断发展。1937年7月初,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这个剧团的舞台两边有副对联: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额是:团结抗战。⑩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78页。民众剧团深入陕甘宁边区20多个县演出,观众达2万多人次,成绩卓著。1937年11月,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组织延安文化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文化人要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指示精神,中央军委和中宣部于1937年8月组织了以著名作家丁玲为主任的“西北战地服务团”。9月,西北战地服务团随军到山西前线工作以后,采用大鼓、小调、相声、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团结抗战政策和抗日斗争中的英雄事迹。如京韵大鼓《大战平型关》,每次在前方部队演出时,都轰动全场。前方政治部还把这些节目内容编成教材,印发给连队的每个战士。郭小川等20多名青年学生,从延安来到120师359旅,创办了“奋斗剧社”。1938年前后,大批进步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他们带来了一些中外闻名的文学艺术作品,像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五队在延安演出的话剧《血祭上海》,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抗日热情。“鲁艺”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组织了两期约200多名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方面干部到前线部队及后方各机关团体去实习工作,创作反映抗战的剧目数量在30个以上;组织了百次以上的公演晚会。①刘增杰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 (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412页。“鲁艺”创作的三幕剧《大丹河》,“描写华北一个被日寇占领的乡村,日寇和汉奸企图堵塞大丹河,用大水淹死抗日军民,被老百姓联合起来抢下了水闸,粉碎了敌伪的阴谋”。演出时“台上火把闪亮,群众热情汹涌,台下欢呼鼓掌,非常热闹”,“认为这是延安演剧的空前成就”。②《红旗飘飘》(23),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第97—98页。

理论上的讨论和实践上的深入,为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发起成立鲁迅艺术学院,4月10日召开成立大会。4月28日,毛泽东到鲁迅艺术学院发表讲话,明确提出了艺术家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即“艺术上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放弃的”,“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良好的艺术技巧”。毛泽东号召艺术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三个条件。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21、123、124页。之所以将这个讲话作为阶段划分的标志,是因为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基本的方向。

第二个时期:从1938年4月到1940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新民主主义论》的报告,张闻天作《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这是文化建设的大发展阶段。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文化建设的原则也逐步明确。1938年5月4日,在多次讨论的基础上,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发表《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认为目前文化运动有三个基本内容:首先,这种文化运动是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目前就是一个东西”④从贤:《现阶段的文化运动》,《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第360页。。“疏忽自己民族的特点,或者不去理解自己民族的弱点”,都是错误的。中国文化中“历代久远的各种艺术形式和技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是应该继承的。⑤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延安文艺丛书》 (文艺理论卷),第378页。其次,这种文化运动应该是民主的。“没有民主的运动,民众对于抗战没有自觉的关切的心情,就不能产生坚强的上下一致的团结”⑥从贤:《现阶段的文化运动》,《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第362页。。再次,这种文化运动要能够密切地联系民众的生活。“文化人的一切创作活动,应该以中国民众的现实生活为内容”⑦从贤:《现阶段的文化运动》,《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第362页。。实际上,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按照民族化、民主化、大众化的原则向前发展。

到了这个阶段,有了理论上的指导,文化建设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文艺方面更加自觉地为政治和工农兵服务,也出现了艺术性较高的文艺作品。1940年初冬,西北战地服务团住在晋察冀边区平山、灵寿两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战地团成员收集了大量反“扫荡”过程中人民群众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方冰和劫夫很快就创作出了《王禾小唱》和《歌唱二小放牛郎》,服务团的歌咏队紧张排练,在当地进行演出。《晋察冀日报》发表了这两个作品,很快在全边区传唱开来①吴欢章、徐如麒:《中国诗人成名作选》,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第148页。。1938年8月7日,延安“战地社”、“战歌社”成员纷纷走上街头,打出“街头诗运动”的条幅,号召“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们,写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一时间延安的大街小巷,沟沟洼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街头诗运动”。诗作者有著名诗人艾青、柯仲平、萧三等,也有一般的工人、干部、战士,涌现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好诗篇。一时间,诗“成了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舞的武器”。正如谢觉哉说的那样,“敌人看了惊,人民看了乐”。②牛兴华等著:《毛泽东在延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4页。当时的延安还是一座充满歌声的城,“延安城里也是满城歌声回荡”③《红旗飘飘》(23),第92页。。“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部队官兵都唱歌演戏……”既有信天游、兰花花、南泥湾等旋律的悠扬温馨,又有代表民族抗日精神的黄河怒涛。光未然、冼星海在陕北土窑洞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唱遍了所有抗日战场,唱出了民族的苦难和炎黄子孙的刚强。据冼星海的描述:“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站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④《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2页。周恩来则欣然命笔:“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⑤牛兴华等著:《毛泽东在延安》,第94页。

