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
2013-01-30熊主武
◎熊主武
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
◎熊主武
虽然缺乏全国性的基本数据,但抛荒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耕地抛荒现象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增长,2012年实现“九连增”。粮食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与单产,在粮食单产、播种面积与总产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耕地抛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忽视。二是与退耕还林的结果混淆。世纪之初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得丘陵山区不宜耕种的原耕地在恢复植被过程中有时间长短不一的抛荒期,而耕地抛荒也在同一时期开始产生且具有渐进性,人们将本来产生原因不同的耕地抛荒混淆在一起,认为是一回事。三是抛荒耕地的空间分布影响人们的直观感受。耕地抛荒现象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发生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带、水土条件较差的地块,山区丘陵农村多于平原地区。这类耕地所在位置,如果不深入村庄内部、不到现场察看,外部人是难以直接感受到的。
在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耕地抛荒现象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尽管现在还不至于引起农业危机,或许有人认为其存在有利于恢复被过度耕种的土地地力,但任其发展必将带来严重危害。其最直接后果是造成耕地资源浪费,使沉淀在耕地中历代农民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利用。
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通常是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种粮收益低。虽然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种植业利润却被农资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上涨所抵消,各家有限的承包耕地面积使经营农业缺乏规模效益,以及农民工工资的持续提高,使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此,很多农民就选择了只求够吃、不图有赚的心态,因而造成耕地抛荒。二是务农人口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素质相对较低、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和妇女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体,使一些农户不得不放弃部分耕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家外出或迁移的农户逐渐增多,所承包的耕地又没有流转出去,造成耕地抛荒。三是农田水利设施差。抛荒的耕地绝大部分是地处偏僻、离村庄较远或是地力比较贫瘠、自然条件较差的耕地,不利于人工种植,山区还不利于机械耕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村内部微型水利设施,目前已损坏严重,而用于修复灌溉农田设施的资金严重不足,乡、村集体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和维修的调控资金减少,组织农民集体劳动又极为困难,致使农田水利设施差的耕地不得不抛荒。四是资源开采与自然灾害影响耕作环境。一些矿区所在地农村,因多年开矿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破坏、渗水严重等问题;农民经济条件改善后,生产生活对林木资源需求减少,农村植被环境持续好转,山区野生动物迅速繁殖,一些靠山耕地的农作物经常遭受野生动物的破坏,严重影响耕地产出率;洪灾造成的水毁耕地,除非面积足够大能够引起政府重视得以修复外,分散在各家零星被毁地块则通常被废弃,多年积累后数量也较多,使耕地无法继续耕种。五是农村耕地价值低。不比城郊农村土地有升值空间,远郊乡村耕地,尽管是农民劳动兴建与维护的,但其价值通常不计入农产品成本,除非遇到国家工程建设被征用,否则没有货币价值,农民抛荒时也就不感到可惜。
遏制耕地抛荒势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积极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这样的工作,必须建立起镇村基层干部主动参与引导的机制,不可满足于一般宣传后完全由市场与农民自发去做的状况。二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从资金、机构、人员几方面把整理、改造、修复不适于耕种的耕地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村庄之中,改善其水肥条件,使之便于耕种。研发、生产适应我国小规模经营和山区耕地占比较高特征的经济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和范围。三是完善惠农政策。稳定并逐步加大惠农政策,把相关补贴从按承包耕地面积发放转变到按农业劳动者实际耕种的面积与产量发放,更多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未来可以探索实行向农业规模经营者给予社会民生方面的奖励措施。
湖北省孝感市委党校