二是在教育方面,社会教育迅速发展。以扫盲为内容的冬学运动深入发展,《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正式规定:“推广新文字教育作为边区教育工作中主要项目之一”⑥《胡乔木文集》第1卷,第39页。。干部教育也有了长足进展,1939年5月,中央发出开展学习运动的号召,并在“中央设了干部教育部,负责领导全党的学习”⑦《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79页。。到1939年末,中央先后组建了中央党校、陕北公学、安吴堡青年训练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17所干部教育学校⑧《全民御侮》上卷,第444页。。

三是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完善。知识分子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抗战爆发前后,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形成了一股潮流。到1938年底,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已达十多万,形成了一个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进步十分明显,如陕北公学从1937年9月至1939年6月,共培养学员6000余人,其中约有300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公学建设前3年,训练了1万多名学生,其中有80%以上到敌后去工作。⑨《全民御侮》上卷,第441、445、447页。1939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在政治上关心知识分子,明确了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生活待遇作了具体规定。1941年5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艺术人才。”⑩《胡乔木谈文学艺术》,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页。1941年6月4日, 《解放日报》专门发表社论,“欢迎科学艺术人才”。

1940年1月4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开幕,毛泽东和张闻天都在会上作了报告。这次大会的召开和两个报告的内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形成。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从运动的广度来看,已有相当规模的覆盖面,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都成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个运动把文化各方面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像当时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文化界的先辈、新旧文化人、作家、艺术家、文化青年和文艺青年,各机关团体学校军队工厂的文化工作者和军队学校工厂的文艺小组组员。自然科学界,医药卫生界,也都积极参加。个人代表,团体代表,达四百五十余人”⑪刘增杰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第453页。。第二,从运动的深度来看,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理论上已经成熟,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特点,都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这集中反映在两个报告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报告中,把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概括为:(1)这种文化是民族的。对于外国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基本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2)这种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基本精神是反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成分。(3)这种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基本精神是强调文化内容上的民主性。根据毛泽东的论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吸收外国文化的合理成分并赋之以民族形式,为人民大众服务。张闻天在题为《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时,才成为物质的力量”。青年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到群众中去的桥梁”。要引导“文化人接触实际的斗争,了解当前的政治问题,接近与深入大众”。“为了使新文化与大众结合,还必须大胆利用大众所熟悉的与爱好的一切民间的与地方性质的形式。”②《张闻天文集》(三),第58、61、60、50页。

第三个时期:从1940年的“文协会”到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这是文化建设的理论形成阶段。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建设原则,这些原则需要理论上的论证。之后,在文学艺术环境方面,由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方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局面, “抗战初期那种下农村、下部队的蓬蓬勃勃的热情逐渐衰退了;反映抗战题材的戏演得少了;以提高和吸收外来文化为理由,这时的舞台上另换了一套与抗战没有多大联系、和陕北这种内地农村生活完全无关的描写大城市生活的戏和一些外国古典戏”③刘增杰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第420页。,像《雷雨》《钦差大臣》《结婚》等等。创作人员中也出现了“关起门来搞创作的倾向”。在文艺同实际和老百姓结合的问题上,一些文艺工作者头脑一时还未转过弯来。部分院校、剧团和文艺工作者不顾物质困难、群众需要及客观环境,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创作实践中唯大、唯雅、唯外、唯我。在戏剧舞台上,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敌后解放区,不乏一些好剧目,但也有不顾客观条件而上演了许多大、洋、古的戏,这同当时群众文化水平、艰苦的战争环境、群众的实际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在延安,知书识字的人多一些,环境也安定,演几出大戏是可以的,但在敌后,演大戏就成了当地群众和战斗部队的负担。一是戏的内容群众看不懂,不能接受;二是条件十分困难,舞台、服装、道具、照明等设备均不能满足要求。往往一台戏的道具要派许多民夫搬运,遇到敌人“扫荡”还要派出战斗部队担任保卫和掩护任务。而对群众喜爱的,又适合战争环境的短小精悍的节目,一些人反而看不惯,视为“豆芽菜”、“小玩意”,甚至有人主张艺术可以“脱离政治”。④丁晓平: 《胡乔木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读书报》2012年5月23日。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文艺理论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报告,拉开了整顿三风的序幕。毛泽东亲自负责文艺界的整风,并和有关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先后同萧军、艾青、欧阳山、草明夫妇、刘白羽、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曹葆华、姚时晓、丁玲、罗烽、白朗、华君武、蔡若虹等人谈话或通信。同有的人,像艾青多次谈话。1942年5月2日,中央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先做“引言”的讲话,之后,文艺工作者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讨论中形成了两种意见,核心问题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5月23日,毛泽东做“结论”讲话,指出: “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脚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3、857页。朱德也在会上讲话,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要眼睛太高,要看得起工农兵”。

从当时的出发点来看,毛泽东并不反对研究高雅艺术。“但毛泽东作为一个人民领袖,他担负着领导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重大任务,因此,他会把一切事务都纳入到革命的、政治的轨道”②牛兴华等著:《毛泽东在延安》,第109页。,更加关注文艺的政治动员功能。毛泽东的讲话,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前提,阐述了文艺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强调了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源和流、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和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他说:“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是不存在的。”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9、865页。他还对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出的问题,如“人性论”、“杂文时代论”、“暴露黑暗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讲话》解决了文艺界的根本问题,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它将现代革命文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延安时期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此同时,延安的社会文化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知识分子到农村为农民写春联,很多乡村都建了医务所,并大规模培训医药人才,封建迷信也得到了遏制。④参见《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20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根据毛泽东的批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群众的实际斗争中去,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进一步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民族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最先在秧歌剧上出现了新的突破。陕北秧歌是一种民间的集体舞蹈。“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对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进行了去芜存菁的改造,组织了一次以大秧歌为主体的综合节目,很受群众的欢迎,秧歌队走到哪里,群众跟到哪里。文艺工作者又把秧歌和戏剧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的秧歌剧,采用陕北广大群众都能听懂的陕北“官话”;唱腔和音乐以陕北民歌为基调。后来,“鲁艺”创作出了《兄妹开荒》《刘二起家》等著名秧歌剧。以此为标志,边区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从1943年春节至1944年上半年,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一年多时间就创作演出了300多个秧歌剧,观众达800万人次。⑤《延安文艺丛书》 (秧歌剧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前言第2页。这些秧歌剧真实地反映了边区内外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战争、生产劳动、反封建斗争,到学习文化、改造后进、破除迷信等方面,几乎都有所反映。秧歌剧的形式是民族的,而内容是新民主主义的,是民族化的成功杰作。秧歌剧运动后期开始向新歌剧过渡,到1944年冬,大型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问世,中国歌剧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民族化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反映群众斗争的木刻在古元、彦涵等同志的刻刀下出现,艾青写了对劳动模范的赞歌,李季写了《王贵与李香香》的新民歌,欧阳山等写了歌颂英雄、歌颂光明以及反映陕北新生活的报告文学。此外,“新民歌”运动、“街头诗”运动都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的重要艺术形式。

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能迅速形成如此广泛的革命文化运动,绝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成因。

1.五四运动以后文化建设传统的发展,包括中共在革命文化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 “五四”以后,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的紧迫任务,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没有完成自我精神的超越,很快就转化成轰轰烈烈的民族救亡运动。从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动员人民的重要法宝。中共从政治动员角度出发,自成立时起就始终重视文化建设,在根据地建设中也伴随着文化上的建设,到1934年3月,在中央苏区有1917个文化俱乐部,参加这些俱乐部文化活动的固定会员就有9.3万余人①《红色中华》1934年9月29日。。特别是经过红军长征和延安时期的实践,毛泽东和中共的实践活动全面展开,充分认识到精神因素的巨大作用,这些对后来中共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以后,通过俄国人介绍实现的,接受过程中又加进去了列宁主义,称作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中,很多是经过了俄国人的加工,注入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模式。由此,苏联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就是重视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高扬工农劳苦大众的革命热情;宣传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②闻一:《苏维埃文化现象随笔》,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序言第2页。。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接受苏联文化,首先因为两国有相似的历史环境:俄国社会具有亚东方性质,资本主义相对弱小,封建经济的广泛存在与高度专制统治。俄国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在于,俄国是资产阶级国家,可以利用议会,民主思想传播得更充分一些。但俄国革命胜利后,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随之而来的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两国社会的不同方面,使两国社会更具有相似性。这种残酷的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当时最需要的。其次还因为两国面临着相似的历史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族的真正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所以,以俄国文化为背景的列宁主义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像暴力革命思想,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很快成为中国革命的制胜法宝。俄国社会政治上的这些特点,使文化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特点。例如俄国文学是一种“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教育意义的文学,着眼点在于社会问题。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鲁迅所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③《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60页。。

此后,中苏文化经过三个渠道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中国知识分子留学苏联。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代表,如萧三、李伯钊、“鲁艺”的副院长沙可夫、“鲁艺”的训育长徐以新等,都曾去苏联留学。④《红旗飘飘》(23),第85页。第二,苏联、共产国际人士来华指导中国革命。第三,文学渠道。从《新青年》 《晨报》时就大量介绍苏联情况,后来到了抗战时期,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布哈林的著作大量传入中国。据北京图书馆馆藏的革命历史文献简目统计,馆内所藏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出版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况的著作共有52本,其中专门介绍苏联共产党情况的达50本⑤见北京图书馆馆藏《革命历史文献简目》。。苏联文化中注重为社会服务的现实主义思维模式和社会主义革新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正是通过上述渠道传到中国,“红军舞”、“网球舞”、“生产舞”……其中很多是模仿苏联红军的,很多乐曲也是从苏联内战时期红军歌曲移植来的⑥《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第4页。。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系统化,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即直接促进了中共政治文化⑦政治文化是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较早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政治文化是针对政治实体的“取向性模式”,“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强调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9页。在实践中采用政治文化的概念,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一是注重心理因素的分析,强调心理取向和模式。二是注重行为的“分类学”和规范性的分析。三是注重传统因素对理论形成的重要作用。的形成。中国政治发展是“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①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这个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理论。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延安时期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政治理论上升和浓缩到政治文化的层次,并对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共从成立之日起,就投入到了火热的革命战争中,根据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行为,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创立了系统的革命理论。到了延安时期,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对这些政治心理、行为、理论得以认真总结,形成了中共特定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是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总结,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基础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深化的结果。采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的概念,一是从分类学上可以深刻理解落后国家政党和文化的特殊规律;二是从文化角度可以揭示理论背后的行为和心理等社会基础,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三是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的文化现象。诚然,中共在正式文件里,并没有直接提到“政治文化”这个概念,但多次提到:“至于文化,它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指导政治、经济”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09页。。中共的政治文化,有三个最基本的内容和特征:一是政治性,“五四运动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二是平民性,“它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着眼点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三是能动性,这种“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9页。可以说,五四时期尽管中共还没有成立,但已经形成了革命文化的雏形,是中共政治文化的萌芽。中共成立以后经过广泛的革命实践,特别是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将这三个内容和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政治性的发展。政治文化本来的基本特征,就是将政治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但将政治和文化结合得如此紧密,还是通过中共来得以实现的。这种政治性的基础是阶级性,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政治文化。文化上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放弃的;“艺术上每一派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方面的”。为文化而文化,为艺术而艺术,文化和“艺术至上主义者”,“是一种艺术上的唯心论,这种主张是不对的”。“艺术上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放弃的。”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22、121页。“所谓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页。。具体说来,中共文化上的阶级立场,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方面的”。

第二,能动性的发展。中共十分强调文化的能动作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建立了“战士剧社”等文化组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使中共对能动性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即“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巨大作用,更加坚定了坚持文化建设的决心。中央到了延安,立刻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09—110页。将文化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和动员形式。

第三,平民性的发展。中共的政治文化,是反映工农劳苦大众的文化,或者说是最下层人民的文化。当时,广大劳苦大众缺少基本的文化生活,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并不是不能搞高雅的艺术,而是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迫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共面临着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政权的任务。正视现实,服务大众,实现目标,这才是中共政治文化的基本取向。政治文化的平民性,还主要表现在和大众情感的紧密结合,通过大众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反映大众的情感。

政治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中共政治文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同中共相联系的大规模的文化运动有三个:五四运动,延安文化建设运动,“文化大革命”。这当中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运动上接五四运动,下连“文化大革命”,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发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找到了政治文化发展的恰当形式,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由于有些具体的手段和内容没有及时调整而走向极端。换言之, “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与延安时期形成的政治文化有着文化上的联系。毛泽东在“文革”前讲到文化问题时明确说过:在延安放了一通空炮,讲了一篇空话,二十几年了,没有抓。自从说文化部改为帝王将相部,要赶下乡去,才灵了些。天天讲社会主义,搞成修正主义。①参见《毛泽东传 (1949—1976)》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80页。可见,从毛泽东本人的思路来看,这种联系还是很密切的。

第一,延安时期形成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合法性问题。即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推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合理的统治。这种政治文化经历了人民解放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其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党正是依靠这种政治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和建设,并将人民动员起来,取得了革命和经济恢复的胜利。但是当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以后,由于过分强调文化的政治性,特别是阶级性,而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性,影响了文化社会功能的发挥。当党对阶级斗争的认识上出现了失误,特别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毛泽东更加看重了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在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将党内的分歧纳入阶级斗争的范围,文化便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实际上,这种偏差出现主要是对现实形势的错误估计,也包括对政治性内容的曲解,同时与历史上形成的政治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是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的延续,并赋予了“文化革命”特定的含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页。。正因为如此,中共在十二大召开之前,决定不再用“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些提法,而改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把直接的、根本的目标摆到了我们面前,而不需要经过一个间接的目标。这个间接的目标——政治,它的范围是有限的,是比较狭窄的。而人民、社会主义,这是根本的目标,是非常广阔的概念。”③《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9、537页。近几年国家的社会建设不断发展,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文化的政治功能无法取代其社会功能。

第二,延安时期形成的中共政治文化有着鲜明的能动性。中国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合一的一元性政治结构,不同于西方理想与现实分开的二元性政治结构,即西方在现实社会之外还有一个宗教的世界,现实社会主要靠法治,理想社会主要靠宗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张力。中国社会中理想与现实是合一的,特别重视政治思想文化的作用,重视“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心”的理智与道德功能④参见林毓生:《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思想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刘志琴编: 《文化危机与展望》(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第238—245页。。这种思维方式在五四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有一个假定:伦理和思想意识的变革是建设一种新的中国文明的根本。“以先觉之明,觉醒斯世”①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甲寅》杂志第1卷第8号,1915年8月。,这种思想是针对此前的观念提出的。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军事技术和政治制度是向西方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认识和以前的改革都根本不同,新知识分子更加关注伦理、思想的作用。五四时代以反传统为主线的“文化革命”并没有完全展开,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越来越让位于取得民族独立的政治革命,但重视思想文化作用的思想方式却保留下来。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同样越来越看到依靠政治文化动员的重要性。随着政治斗争的展开,依靠改革思想、灵魂深入到了革命内部,而依靠精神因素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方式,又将政治斗争延伸到了精神领域之内。到延安时期,中共的政治动员理论基本形成。②关海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述论》,《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2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更是标志着“文化革命”重点已经从“文艺 (化)革命”转向了“革命文艺 (化)”,强调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毛泽东力求使“延安经验适于全国”,抗日军政大学被视为“培养大批革命干部的无产阶级教育典范”③〔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 (1966—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92、588页。。“文革”中教育革命、文艺革命的个别做法可以在延安时期找到“原型”。在当时民族危亡的特定环境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的斗争,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思想方法对后来包括“文化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思想斗争”、“思想改造”,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后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7年反右斗争,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都是想通过人们的“能动性”,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的政治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到了“文革”时期,提倡“斗私批修”,“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更是将这种能动的作用推到了极端。

诚然,这种思想方式也有其合理性。中国近代以来,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思想、政治和文化因素,通过对“心”的改造来动员民众,充分发挥精神道德因素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经济建设时期,精神因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要经过许多具体的中间环节,诸如制度设计上的义务与权利的统一,过分强调道德上的应尽义务,而不赋予一定的实质权利,义务也不能持久;重视科学和技术革命的作用,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系统的激励机制,包括“行为科学”的有效运用等等。抽象的强调攻“心”,改造思想,忽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相关的中间环节的建设,很容易走到泛道德主义的方面去,这是“文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

第三,延安时期的中共政治文化有鲜明的“平民性”,强调要为“劳苦大众”服务,反映“大众的要求”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22页。。由于中国当时90%以上都是工农劳苦大众,文化服务于他们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文化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出身平民,是一个“平民领袖”,他在弥留之际,反复看的旧照片,就是“他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在延安给一二〇师干部作报告”⑤《毛泽东传 (1949—1976)》(下),第1781页。的照片。但也应看到,如何处理好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与发挥知识阶层作用的关系;大众文化同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普及”和“引领”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张闻天在延安时期就明确指出:“(文化)通俗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大众停留在今天他们的文化水平,而正是为了要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⑥《张闻天文集》(三),第48页。。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是受到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毛泽东过多地强调文化要服务于“底层”民众而忽视了高雅文化的发展;过分地强调文化要适合民众的需要,而忽视了文化要引领民众、提高民众的素质。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处理好,“文革”最终走向了“反文化”的方面。在打倒“封资修”的口号下,一切高雅文化被统统打倒,只有几个纪录片和样板戏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形成了文化领域百花凋零的局面。最后连毛泽东自己也十分不满意,批评江青“不要求全责备”,这“不利调整党的文艺政策”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4页。。在教育领域提出: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城乡的老工人、老农民纷纷担任各级学校的领导,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这些都是要认真吸取的教训。

实际上,这种以“平民性”为特征的政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体现出两个结合的过程:一方面,知识阶层要同工农大众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工农大众更要同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出贫穷和愚昧。从总体上说要保持“两个结合”的互动和平衡。从发展方向上来说,工农大众知识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这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依据这个原则,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将他们看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重新回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上来,全社会很快形成了重视文化的氛围,就是有力的证明。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看,中国是在经济和文化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占总人口的80%。列宁在论证十月革命的必要性时,一个基本的依据,就是尽管社会主义是在落后国家进行的,没有社会化的大生产,劳动群众的文化素质十分低下,但这些完全可以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依靠政权的力量得以改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多次论述提高劳动群众文化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不仅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而且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完成这一改造群众的工作。”他还说:“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786页。而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群体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出现了失误。

猜你喜欢

延安政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